分享

足尖舞动的法式浪漫

 阿里山图书馆 2018-03-28
   

每当提起芭蕾舞剧《仙女》(La Sylphide),人们往往会立即想到丹麦皇家芭蕾舞团。诚然,布农维尔的版本是该舞剧保存至今的最古老版本,从1836年起伴随着丹麦皇芭的演绎早已深入人心,毫无疑问成为丹麦皇芭的经典保留剧目。然而《仙女》的最初首演是1832年在法国巴黎,也正是从塔里奥尼父女的这个首演版本起,芭蕾开启了她美妙的浪漫主义时代。遗憾的是,塔里奥尼的版本之后遗失了,也渐渐地被人们所淡忘,以致今天的我们再也无从获知这部由法国开创的浪漫芭蕾原本是何模样。

        

1972年,法国舞蹈家皮埃尔·拉科特(PierreLacotte)遍查历史档案文献,采用《仙女》首演时由让·施奈茨霍费尔(Jean Schneitzhoeffer)所谱写的音乐,通过进一步编排,尽可能地复原了塔里奥尼的版本,让古老的《仙女》重新“复活”在法国的舞台之上。2004年由巴黎国家歌剧院和日本NHK联合录制了舞台现场演出视频,并由TDK出版了DVD,我们有幸得以从中感受到那份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法式浪漫。

单就音乐方面,施奈茨霍费尔的创作还是基本停留在为舞蹈伴奏的层次。作为舞剧音乐,其交响性和戏剧性远远不及后世的作品,但其本身已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音乐气质,艺术性上并非乏善可陈。序曲中的弦乐部分带有很浓的神秘色彩,而圆号与定音鼓又似乎预示着恐惧与不安。施奈茨霍费尔在音乐情感的表达上颇为细腻,比如第一幕里仙女时而欢欣时而哀婉,詹姆斯内心的纠结与凌乱,通过弦乐与木管的搭配很好地表现了出来;由间奏曲引出的第二幕,加入了长号半音阶,还有各种不协和和弦,刻画出了巫师山洞里的种种恐怖景象;第二幕中大段的林中仙子群舞、詹姆斯与仙女的双人舞,又是通过弦乐与木管呈现,旋律优美而轻盈;尤其最后仙女之死的段落,于拨弦的背景上,主题在单簧管与长笛间交错进行,甚是凄美动人。

  
    
拉科特的编舞让人相信塔里奥尼当年的版本亦是如此。第一幕的婚礼群舞热烈欢腾,第二幕林中仙子的群舞柔美飘逸,特别是第二幕的慢板段落更加考验舞者的功力。拉科特最为精妙的神来之笔,是对第一幕的改编:他移花接木地选取了路德维希·威尔海姆·茂雷尔(Ludwig Wilhem Maurer)为塔里奥尼的另一部舞剧L’ombre所谱写的音乐,按照古典芭蕾的结构加入了一段大型三人舞,让詹姆斯穿梭于艾菲和仙女所构成的现实与虚幻之间,将三个人各自的内心戏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出来。以如此浪漫的笔法来演绎浪漫芭蕾的开山之作,或许也只有浪漫的法国人能做出来吧。同时,巴黎国家歌剧院在制作上更是充分利用了现代舞台的声光电技术,升降台、吊威亚、各种投影,将观众完全带入这仙凡之恋的意境当中。

两位首席舞者——饰演仙女的奥蕾莉·迪蓬(Aurélie Dupont)与饰演詹姆斯的马蒂耶·加尼奥(Mathieu Ganio),颜值和技巧都无不令人赞叹。当时迪蓬已经称得上是巴黎国家歌剧院芭蕾舞团的大明星了,而加尼奥只有20岁,是在2004年5月出演努里耶夫版《堂吉诃德》之后刚刚升任首席,这也是二人的首度合作。加尼奥的跳跃、旋转、腾空击腿着实令人眩目,而他的托举让迪蓬飘浮在空中,仿佛重力在她的身上消失了;迪蓬那高抬的阿拉贝斯克尽显仙女的灵动轻巧,也被用作封面成为出版标志。
     
迪蓬已于2015年正式退役告别舞台,做起了芭蕾指导。加尼奥依然是巴黎国家歌剧院芭蕾舞团的首席舞者,还在舞台上塑造着一个又一个俊美的形象。如今,我们也只有从这舞台影像记录中去回味二人带给我们的法式浪漫了。

                             文 | 李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