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早期硬分币版别详解,收藏!

 闻道山人 2018-03-28

本文转自现代钱币网

作者雪客

本文把早期硬分币定义为1978年及以前发行的流通硬币。目前公认的中国现代流通硬分币版别划分为“平版”“凸版”,除了这两大版别的划分,还有“混合版”565(56年5分硬币,下面同理可得)“大小星版”的细分版别,有的藏家把565“小星版”又分为“细字小星版”和“粗字小星版”,但在收藏界还有不同意见。笔者查阅了两个造币厂的厂志,阅读了一些专家的文章和书籍,并对资料进行了初步的梳理和分析,得出一些粗浅的结论供大家探讨。详细内容如下:


一、流通硬分币的材质变化


自建国流通硬分币发行以来,先后进行了四次的材质变更,情况如下:

1、铝铜合金(含铜0.5%)。1955114日,经国务院批准,开始生产铝质硬分币。该铝质分币含铝99.5%、铜0.5%(注:上海造币厂资料含铜1.5%)。

2、铝镁合金(含镁1%、锰0.2%)。19568月,从1956年号起用新合金,增强了产品的耐腐蚀性

3、铝镁合金(含镁5%、锰0.4%)。19581月,根据苏联专家建议,合金成分改为含镁5%的铝镁合金,提高了硬度、强度、耐磨性,从1958年版分币起用。

4、铝镁合金(含镁1.5%、锰0.4%)。1981年,合金成分改为含镁1.5%的铝镁合金。

铝质硬分币材质的四次变化,不仅增加收藏的趣味性,也为我们进行细分版别的判定提供了基础资料。


二、早期硬分币的生产


按照“平版”和“凸版”的划分,1971年以前发行的所有硬币均是“平版”。从上海和沈阳两个造币厂资料得知,很多年号的硬分币都是两个造币厂共同生产的。具体早期硬分币的生产情况如下:

1、伍分硬币的生产情况

1978年以前,伍分硬币只有5个年号生产发行,其中565硬分币(56年5分硬币)由两个造币厂共同生产,其它四个年号均由上海造币厂生产,详见下表:

2、贰分硬币生产情况

在五六十年代,贰分硬币主要由两个造币厂共同生产,只有562632这两个年号是由一个造币厂生产。进入七十年代,早期贰分硬币全部由沈阳造币厂生产。详见下表:

3、 壹分硬币生产情况

1955年至1978年,共有17个年号的壹分硬币生产,生产具体情况如下:

从以上两个造币厂早期硬分币生产情况可知,早期硬分币一直是两个造币厂共同生产,但为什么1971年以前生产的硬币只有一种“平版”的版别,原因是两个造币厂共用硬分币的原模和进行了产品一致性的统一。《上海造币厂志》记载:“1954年分币生产时,自己不能设计制作原模,均用沈阳造币厂二原模翻压印模。经过不断研制和充实设计人员后,1965年制成壹分币标准铜型和原模。1969年均由厂自制分币原模。”17页“大事记”1957年记载:“印制管理局批复:为保证上海造币厂、沈阳造币厂、西安印钞分厂正背印模的统一和出厂产品的一致性,确定以上海造币厂报局样品为准。”


三、“565”硬分币版别研究


很多藏家把565硬币分为细字大星版、细字小星版和粗字小星版共三个版别,为什么早期硬分币中只有565硬币出现这种情况,根据有关实物和造币厂资料初步推测认为,565粗字小星版为上海造币厂上世纪五十年代生产的,“565”细字大星版是由上海造币厂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生产的,而565细字小星版由沈阳造币厂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生产的。具体分析如下:

1565粗字小星版

将565粗字小星版与555和575两枚分币进行对比发现,三个年号的分币有共同特征,一是年号都是粗体字;二是硬分币背面的麦芒也为粗麦芒(见下面第一幅图片);三是565分币与555分币表面共同拥有发暗的光泽,而575分币变成明亮的光泽,这正是1956年6月分币材质由铝铜变为铝镁的反映;四是三枚分币正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字特征相同。五是粗字小星版是背面是粗麦芒,而细字大星版和细字小星版背面的麦芒都是尖细的(见下面第二幅图片)。因此判定565粗字小星版为1956年生产的铝铜材质的硬分币。




2、细字小星版

《沈阳造币厂志》101页记载,“1955114日,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印制管理局正式下达生产铝分币的命令,批准1955年号的壹分币投产。----1955年,生产壹分币,1957年,贰分币投产。到1965年下半年中国人民银行决定暂时停止生产硬分币。1969年,恢复分币生产,并首次生产伍分币。---”从硬分币实物和造币厂资料看,均没发现1969年伍分硬币,而1974年以前沈阳造币厂生产的伍分硬币只有565硬币,因此推测沈阳造币厂1969年首次生产的伍分硬币是565硬币,也就是细字小星版。可以观察到“565”细字小星版与沈阳造币厂生产的其它年号的伍分硬币特征相似,“共”延续早期沈阳造币厂原模的“细弧长”撇,起笔在“共”字左边竖的左侧;“民”字中上面“口”与下面的“横”空间较大,详见下面565细字小星版局部特写图。

3、细字大星版

《上海造币厂志》“大事记”22页1969年记载,“接印制管理局通知,恢复分币生产。厂即全面准备,当年复产,完成伍分币0.347亿枚。”笔者推测,565分币是当时恢复生产硬币中的唯一年号。上海造币厂1969年有能力制作分币原模,而565年号的硬币就是上海造币厂自制原模的试制产品。主要修改有:一是将“共”字撇的位置向左进行移动,“共”字的“撇”和“捺”两笔都进行了加长,“民”字中上面“口”与下面的“横”空间变小。将565细字大星版与后面上海造币厂生产的伍分硬币进行比较,发现“共”字的“撇”和“捺”两笔又发生了变化,但“民”字的特征一致。


四、两个造币厂硬分币的版别区分


1955年硬分币生产时,两个造币厂是共用的原模,但到1969年,上海造币厂有能力自制原模后,两个厂生产的硬分币模具开始发生一些变化,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的“共”字和“民”字的细微区别,将早期硬分币细分版别分为三个阶段进行阐述。

1、共用原模阶段(1955-1964)

在这个阶段,两个造币厂使用的硬分币铸造模具相同,因此这个阶段生产的硬分币都是“平版”硬分币。

2、过渡阶段(1969-1972)

1969年,硬分币重新生产,上海造币厂重新制作了伍分硬币的原模,也许是上海造币厂的雕刻师看着“共”字“撇”的位置偏左很不舒服,重新制模时将565分币图案进行局部修改。


过渡阶段出现了另一枚硬分币就是721分币,该币是俗称“混合版”的硬币,主要特征是麦芒和飘带时平行的,而“分”字的勾是凸起的拐角勾。因混合了“平版”和“凸版”的特征,所以称为“混合版”,这种版别只有721和781两种分币,均是上海造币厂生产的。从721分币的正面“共”和“民”两字的特征可以看出,其与共用原模阶段的早期硬分币特征相同。

3 、变化阶段(1973--至今)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上海造币厂在试制成功的基础上,又重新修改图案制作了硬分币的原模。分币正面在565细字大星版的基础上,图案进行的主要修改有:“共”字的“撇”和“捺”两笔变短变直,而且“撇”的起笔又向左移动,位于“共”字左侧“竖”的中间靠右位置;“民”字中上面的扁“口”与下面的“横”空间变小;分币的背面在721混合版的基础上,图案进行的主要修改是左右麦穗第二个麦芒尖部穿过飘带并“凸”出到飘带之上;565细字大星版分币正面和721混合版分币的背面结合,修改后形成了今天大家公认的硬分币“凸版”,详见下面凸版825局部特写图。


但沈阳造币厂一直沿用了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原模,细微的变化是“共”字“撇”变细,弧度变大,详见下面平版865局部特写。

781分币也是“混合版”,但781分币属于上海造币厂重新制作原模后生产的,721781分币背面特征相同,但两个年号分币正面细节特征有很多区别。下面两幅图片,上方图片为781“民”和“共”两字的特写图;下方为721781两种分币正面全图(左侧图为721分币,右侧图为781分币)



综上所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早期硬分币是由两个造币厂共用相同原模生产的,所以硬分币的区别很小。565粗字小星版是铝铜材质的早期产品;1969年恢复生产时,沈阳造币厂生产了首枚伍分硬币—565细字小星版;1969年至1972年过渡阶段,上海造币厂自制原模生产了试验性的品种—565细字大星版;还生产了“混合版”的721硬分币。上世纪七十年代,上海造币厂重新制作原模生产了以后年份的“凸版”硬分币,沈阳造币厂一直沿用五十年代原模生产“平版”硬分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