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陈二顺 01 前段时间第90届奥斯卡完美落幕,而今年的大奖,好在没爆冷门,成了影帝的加里·奥德曼以及其神作《至暗时刻》,可谓是人人心服。
《至暗时刻》不是丘吉尔传记片,不用讲一遍他直到91岁高龄去世前的一生,但“我从未坐过地铁”、自曝父母风流史、赖床吃早餐和口拟公文、大白天喝酒,光身走出浴室、边拉屎边办公还说俏皮话之类的小细节,足以勾勒出丘吉尔早年脱离普通人生活的状态和本人真貌。
这部传记电影带领观众重返二战时期。 1940年,纳粹势力席卷整个西欧,英国正面临着迫在眉睫入侵威胁。 一群毫无准备的民众,和一个犹疑不已的国王,英国首相丘吉尔上任后接下的是有史以来最大的“烂摊子”。这是他政治生涯中、也是英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刻——是成为第三帝国的傀儡附属?还是与世界人民站于一边共同反抗法西斯?
面对政府内仍忠诚于前首相张伯伦的敌对势力、来自国王乔治六世的质疑、还有来势汹汹的法西斯部队,最终,丘吉尔带领英国人民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为反抗法西斯继续战斗! 举国上下团结一心,为自由、理想、正义而战,共同度过至暗时刻,也是整部影片最燃的时刻! 02 虽然这是一部相当富含激情又有紧促剧情的大片,让大伙看到了一个活灵生动的丘吉尔,但实际上,电影由于侧重点的不同,弱化了他的另一重身份。
任何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即使不是伟大的文学家,也s首先应该是一位杰出的语言使用者,更别提曾于195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丘吉尔,他或许是西方近代百年政治历史中最懂得运用语言的政治家。
1953年,早已距离敦克尔刻撤退的关键时刻过去了有13年之久,在这对于丘吉尔的晚年来说极其漫长的13年、而对于英国战后历史来说又如同沧海一粟的13年,正是丘吉尔离开英国政坛,回到离群索居的自己的13年。
丘吉尔的晚年,深陷抑郁症的困扰之中。
英语里有一句谚语‘Churchill’s blackdog’指的正是让许多杰出的天才挥之不去的精神病痛,而即使失眠、吸烟、酗酒以及暴躁都是丘吉尔常年的旧友,他依然活到九十岁高龄,目睹了冷战世界的形成,目睹了英国把世界霸主的地位拱手让人。
他应该嘴里一直骂骂咧咧,脑中闪过千言万语对付美国人、俄国人,仇视着上下议院里的庸才们浪费时间。
他晚年的铁血演讲更为直接,或许是因为他早就已经知道自己无力回天,即使被当成战争贩子也无所谓了,所以只好用利刃般的言辞引起哪怕微波的涟漪。 如果说说话是本能,那么“会说话”就是本事了,因为往往很多成功者都是因为“会说话”。诚如丘吉尔,他的演讲带动了人心,才不至于让英国陷入坐以待毙的局面。 电影里只粗略表现了他对某些用词的严格,例如成熟的时机和正确的时机的表述,除此之外也无更多,因为他的政治造诣和光芒远盖过了他焦躁的性格特质和文学上的成果。
除此之外,他的几次演讲都是电影中的转折点,不仅是政治博弈,党派斗争的转折点,也是敦刻尔克大撤退的转折点。
他的演讲非常著名,也确实效果显著,他靠话语鼓舞了人民的作战情绪。
03 那历史上那么多政治人物文学功底都不错,丘吉尔又凭什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呢?
这个问题,诺贝尔文学奖评机构瑞典皇家学院,以及丘吉尔本人的作品最有发言权:
先看看丘吉尔的获奖理由: 由于他精通历史和传记的艺术, 以及他那捍卫崇高的人的价值的光辉演说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评语) 不难看出丘吉尔获奖的原因是历史与传记上的造诣+高超演说能力,这点在稍后分析丘吉尔的作品时再详细介绍。这里先概括下:他总是在书写他自己创造的历史。
再看看丘吉尔的获奖历程,8年间他一共经历了3次筛选: 46年由学院前任秘书霍尔斯陶穆撰写的第一份报告认为,仅有《马尔巴罗公爵传》有资格获奖,但仅凭一部作品获得如此大奖必须慎重; 48年由安伦教授撰写的第二份报告认为,丘吉尔的《世界危机》+杰出的演说能力有资格获奖,称丘吉尔是“我们这一时代历史伟大的'画家' ”;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出版,53年由学院院士S?席瓦兹撰写的第三份报告终于获得通过,丘吉尔击败海明威等25人获奖。” 1953年,获颁诺贝尔文学奖 下面让丘吉尔有代表性的几部作品发言: 家族荣耀史:《伦道夫·丘吉尔传》、《马尔巴罗公爵传》。《伦道夫·丘吉尔传》显示了丘吉尔弘扬家族优秀传统的这一倾向,该书不仅详细展示了其父亲伦道夫·丘吉尔的一生,而且还成功的挽回了父亲的名誉,使他父亲作为一个因梅毒而死的“伟大的急于求成的年轻人”,获得了部分人的理解。 《马尔巴罗公爵传》(The biography of the Duke of Marlborough)则学术性较强,丘吉尔因该书获得了英国史学界的专业肯定。该书详细记述了丘吉尔祖先第一代马尔巴罗公爵的功绩,写作与出版耗时8年,出版后即获高度评价。 《英国历史评论》杂志(英语国家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史学专业刊物,创刊于1886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评价道:“富有经验的评论家可以蛮有信心的说,很少有从事学术研究的历史学家,在处理一段长达50年的历史时,能够使里面的史实错误达到如此少的程度”。 世界大战回忆录:《世界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世界危机》即《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Memoirs of the First World War )记述时间由1911年丘吉尔改任海军大臣开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由于丘吉尔从当事人的立场出发写作,该书展现了丘吉尔卓越的洞察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主要写作于45年丘吉尔下野——51年重新当选首相这一时期,该书成为其捧回诺奖的重要原因。 演说集:《战争演说集》、《秘密会议演说集》(1946)、《和平原动力》(1948)。《战争演说集》主要收录了他在二战中的演说,著名的“我所能奉献的唯有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I have nothing to offer but blood, toil, tears and sweat)”便是出自于此。 《和平原动力》则收录了丘吉尔45-46年在野时期的演说,最著名的便是于美国发表的“和平砥柱”,公开提出了“铁幕”一词。 晚年绝笔:《英语民族史》,《 A History of the English-Speaking Peoples 》,主要记述了英语民族走上资产阶级民主的历程。由于丘吉尔年老体衰,加上他在本书过度关注于战争与政治,使得本书饱受争议。 比如他在第二卷《新世界》的索引中,竟然提都没提莎士比亚;而在第三卷《革命的时代》中,“工业革命”又只占到了1节;在第四卷《伟大的民主》中却对美国南北战争写了6章之多。 以至于美国哈佛教授克雷恩·布林顿(Crane Brinton)抱怨该书对美国内战倾注了不相称的注意,而对英属自治领的发展则处理的很简单;英国外交官哈罗德·尼科尔森(Harold Nicholson)则在他的日记中直言不讳“质量很次”。人们对于该书的尊崇,似乎更多来自于该书的作者 丘吉尔本人 总之,丘吉尔作为一个自身就在不断创造历史的政要,一个早年便是战地随军记者的作家,一个能接触到各种机密资料的史学家,他在创作时有太多一般作家难以企及的便利(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占了不少便宜)。
比着寓意胜利v手势的丘吉尔 另外,他的作品带有明显的纪实色彩与自传色彩,读丘吉尔的作品,感觉无论读什么都像在读他的自传。 尽管他对于细腻美那么陌生,对于描绘波澜壮阔的场面却又那么得心应手,无外乎诺贝尔奖颁奖词将其称为“拥有西塞罗文才的恺撒大帝”。 |
|
来自: DMAIC_WORKROOM > 《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