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不知道是何人于何时提出讨论本人质疑潘的量子成就的问题,本人是在今天《头条》搜索中才突然发现这个问题。池昭新是对是错?可以从下面两个事实中得到印证: 1、池昭新质疑量子纠缠科技的文章,悬赏百万元求驳倒,挂出半年多了,无一人敢偿试; 2、自从池昭新本人不断发布质疑文章之后,曾经为量子纠缠科技辩护的博士、科学家、量子研究所与物理研究所逐步消声匿迹。 下面是池昭新质疑光量子纠缠科技的主要论据与观点,是非曲直让大众再次去评判: 从潘等人的表现来看,本人认为他们涉嫌不负责任与信口开河,他们似乎连角动量都不知道为何物,坚持宣扬量子纠缠,一会儿说量子纠缠不传递信息与能量,不违反光速极限论,一会儿又说用第三个纠缠量子传递两地之间的纠缠信号,再一会儿又说中国证实了量子纠缠,打脸爱因斯坦的光速极限论,宣称量子纠缠的传递速度远超光速! 他们热炒的量子纠缠之说,起源于把两个电子强硬合并而后分离,然后假设它们之间存在远距离的纠缠依赖关系的所谓思想实验,实质上仅仅是一种没有逻辑性的胡乱猜测,没有任何实验依据,量子测不准与不确定原理也决定了永远也不会有实验验证! 量子纠缠之说,违背微粒子状态的随机分布规律、同类同构微粒子的衍生规律、光速极限论与角动量物理学原理,客观上不可能存在! 凡是以光量子的纠缠原理为基础的通信、计算与探测技术,均为挂羊头卖狗肉的伪科技,其原因除了纠缠原理不成立之外,还因为抓捕、贮存、检测与控制质量几乎为0的微小单光子,是永远办不到之事! 墨子号卫星在本质上是激光通信,包括所谓的密钥分发技术也是非单光子的随机密码技术,所谓的潜艇量子通信,在本质上也是激光通信,由于空气与水对激光有强烈的吸收与散射作用,激光在大气中的正常通信距离只有几公里至几十公里,而墨子号卫星轨道距离地面却有1203公里,因此,这卖出的“狗肉'是否具有“可食性”也令人质疑! 尽管他们宣称墨子号卫星每秒发送600万对纠缠光子,可以在地面接收到一对光子,如此便可以实现准确无误的通信密钥分发,但没人能想象得出如此高达99.9999%的出错率,如何知道哪个配哪个?如何高效、准确地编码?是按到达两地的时间是否一致来判断吗?但卫星与两地之间的距离未必一致,到达的时间也未必一致,两地之间也不可能同步校对时间!我们更不敢去想象他们如何在发送时把稠密而且质量几乎为零的数以亿计的光子群高效而精确地分出单个光子,即使选用直径最小的氢原子的内部空虚部分作为限制光子通过数量的小孔,也无法保证仅仅通过一个光子,因为氢原子的直径也有64皮米,是单个光子的1000万倍!并且原子中的空虚部分占了原子90%以上的体积!难道他们能用亚原子级以下的微粒子做孔径的材料么?这已象神话故事了! 所谓的量子探测雷达,在本质上是隐身电磁波段(属特殊电磁波段)雷达。 所谓的光量子纠缠计算机,只能永远呆在实验室骗经费。它的荒唐性除了纠缠原理不成立之外,还由于它的偏硼酸钡晶体制造单光子纠缠对也是荒唐的,根本不可能有单光子产生;它的计算机拓朴数据分析的算法(TDA)也是荒唐的,将导致0型符号之间无法区分,非0型符号之间也无法区分;它通过叠加态测量塌缩引出0与1也是荒唐的,无法确认单光子塌缩与非塌缩两种状态的差别。 令人感觉太搞笑的是,他们曾称光量子纠缠计算机无所不能,是世界上贮量最大、速度最高的计算机,解算对手密码如囊中取物,近期又改称为“仅具有某些特殊用途',这明显是怕穿底,有意回避现实计算机的挑战!(注:本人认为量子计算机唯一有可能研发成功的是原子、离子或分子的非量子纠缠原理的激发态类型,也是美欧国家当前所热衷研发的类型,与潘建伟团队研究的光量子纠缠计算机不是一回事) 本人认为,有质疑很正常,科学是在质疑中成长,正义是在质疑中确立!潘建伟团队对质疑所采取的不回应态度,不是科学家应有的态度! 有些人认为质疑应在相关学术期刊上发布才能得到回应,但本人认为,学术期刊不是某些人所想象的“百家争鸣',而是存在较为严重的呆板、缰化,甚至缺乏理解力!只要了解一下先后破解“寇克满女生组合难题'、“斯坦纳组合系列难题”的陆家羲在20年时间里均遭遇冷落,以及首次发现荧光蛋白的科学家依靠开大巴为生,你便可以知道学术界也充满无知与狭隘!如果认为在媒体上质疑欠妥,那么潘建伟团队在各种媒体上连篇累牍地发布大量的量子科技文章是否也欠妥? 有些人说回避质疑是为了技术保密,请问:量子纠缠原理属于基础理论,还是应用技术?回应质疑量子纠缠原理涉及技术保密吗?制造与抓控单光子在逻辑上都不成立,不回应这个问题意味着什么?激光水下通信与大气远距离激光通信在理论上都不成立,回应这个问题与技术保密有关联吗?墨子号卫星的光量子纠缠密钥分发在物理常识上都不成立,拒绝解释意味着什么?潘团队的通信保密技术测试为什么不是选择两端在国内进行,以取信于民众,而是一端在国内,另一端远在天边、无法让国内民众知道实情的奥地利亚之间进行?这意味着什么? 也有人说池昭新质疑量子纠缠科技,是出于'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嫉妒心态,果真如此吗?事实上,本人与他们不是同行,有必要嫉妒他们吗?另一方面,池昭新手中也拿着非常不错的葡萄,有必要嫉妒别人手中的葡萄吗?本人首先创立'人口时间密度'理论,用于衡量城市规划结构是否已实现经济与生活效能的最大化,进而运用于城市规划的研究,创立了'城市规划动态应变新模式'的理论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本人指出'交通拥堵与公共交通盛行,两者都会严重影响经济发展与市民生活幸福感',人类应当思考的是如何通过合理调整城市建设用地对建筑的容积率与人口空间密度,来适应私家汽车对市内道路与停车位增长的需求,而不应是削足适履地选择低效、低质的公交出行方式与相应的城市交通规划模式! '城市规划动态应变新模式',遵守城市交通、能源、水源、产业、生态与安全空间,随经济发展而增长的发展规律,分区域配置备用发展空间与永久性自然地貌,并通过模式的渐变方式实现新旧城区的通用,这是人类科学地解决城市交通、能源、水源、产业、生态与安全等一系列世界性难题的根本出路,也是实现城市经济持续增长与联合国新城市宣言的唯一可行模式与唯一正确模式!
各位,看完了上述本人的城市新模式简介,你认为本人有必要以嫉妒的心态,违背事实真相,强硬地去说量子科学家手中的葡萄是酸的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