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出虚汗的药方

 仙鹤草中医学堂 2018-03-28


告读者:由于读者来自全国各地,经常有朋友询问各种疾病的治疗,有从事中医理疗方面的朋友可以在平台留言联系方式或地址,以便于推荐当地朋友去您那里就医理疗。针灸,汤药,推拿正骨等各种类都可以。也可以推荐当地有经验的高明中医师,本公众号会转发给需要的朋友前去治疗。一起努力,共同发扬中医。


有广东肇庆的中医朋友看到请留下联系方式,有读者需要调理身体。


人吃五谷杂粮经受风寒暑湿,难免生病,有病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如何治疗,本公众号专为大家排忧解难,教给大家治疗疾病的方法。欢迎各位朋友留言咨询,我们会尽最大努力给大家答复。


人们在炎热的夏季、运动和吃饭时,适当出点汗是正常现象,而且可以通过出汗,达到调节体温、排除代谢废物和体内垃圾的目的。

但是,若在安静状态下和睡眠中经常出汗很多,甚至大汗淋漓,有的还出现精神不振、食欲不振等症状,这就属于病态。


中医理论,汗为心之液。若出汗太多,将导致精气耗伤,出现精神倦怠、脸色苍白、四肢乏力、不思饮食、容易感冒、睡眠多梦等症状,损害健康,甚至诱发其他疾病。

一般情况下,出虚汗主要因为气虚和火旺,大多数老年人属于气虚。主要症状是在气温不高的情况下,没有运动就汗流不止,有的人睡一觉满身是汗,尤其头部爱出汗,同时感觉乏力、容易感冒。


这类人可用黄芪15克、鸡肉150克煮汤,或党参30克炖排骨;也可用浮小麦加大枣煮水,在平时当茶喝,有很好的补气止汗作用。



对老出虚汗者,应区别不同情况,分别对待。以自汗(在清醒时出汗)为主,出汗部位以头部,躯干为主,并伴有精神疲惫、食欲下降、大便稀溏、小便清长、周身无力、少气懒言、面黄肌瘦等症者,是为气虚,治宜益气固表止汗,选用生黄芪、太子参、炒白术、炒防风、浮小麦、煅牡蛎各15~20克,水煎服。轻者可单服浮小麦炒熟,泡水代茶饮治疗。

以盗汗(睡着出汗、惊醒立止)为主,汗出部位常在胸背及手脚心,并伴有心烦易怒、睡眠不安、五心烦热、两颧红赤、骨蒸劳热、大便干结、小便黄赤、午后低热等症者,是为阴虚,治宜清热养阴敛汗,选用生地、白芍、五味子、地骨皮、麦冬、知母各10~15克,水煎服。

还有一些老出虚汗的病人,既有气虚的症状,又有阴虚的表现,是为气阴两虚,治宜补气固表、养阴敛汗,选用太子参、生黄芪、白芍、五味子、浮小麦、煅牡蛎各15~30克,水煎服。


有患者汗出只在头部,而遍体无汗。秦伯未在《中医临证备要》一书中指出:“汗出只在头部,以阳明热证和湿热证为多见……肺热亦多头汗”,但未出其方。阳明经脉循行头面,热邪郁于内,不得四散,又因火性上炎,于是内热循经上越,上蒸迫津外泄,而作头汗。故只要阳明热清,又用牛膝引热下行,则头汗自止。

患者王某,男,12岁。患头汗3月余,每因活动、进食,则头汗出如洗,伴有口渴喜冷饮,二便正常,舌质稍红,苔剥而干,脉滑数。辨证为胃热,治拟清热泻火。

方用生石膏30克,知母12克,牛膝9克,甘草6克。5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药后上述症状减轻,继进5剂,头汗则止。


《伤寒论》:小便不利,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这种类型的患者可以服用五苓散:茯苓180g 泽泻300g 猪苓180g 桂枝120g 白术(炒)180g。上药研磨为粉,以温水送服服6克,一日三次。多饮暖水,汗出愈。



专治盗汗症的偏方:

当归、黄芪、黄芩、黄柏、生地黄、熟地黄各10克,黄连4克。水煎服,每日1剂。




另外,如果经常出虚汗。又怕热、易困、爱上火,可能是肾阴虚火旺引起的,可以多吃黑木耳、黑芝麻、小核桃等进行食补,病情严重的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左归丸、六味地黄丸等药物;还有些人手脚爱出汗,这是体内湿气重、脾胃不好导致的,平时可以多吃莲子、山药、薏仁米等食物。


无论是何种出虚汗,只要治疗得法,用药合理,都会有不错的效果的。


告知:中医是慈善医学,是顺应天地生养之道的大学,是天人合一的大学。仁爱生养是天道,是物皆有灵。为符合生养之道,恳请诸位患者在治疗之时,心怀仁悯,以不伤生为基本,能用草药治疗就不要用动物药治疗,能用针灸治疗就不要用草药治疗,能用手法治疗就尽量不要用针灸治疗,能用祝由方治疗就不用手法治疗。顺应天地生养保全仁爱不杀,使天下无戾气而长生。愿天下人无病,愿医生皆闲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