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蠢的风骨,带来一生泥浆里的卑微。
先秦,中华民族的少年时代。 那时的人,鲜活锐利、明快直接,为正义、为知己、为荣誉,动辄自杀,舍生取义,死且死了,从不多说。 渔夫帮助伍子胥渡过河流,伍子胥叮嘱他不可泄露自己的行踪,渔夫觉得受到羞辱,覆舟而死;太子丹与田光商议刺秦,商谈完毕,嘱咐田光不要泄密,田光因为自己不受信任,投井而死;孟尝君夜宴宾客,有个客人认为主人的菜肴比自己的好,放下筷子辞行,孟尝君把饭菜给客人看,客人见饭菜一样,万分羞愧,拔剑自刎;魏国守门的小吏侯嬴为报答信陵君的恩情,献计窃取符节,领兵救赵,大破秦军,成功后,自感对魏君不忠,自刭而死;齐国勇士田开疆、公孙接、古冶子,竟然因为两枚桃子自杀。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一部《刺客列传》,写尽多少光明灿烂的大丈夫。
视死如归,死就像回家一样,道义面前,死且不惧,个人的得失进退更如浮云。
先秦节气、盛唐音律,明清以后,日渐稀薄。
因此,刘文展这样的少年,值得尊敬、尤其珍贵。
有些事,只会发生在先秦,有些事,只能寄托于少年。
说过我对刘文展的敬仰与欣赏,我要从一个现代人的角度,讲一讲我对这件事的不同看法。
不准补课,是一种场面正确,一种冠冕堂皇的正确,因此形成规章制度,下发执行。
但是,当全国各地同龄的竞争者都在补课,补课,就成了人生关键阶段的筹码,成了自我提升、战胜对手、获取资源的重要方法。
这是明与暗的不同,这是说一套与做一套的奥妙,这是规则与现实的差距。
你伸出手掌,叉开手指—— 高中以前,少年们都在掌上,没有太多差别。高考之后,不同的分数、不同的学校,让人像不同的手指,指向不同的前方。
手指无限延长,差距越来越大,人生各不类同。
形成差距的关键点之一,高考。
为什么不用三年时间,苦求一个好的平台、一个好的方向呢?
今天洒下一滴汗水,中年以后少落十滴泪。
明智的人,不会为了一份文件放弃更多的可能,不会为了一纸命令而使自己陷入劣势,不会为了一个场面而枉顾现实的游戏规则。
一个现代公民,必须无条件遵守党纪国法,违反就接受惩罚,这个原则不容置疑。
但是,对于“不准补课”这样的规定,我建议大家慎重抉择。
写这份文件的人、签署这个禁令的人,或许也不会把纸面的文字当回事,他们更多的,还是尊重既成的事实,遵循既定的规则。
简单说,他们的子女和亲属,极有可能也在补课。
连补课费都交不起的家庭,更应该补课。 我不是教你市侩、教你妥协、教你犬儒、教你沉默、教你忍受。 我一直相信,见义而为,嫉恶如仇,持心光明,堂堂正正,这些,少年要坚持,成人也要坚持。 我只是希望少年人,学着用一下头脑,分辨清楚,场面的正确与现实的选择。 这个现实,通常是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属于一种自发行动。 而且,并不具备应该坚决消除的危害性。 一个人,血气方刚心性高贵的少年时代,不用来洞察社会运行的规律,不用来寻求提升的通道,而把精力用于和权威战斗,使用的武器是一些严肃的虚文,得到的战利品是一个建立在砂砾上的勋章,我刻薄地称其为:
愚蠢的风骨。 现在,舆论支持你、媒体赞颂你。 我却清醒地知道—— 舆论永远追逐更滚烫的事件,来的猛烈,去如泡沫,它不会一直保护你,但高考成绩会。 我清醒地知道,媒体吹捧的人,大多无法直上青云;媒体毁掉的人,已经成千上万。
你的未来可能很好,你的一生可能以此为傲。
但是,这可能是你一生最后的高点。 我见过许多困顿的中年人,老年人,他们过着不如意的生活,总会说一句:
假如当初……
这时,才知道愚蠢会带来教训。
这个教训就是一生在烂泥中苟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