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代传承,只为斫一把“中国风”的古琴

 云雪颂 2018-03-28

四代传承,只为斫一把“中国风”的古琴

古琴,在国人心中一直是一项特别的存在,为历代文人墨客所青睐,

伯牙子期,一曲高山流水定知音,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不复弹,

一首古琴曲,是君子间的约定,是知音间的相和,

古、淡、清、静、韵皆被它演绎入骨,

只能叹一声,知音难寻,好琴亦难寻。

四代传承,只为斫一把“中国风”的古琴

“乐器张世家”起源于清光绪年间,自第一代创始人“张福起”到第四代传承人“张雨”历经四代家族传承,已达百年之久,被列为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代传承,只为斫一把“中国风”的古琴

创始人张福起

张福起自幼随父学习传统民族乐器制作,在京剧盛行的民国年间以京胡制作独树一帜,1920年他随父拜识素有“民国古琴第一人”之称的杨宗稷先生(杨先生乃中国古琴“九嶷派”创始人),此后,张福起多次往返津京两地向杨先生学习古琴制作与修复等技艺,从此“乐器张世家”便与古琴结缘,在古琴制作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启了民族乐器百年传承之路。

四代传承,只为斫一把“中国风”的古琴

乐器张第二代传人张培森

“乐器张第二代传人”张培森先生自幼随父亲学习斫琴及民族乐器的古法制作技艺,有着扎实的制琴基础,得到业内专业人士的众多好评,在担任“天津民族乐器厂厂长”期间,使得天津民族乐器厂在全国同行民族乐器制作有了一定的位置,81年张培森建立全华北地区第一家私人民族乐器厂——洪声乐器厂,自此“乐器张世家”建立了“乐器张”品牌工厂,因有良好的传统手工制作的传承,培养了众多的乐器制作人才,对当时的民族乐器制作起到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四代传承,只为斫一把“中国风”的古琴

四代传承,只为斫一把“中国风”的古琴

第三代传承人张俊国

第三代传承人张俊国在父亲张培森的影响下,深得其父斫琴及民族乐器的制作真传,14岁就开始学习古琴及胡琴的传统手工古法制作,在传统民族乐器制作方面认真筛选和考量每道传统制作工序,从最初的设计、下料、到后期的制作、漆艺,每一道制作的工序精益求精,并且严格把关,延续了家族先辈们百年传统技艺和制作文化精神,同时其注重传统民族乐器制作人才的培养,使民族乐器制作传统手工艺得到更好的传承。

四代传承,只为斫一把“中国风”的古琴

第四代传承人张雨

第四代传承人张雨从小与父亲学习古琴制作与修复工艺,自幼受到先辈们民族乐器传统手工技艺文化熏陶,对传统民族乐器手工传承制作理论颇有见解,其坚持家族手工古法斫琴,认真按照乐器张世家传承古法斫琴技艺“挖槽腹”“漆艺”使其制作的古琴得到传承。

如今,第三代传承人张俊国及第四代传承人张雨依旧延续着家族百年传统技艺的传承,在快节奏的今天依旧坚持古法手工斫琴,

或许在他们看来,只有通过双手的温度才能赋予每一把琴不同的灵魂,才能聆听先贤的声音,使人静心、使人怡情。

良工、良材出好琴,做一把好琴着实不易,斫琴完全不像这个时代的“快餐化”和“便捷化”,每做一把琴都有上百道工序,

从前期的选材、开槽制作,到后期的上漆、擦漆、安弦、调音,每一道工序都有严格的要求,并且大部分的工序做完后要等一段时间才能做下一道工序,因此,做一把古琴基本上都要以年计,用时虽长,却经过了时间的磨砺。

四代传承,只为斫一把“中国风”的古琴

四代传承,只为斫一把“中国风”的古琴

“爷爷备料、儿子制琴、孙子弹琴”,张雨说“乐器张”现在制琴用的大部分是十年以上的成材木,也就是他父亲二三十岁时采购的木头,而传承人真正做的时候则会用到他曾祖父留下的木料,是明清时期的杉木以及好多人口中的“房梁木”。

乐器张的古琴制作不计时间,不计成本,上乘的木材,如丝绸般乌黑油亮的大漆,在斫琴师一据、一刨、一擦、一髹中,成为穿越千年而来的悠悠古音。

四代传承,只为斫一把“中国风”的古琴

“削木为琴,束丝为弦”,

乐器张背负的是一个家族四代人的传承与骄傲。

四代传承,只为斫一把“中国风”的古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