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琴弦上的古典之美:赏析著名的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

 张問骅 2018-03-28

在古典音乐史上,有四首极为优秀的小提琴协奏曲,被公认为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有趣的巧合是,这“四大”的作曲家均仅有唯一的一首小提琴协奏曲作品面世,而他们之间最不同则是各自风格的展现:贝多芬的庄严尊贵当然完全不同于柴科夫斯基的幽怨缠绵,门德尔松的清新脱俗也与勃拉姆斯的深沉激情截然有异。



但无论风格如何,这四部小提琴作品皆被认为是各自领域里的极致之作。今天,“影音新生活”将与大家一起赏析这四首世界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柴可夫斯基


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作于1878年,该曲是柴科夫斯基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这首乐曲的特色不但充分发挥了主奏小提琴绚烂的近代演奏技巧,展开了色彩丰富的管弦乐,造出了比以往的小提琴协奏曲更新鲜的韵味,而且用他含有俄国民谣的地方色彩,独特的充满哀愁的优美旋律,作成了格调新颖、独特的作品。



全曲共分三个乐章,规模宏大的第一乐章表现了生活的乐趣。具有俄罗斯民间音乐的宽广气息和明朗悠扬的诗意。其主部主题具有动人的歌唱性,体现了俄罗斯歌曲宽广动人的气息,仿佛在歌唱青春、生命和大自然。

第二乐章则是一部“小抒情曲”。旋律真挚动人,略带伤感。仿佛从远处传来一阵悠扬的歌声,使人嗅到了大自然清新的气息。

第三乐章是回旋奏鸣曲形式。主题令人有俄国风激烈地敲击之感,是属于俄国民俗舞曲特雷巴克的一种。该乐章以很强的节奏,快活地进行,宛如一幅人民欢庆节日的图画。

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门德尔松


这首小提琴协奏曲由门德尔松创作于1838-1844年间,于1845年首次上演。门德尔松一生一帆风顺,生活铸就了他那明朗温存的性格,也塑造了他的音乐的独特的抒情风采。门德尔松安逸的生活与贝多芬同命运苦斗的历程相比,《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与《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相比,鲜明地反映出两位作曲家截然不同的人生遭遇,也强烈地表现出他们在相同体裁中所表现出的不同的音乐气质。



门德尔松其实写过两部小提琴协奏曲。他在十三岁时写作的《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虽流露出非凡的才华,但是并不成熟。而《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则是门德尔松在二十九岁时开始构思并写作的。直至1844年9月16日才完成。当时,作曲家三十五岁,但已经是他的暮年了。《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作为门德尔松三十八岁暂短一生的缩影,仍为人们揭开了一篇新颖而美丽的抒情画页,病魔与死神的逼近,没有在作曲家的旋律中投下一缕阴影。


全曲由三个乐章构成,乐章之间不中断地连续演奏,这在当时算是新的手法,作曲者可能意在防止具有浪漫氛围的快速流动被切断;而各乐章却各自独立,体现了门德尔松以古典派传统为基础,并灌入新时代气息的典型作风。


第一乐章,很热情的快板。管弦乐的琶音营造了略微伤感的开始,小提琴第一主题迅 速把乐曲带入了梦一般的世界,抒情的主题犹如清新的海风,伴着浪涛的轰鸣,变化出华丽的花朵。第一乐章接近结尾处有小提琴独奏的华彩乐段,这是独奏家们展示技巧的时候,利用主题的素材,他们演奏着高难度的音符。最后的尾声逐渐沉寂,只剩下大管低沉的 呜咽把乐曲引入第二乐章。

第二乐章,行板。小提琴的主题纯洁,柔美,似乎在温柔的讲述一个古老的故事。中段从乐队中浮现出悲伤的声音,小提琴的颤音似乎在低声哭泣,悲哀很快又让位给纯净的主题。

第三乐章,不太快的小快板到活泼的快板。引子部分继承了第二乐章有如回忆般的平静气氛,然而在一阵定音鼓之后,小提琴开始活跃起来,光辉灿烂的,有时又略带顽皮的,就像一个快乐的天使。在小提琴的带动下,整个乐团也最终激动起来,乐曲结束在一片欢快的声音里。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勃拉姆斯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于1877-1878年,该曲是勃拉姆斯一生中创作的唯一的小提琴协奏曲。此曲是勃拉姆斯为当时的小提琴演奏家约·阿希姆而作。1878年秋完成,1879年元旦在莱比锡格万特豪斯由约·阿希姆完成首演。这是勃拉姆斯最富盛名的作品之一。



乐曲具有浓厚的田园牧歌风味和匈牙利民歌情调,那种安详与厚重相得益彰的感觉,正是勃拉姆斯所独具的特色。在这部作品中,勃拉姆斯成功地将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结合起来,并在曲式上有很多大胆创新。


全曲共分三乐章: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形式,乐曲开始直接由中提琴、大提琴与单簧管悠然地奏出第一主题,之后主奏小提奏以d小调热情而华丽地登场;由主奏小提琴演奏的主题速度减慢,充满牧歌风格;接下来的是美妙的发展及变奏,使整个乐章从头至尾都具有浓重的匈牙利民间音乐特征。

第二乐章首先由管乐器缓慢地开始,之后由双簧管奏出徐缓优美的田园风格旋律,稍稍带有一丝荒凉的感觉,这无疑是整个乐章中最动人之所在。

第三乐章是活泼而不太快的快板,这是整部作品中最富创造性的乐章。旋律轻快活泼,抒情优美,又不乏震撼人心的气势。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贝多芬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是贝多芬唯一的一部小提琴协奏曲,完成于1806年,这首协奏曲甚至被誉为小提琴协奏曲之王。该曲的创作背景是在1806年,这一年,他对他的学生——伯爵小姐莱莎·勃伦斯威克产生了深深的爱情。乐曲正反映出他这些日子生活中所充满的诗意。这首乐曲旋律柔美、格调高雅、规模宏大,颇具王者风范。然而,本曲在被誉为小提琴协奏曲之王前,也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考验。



这首乐曲初演以后,几乎没有人再对它回顾,其中的华彩乐段,并不像钢琴协奏曲那样由贝多芬亲自谱写,而是留给各式各样的演奏者谱曲,但尽管如此,独奏小提琴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协奏乐队则也并不处于从属的地位,而是积极参与发展乐曲中。因此,该曲的的音响效果特别具有一种昂扬振奋的紧张度,所以该曲又被称为《交响协奏曲》。


第一乐章从定音鼓的五击开始,因此这首协奏曲也被称作《定音鼓协奏曲》,整个乐章的情绪是沉着、坚定的。

第二乐章是典型的贝多芬抒情曲,是一种宽广的抒情。单簧管呼应着小提琴奏出的乐句,一句一句平缓地流淌,整个乐章的情绪是冥想、平静的。

第三乐章是一首回旋曲。小提琴一开始就在四弦上奏出主题,这个跳跃的主题充满欢乐的情绪。这个主题在小提琴的各弦上都有表现,最高到一弦高把位的泛音演奏,音域跨度极大,充分表现出欢乐和高昂的情绪。这个乐章的高潮也是整个乐曲的高潮。
据记载,这首协奏曲是贝多芬专门为当时的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克莱门蒂(Franz Clement)而作,当时一、三乐章中的华彩部分是由克莱门蒂谱写的。现在演出的较出名的是两个华彩版本,一个是约阿西姆华彩,另一个是克莱斯勒华彩。

结语:在与乐队音响和鸣的涓流中,一支支醉人的小提琴旋律就这样轻歌而出,或欢乐,或伤感,或忧愁。那是音乐家们心的回响,也是古典音乐辉煌时期的艺术回响,就让我们随着这悠扬的乐思去寻觅那个时代的曾经辉煌的足迹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