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朝晖:3000个庙会,10000张狂欢图,这里的年味最嗨!

 凡人影像 2018-03-28


庙会才是春节最大的狂欢

热热闹闹的年才是咱大山西的年

过年怎么能少得了民俗庙会呢


说起山西庙会,你能想到几个?


民俗摄影家刘朝晖会告诉你,不下 3000 个!从传统意义上讲,每个村落历史上都有至少一个祠、庙、寺、观,有众多的民间信仰,因此也就会有相对应的古庙会活动。山西民间庙会可以说是异彩纷呈,以庙会(集市)文化为代表的山西地域文化蕴含着淳朴、高雅的审美价值和独特的人文精神,底蕴深厚、种类繁多的古庙会遍布山西各地。


襄汾县普净寺庙会


平顺县北社村庙会


华夏古文明一脉相承的山西,传统年味历来被人们称道,作为中国年味最浓厚的地方之一,山西民间庙会从正月开始,更是你方唱罢我登场,遍布太行山麓、汾河两畔,令人眼花缭乱。



从2011年开始,刘朝晖频频往返于城市与乡村之间,开始系统拍摄山西民俗专题。


6年下来,跑遍了山西100多个县区,走访了近200多个古村落,寻访拍摄了200多个不同信俗、风味独特的庙会,拍下了上万张照片,记录了庙会的精彩瞬间和最美的民间表情。


可以说,现在的他已经对山西地区的庙会民俗活动如数家珍。


万荣县后土祠庙会


绛县姜嫄圣母庙会


山西农村对祖宗的祭拜一般在春节期间,或者祖先的生日、忌日。家祭和庙祭是主要的两种形式。祭拜的神灵主要有灶王、门神、土地、天官、龙王以及关老爷等等。


河曲县坪头村灯盏会


乡宁县云丘山庙会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每一场庙会都是一场狂欢节。各村社往往铆足了劲儿要在庙会上一展风采,出尽风头,拔个头筹,能让神明更多地眷顾乡民几分。


春节的到来,意味着隆重而又复杂的祭祀礼仪的开始。


农历正月初六

临县杨家坡村祭祖会

-----------------------------------


说起临县的民风民情,不能不说到临县的伞头秧歌。


伞头秧歌俗称闹秧歌、闹会子、闹红火,是广泛流行于临县、柳林、离石、方山和黄河对岸陕西境内一带的民间社火形式。伞头秧歌和古代迎神赛社祭祀礼仪密切相关。




伞头秧歌以手执花伞的伞头为主,结合唢呐等吹打乐队,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有歌有舞以唱见长。




上元节前后,是伞头秧歌最受欢迎的时间,起秧歌的日子一般在正月初八之后。秧歌队在社首的带领下,先要在庙里祭拜神灵,然后再去每家每户院落里进行表演,这叫“沿门子秧歌”,目的是辟邪驱鬼,祈求一年平安祥和。



农历正月初八 

临猗县南赵村马脚会

-----------------------------------


临猗南赵村的马脚会,起初为祈雨所设。扎马脚时,精壮汉子用一根筷子粗细的钢钎,自口中进,穿腮而出,然后用牙将钢钎咬住,手拿绳鞭鞭打村人,为村人驱赶晦气。





如此极端表现,残存着远古祭祀的影子,可以说这是一场勇敢者疯狂的游戏。




这一风俗大约已经延续百年,目的是通过扎马脚这一活动,感天动地,祈福求祥,福佑百姓。近年来,这一传统祭祀活动已逐步演变成了当地春节期间热闹红火的群众文化活动。


农历正月初十 

临猗县潘西村娘娘庙会

-----------------------------------


每年正月初十,地处黄河岸边的山西临猗县角杯乡潘西村送子娘娘庙会都会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潘西及周边的村民扶老携幼来到这里赶庙会,看大戏,赏歌舞,烧香跪拜,求子还愿,祛邪消灾,祈求平安。




方圆百里乃至黄河对岸陕西等地的百姓,为求得娘娘的福佑,对潘西村娘娘庙崇拜膜拜、笃信不疑。


农历正月十二 

保德县故城村关帝庙会

-----------------------------------


民间对关羽的祭祀,已成为中国民间信仰中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


庙会的日子,故城村不仅要祭祀关公,还要唱戏酬神,一般首场要演关老爷的《过五关斩六将》等戏,这也可以看出关公形象在民众心目中的位置了~



为了“与时俱进”,县里的秧歌协会还会派出老年秧歌队,为村民们表演文艺节目,按照传统习俗,挨家挨户送上秧歌,驱邪祈福!




多子多福是乡村民众最朴素的愿望,人们相信万物有灵,对更多的民众而言,富贵与安乐,平安与顺利,都寄托在了日常生活中每一次与神灵交流、对话和祈愿当中。


农历正月十二 

芮城县王辽村土地庙会

-----------------------------------


土地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命脉,无论哪个宗教似乎都离不开对土地神的眷恋和膜拜,土地就是乡民们的财神。



王辽村正月十二这一天祭祀的正是土地神。


有秧歌,有旱船,有抬轿的,还有背锣的……乡民们转街的队伍抬着神龛,从村子的这一头转到那一头,声如雷鸣的三眼铳在最前面开路,几个妇女抬着由大红的被面装饰的神龛走在前面,秧歌、锣鼓等闹社火的方阵热情高涨。




戏台邻近是一座院落里摆满了方桌,凡是来上庙的村民们都可以来吃流水席,每桌五碗菜,馒头管吃饱。



农历正月十五

柳林县穆村盘子会

-----------------------------------


什么是盘子,简单地说,盘子就是“高度浓缩的庙宇”。


柳林盘子会又称“天官会会”、“小子会会”,是流行于山西省柳林县县城及城郊穆村一带的盛大民俗文化活动。



它的渊源可追溯到唐玄宗开元年间,是古代“祭盘”的一种传承。“盘子”和“盼子”谐音,于是,民间百姓对于子孙繁衍的诉求也赋予在祭祀当中。



盘子会保留、传承了民间社区组织,以每座“盘子”为核心,由一名“主人家”(社首)和七八名纠首组织社家,负责筹集钱资、搭盘、出盘、祭祀、娱神、卸盘等活动,社家每年轮换。



每当夜幕降临,在“盘子”边搭起煤塔并点燃,祭拜后围着火堆扭秧歌,共庆节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2008年“盘子会”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农历正月十五

定襄县北社村、南社村大马社火会

-----------------------------------


大马社火是一种很古老的民间社火活动,曾广泛流传于定襄县的滹沱河流域一带,据传是由代县上阳花社火发展演变而来,在1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皆以言传身教代代相传。




庙会期间,村民们焚香祈福,完成“请神-敬神-送神”一系列的活动。


大马社火剧目属广场表演的哑剧,如戏剧一样,要画脸谱,披铠甲、戴头盔、背靠旗、手执刀枪,通过布阵对打,作架势等表演,再现古代战场的作战场面。




剧目多以三国隋唐故事为主,其表演阵容近百人,多以村里青壮男劳力为主,由于演绎阵容庞大,一般是整村男子全体上阵,场面极其震撼。



如今, 定襄县北社村、南社村大马社火会已经成为当地具有珍贵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农历正月十六

平定县下董寨村跑马会

-----------------------------------


千年的古村传承者千年的民俗。据说,跑马会起源于古代信史传递信息,后来慢慢演变成正月十六的民俗活动。



正月里,古庙会上,下董寨村的村民牵着自家饲养的马或骡子,在一条长不到200米、宽4米左右的古巷中循环奔跑。



“跑马”时不用马鞍也不踩马镫,骑着裸马就在狭窄的街巷里穿梭驰骋。对于骨子里剽悍刚强、尚武勇猛的下董寨人而言,村民们用这样的古老习俗展现着当地特有的“兵寨文化”。



如今,“跑马”几乎发展成了一场展示骑者机敏、勇敢和强悍的“奥林匹克”盛会了。


农历正月二十 

阳泉市郊区北舁村、下章召村庙会

-----------------------------------


古有民俗跑马皮,又称魇马畀,不知何代兴起,流传较久,它也是山西民间古傩祭、古傩戏的遗存。



该活动为群体表演,人数从数十人到几百人不等。表演者大多为村子里的青壮年男性,表演者冒着刺骨严寒,全部上身赤裸,下着短裤,左手执火把,右手提环刀,脸涂油彩,扮相狰狞,有的还身脸喷鸡血。分作两组,绕场奔走,亦吼亦舞。




每于元宵节期间参与此项活动,意在驱魔逐疫。当地有“一夜跑马畀,终年无病痛”的说法。



农历正月二十七

霍州市火星圣母庙会

-----------------------------------


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七,是山西省霍州市火星庙会圣母祭祀活动的日子,成千上万的群众就会从四面八方涌来圣母庙焚香祭拜,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阖家安康,儿孙满堂。



火星庙主祀火星圣母,和山西地区多数圣母庙的格局一样,火星圣母东侧祀奉子孙(送子)娘娘,西面祀奉痘疹娘娘(祛病消灾),火星圣母为火星庙主神,福佑百姓替天行道。


关于火星庙的来历,相传是为了纪念霍州城东诠庄荀家姑娘舍身火中救人的事迹。



霍州火星庙这种祭祀活动是由民间百姓自发举行的,已经传承延续了500多年。活动期间,当地乡民们为火星圣母选出来12个德才兼备且德高望重的干儿子,这12个干儿子又称香首,就由他们负责组织每年的祭祀活动。



等到正月二十七的祭祀活动,来祭拜火星圣母的百姓,可以吃到霍州的饸烙面。吃饸烙面时,还有着一个重要的讲究,那就是头碗饸烙面一定要给火星圣母的娘家人吃。也就是霍州李诠庄村荀姓人家中年龄最大的婆婆来做娘家人的代表。


随后,百姓们才可以抢食准备好的饸烙面。因为在他们眼中,祭祀的饸烙面是可以驱病辟邪的。



山西119个县区蕴含了34个传统节日,近3000多的古庙会,这仅仅是刘朝晖镜头下庙会之乡的小小一部分。


乡宁县云丘山庙会


襄汾县尉村鼓车会


潞城市贾村九天圣母庙会


芮城县匼河古庙会


尧都区泊庄圣母庙会


新绛县赵村泰山庙会


“我感觉,我脚下的这块土地,它的民俗文化的深厚程度,可以说用我现在一生的精力,我都拍不完,我也看不够。”


刘朝晖的镜头,毫不回避偏僻的村村落落,真实的记录着那里的最纯粹、最本真的“晋人晋事”。他说他希望拍摄的这些影像,能够成为山西民俗文化的历史见证,同时也能唤起人们对于民俗传统的保护意识。


温馨提示由于近年来城镇化加速和乡村人员流动的原因,个别地方的庙会时间和规模或许会有所变动,准确情况以今年春节期间各地实际安排为准。


刘朝晖

1964年生于山西运城,1985年毕业于太原师专中文科。1993年开始摄影创作。


作品先后入选全国摄影艺术展、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上海国际摄影艺术展。


从事地域民间文化和人文纪实摄影二十余年,著有民俗摄影专著《上庙的日子——寻访山西古庙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