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課程 | 顛覆藝術史的名畫:《亞維農的少女》

 alayavijnana 2018-03-28

巴布羅·畢加索《亞維農的少女》 1907年作

© 2018 Estate of Pablo Picasso /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1907年的夏天,西班牙藝術家巴布羅·畢加索(Pablo Picasso)在巴黎創作了《亞維農的少女》(Les Demoiselles d’Avignon)。這件現藏於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The Museum of Modern Art,New York)的巨幅畫作(面積超過2米 x 2米),以五名裸體女性為繪畫主題,她們的身體以幾何線條分解,皮膚演繹成平面色塊。這幅畫作不單打破傳統,更以其銳利破碎的幾何切面和直接誇張的平面用色,為二十世紀現代藝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畫面中人物直接凝視觀者,其坦然的目光與裸露的軀體,給人以一種既挑戰又賣弄的意味。事實上,她們並不是如同畫作名稱所示一樣,為來自亞維農的少女。她們來自Carrer d’Avinyó(又稱亞維農街),巴塞羅那一條距離著名紅燈區La Rambla不遠的狹窄街道。畫中左右兩旁的女性執起旁邊的布簾,如同為這場表演拉開序幕。前景中,成熟的水果是自古以來常被藝術家用來象徵豐饒與繁衍的標誌。右邊的兩位及左邊的一位女性,臉部刻劃粗獷,看起來像戴著顏色誇張而怪誕的面具。畢加索受遙遠而古老的伊比利亞浮雕作品與非洲的原始部落雕像啟發,這些文化與當時歐洲藝術傳統大相徑庭。此作繪成一年後,一張拍攝於畢加索工作室的照片,記錄了陷入沉思中的畢加索坐在鐵鑄暖爐旁,彷彿在把玩著甚麼。他身後還有兩個刻有非洲圖騰的戰士塑像,旁邊是動物的頭骨。


佳士得美術學院的新課程將帶領學員深入學習畢加索的立體主義及由來自不同藝術家所組成的「巴黎畫派」


為什麼畢加索以如此異於尋常的風格來表現畫中的女性面部?這常被描述為「原始主義」(Primitive)的風格,是畢加索借鑒吸收了非洲部落神秘主義元素,並將其運用到自己的畫作中,使畫面充斥著似乎令人不安的神秘色彩。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解釋道,畢加索可能視這些神秘元素具有保佑人們免患性病的奇妙力量,才會如此創作。畢加索對《亞維農的少女》其中一位女性臉部刻劃的草圖,也將在佳士得2018年春季「佩吉及大衛·洛克菲勒夫婦珍藏」慈善拍賣上呈獻。


《亞維農的少女》的影響力不單在於其所引起的文化激盪,更在於畢加索所使用的繪畫技巧。他大膽地肢解畫面的空間,扭曲女性的身體,把不同角度壓縮在同一平面內。畢加索毫不留情地挑戰透視法,畫中女人們的眼睛凸起且高低不一,坐在畫面右下角的女人背朝觀者,她的頭部卻像貓頭鷹一樣以180度轉頭面向觀者,同時呈現人物的正臉及側臉,為畢加索後來的肖像畫風格轉變埋下伏筆。


仔細觀摩畫作細節之處


導師帶領學員深入剖析藝術作品背後的故事


數年間,畢加索將解構重組的技法加以提升,並徹底顛覆繪畫藝術傳統。立體主義(Cubism)畫派由此誕生,將原始形體解析成面、體、色、力的組合,使客觀的描繪演變成抽象誇張的主觀表達。隨著畢加索的這幅顛覆性作品的誕生,立體主義也悄然在巴黎為二十世紀的現代藝術發展開啟新的篇章。


對於許多二十世紀初期的偉大藝術家而言,巴黎就像是一座燈塔。當時,不只是法國的藝術家,還有諸多來自意大利(莫迪利安尼)、日本(藤田嗣治)、俄羅斯(夏加爾)以及西班牙的藝術家紛紛投奔巴黎。在佳士得美術學院4月舉行的「西方藝術簡史課程系列 — 歐洲現代主義之發展:從野獸派到超現實主義」中,我們將會深入學習畢加索的立體主義及由來自不同國家風格迥異的藝術家組成的「巴黎畫派」(The School of Paris)。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