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基层医师公社 羽兮 又到了手足口病开始“作妖”的季节,预防刻不容缓! 近日,国家卫计委疾病预防控制局发布今年2月份全国传染病疫情概况。统计数据显示,手足口病发病数为13306例,在丙类传染病报告病例总数里排名前三。 单从数字上来看,似乎并没有一些媒体渲染得那么惊悚,是不是没必要引起警惕? 啥都别说,先看表! 这是小编从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官网整理的去年全国手足口病发病数据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从红色趋势线就能看出,2月份是一个特殊月,为什么这么说? 手足口病高发期一般是每年5-7月,2月份学校大多数还没开学,从数据上来看也是手足口病发病数最低的一个月,但2、3月份以后,手足口病就开始兴风作浪了,6月份抵达全年最高点。 所以,咱们要控制好手足口病疫情,就应该从萌芽期(2、3月)开始抓,掌握好五个核心,赶紧行动起来! 1 认识手足口病 概念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常见血清型有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16型(CV-A16)。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接触患者鼻咽分泌物、唾液、疱疹液、粪便,以及接触被污染的玩具、奶瓶、餐饮具等物品或环境进行传播。 好发人群 发病人群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重症死亡主要集中在3岁及以下儿童。同一儿童可因感染不同血清型肠道病毒而出现多次发病。 2 手足口病临床表现 普通表现 多突然起病,出现发热症状,口腔(咽、硬腭、峡部、齿龈、舌部、唇内)疱疹、溃疡,手、足部斑丘疹,可波及臀、臂、腿部,后转为疱疹。 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 皮疹数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不痛、不痒、不结痂、消退后不留痕迹。 部分病例可伴有咳嗽、流涕、口痛、拒食等症状,多在1周内痊愈,预后良好。 重症表现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 在发病2~5天左右出现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 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3 警惕重症病例 持续高热 腋温>39℃,退热效果不佳,或高热持续>48h。 神经系统异常 精神萎靡、呕吐、头痛、烦躁不安、肢体抖动、颈项强直等。 呼吸异常 呼吸增快、减慢或节律改变,如:安静状态下(体温正常时)
循环功能障碍 冷汗、四肢发凉、皮肤花纹等。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 显著增加,其他感染因素除外。 血糖 应激性显著增高。 4 预防与治疗 手足口病疫苗是目前来说最安全可靠、最能有效减少重症发生的手段。接种EV71疫苗的适龄儿童为6月龄-5岁,建议尽早接种。低龄儿童尽量在12月龄前完成2剂次接种程序。目前肠道病毒无特异抗病毒药,以支持和对症治疗为主,早期识别重症是成功救治的关键。 5 预防做好这四点 勤洗手 洗手前不要揉眼睛、抠鼻子、吃手,或者伸手抓东西吃;进食前、如厕后、处理呕吐物或更换尿布后应洗手。 忌共用 尽量不要与他人共用毛巾或个人物品。不要和疑似手足口病、急性胃肠炎的病人亲密接触。 多消毒 经常清洁和消毒常接触的物品表面,如家具、衣物、玩具、奶瓶等,家里要经常开窗通风。 早隔离 为防止将病毒传染给别人,患病儿童应居家隔离至康复后一周。 手足口病虽然很可恶,但只要我们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就可以有效地阻断传染病的流行与传播。最后,让我们用一个简单的视频来进一步加深对手足口病的了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