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美镇平、二龙北顶、春夏秋冬、风光如画。

 秋天奔马336 2018-03-29

北顶(镇平五朵山)属八百里伏牛山余脉,又名五朵山,位于南阳市西北部,距镇平县城50公里石佛寺镇北的二龙乡境内。北顶不仅有秀奇的自然景观,还是中原道教圣地。



中国《明嘉靖南阳府志》有明确记载:镇平五朵山明清以后称五朵山(同音五垛山)。《明嘉靖南阳府志》云:“镇平五朵山五峰并峙,圣朵 、禅庵夺、摩云朵、拂天垛、比肩而立',故名五朵山。这里五峰并峙因此有圣垛、禅庵垛、摩云 垛、娇女垛、拂天垛。



五朵山位于镇平县二龙乡,是久负盛名的中原道教圣地。镇平五朵山与“南顶”湖北武当山齐名,素有“北顶”之称。唐贞观年间,著名道士吴筠在此创建吴筠观,明朝皇帝朱允文也曾到此避难。后为纪念朱允文而建的祖师庙雄踞海拔1665米的五垛山主峰圣垛之上,民称“祖师爷”,钦封“真武大帝”,自此其山成为“北顶”。景区主要景观有金顶、天梯、瀑布群等。








1994年出版的《南阳地区志》亦载:歧棘山:古名依帝山、骑立山、五垛山。”明清以后称五朵山,位于镇平县二龙乡,据《镇平县志》记载,赵河古称涅水、课水、照河等,清代顺治年间始称赵河,自镇平五朵山南麓二龙乡红云寺发源,水经该县二龙、石佛寺、杨营、侯集等镇,南入邓州穰东镇,为镇平境内第一大河。





可知前文提到的“涅水“就是现在的镇平赵河,而“歧棘山”就是现在的镇平五朵山。北顶地处北纬33°22′,东经112°20′,圣垛海拔1665米,似一柱擎天,直插云霄。圣垛四周有四峰环绕,一禅庵垛,在圣垛北0.5公里处,海拔1418米;二摩云垛,也称迎风垛,在圣垛南l公里处,海拔1620米,以云雾缭绕其巅峰而得名;三娇女垛,也名犟山、降山,在圣垛3公里处,其他四垛皆朝圣垛,惟此垛不朝,有不即不离的娇女之态,今称歪五垛;四哑女垛,在圣垛西南1.5公里处,海拔1588米,今称压弓垛。





山水自白云寺奔流而下,自顶至麓,依次形成大潭、二潭、三潭三个瀑布。北顶总面积58平方公里。






北顶祖师庙始建于唐初,由著名道士吴筠创建,称“吴筠观”。明永乐元年,因明朝第二个皇帝朱允炆曾在此修道、隐居,明朝第三个皇帝朱棣将其封为真武祖师,令天下道观一律供奉,故此吴筠观改名为祖师庙。





后因朱允炆移居武当山修炼,武当山被人们称之谓“南顶”,之后人们就习惯称五垛山为“北顶”。如今建筑在圣垛垛顶的“北顶祖师庙”,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游客登临北顶,站在山腰的青牛宫遥望垛顶的祖师庙,整座庙宇悬在半空云雾中,若隐若现似空中楼阁,别有一番风味。






进入玄武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6米、深5米,建筑面积70平方米,可容纳香客100余人的双层斗拱歇山式大殿。殿眉上方,悬挂着“北顶祖师庙”五个镏金大字,门联为“心似白云常自在,意如流水任东西”,令人回味,发人深思。进入殿中央供有身高2米、体宽1米的祖师彩塑一尊,左供玉皇大帝,右供财神,座座雕塑栩栩如生。



殿内陆面用青砖铺设,砌面布满了凸凹不平的坑痕,这是顶礼朝拜者双膝跪地,年久日深磨下的。千百年来,北顶祖师庙已成为豫、鄂、陕3省数百万香客朝圣的场所,是信众上香朝拜的道教圣地,在中国道教文化中享有重要地位。据传,农历三月三是真武大帝的生日,因此,每年三月三这一天,数以万计的香客,沐浴更衣,自四面八方而来,上香许愿,蔚为壮观。北顶[2] 主峰奇峰相峙,飞瀑高挂,怪石林立,泉流潺潺,春天杜鹃烂漫,夏日绿意盎然,秋季层林尽染,冬季银装素裹。景区内有“五垛晓烟”、“金顶日出”、“三潭夜月”、“鹰啸长空”、“群蝶戏瀑”、“仙女沐浴”、“拴马桩”、“藏兵洞”、“插剑石”、“青牛宫”等四十多个名胜景点。





交通路线:镇平县城—石佛寺—二龙—北顶(五朵山主峰)


微信号:yxbstctb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