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王朝快灭亡,一战神率十万军归降,皇帝却说:人多必反,杀了吧

 牛人的尾巴 2018-03-29

静说历史

唐肃宗能够挽救唐朝统治,不在于他有多少个人能力,而在乎时运和民心。

人要想建功立业离不开这两个字,一个是“时”,时机;一个是“运”,运气。当然你手下还得有“人”。

与其说唐肃宗挽救了唐朝统治,不如说他手下的郭子仪挽救了唐朝统治,他才是大唐的救世主。

唐至德二年,唐肃宗即位后的第二年,也是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二年,唐军与安禄山叛军的实力发生着此消彼长的变化。

在此之前安禄山叛军气势汹汹,有万夫不当之勇,长安、洛阳这样重要的城市都被叛军攻陷,唐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唐肃宗即位后,一切有了戏剧性的反转,郭子仪、李光弼相继率兵来投,“军声肃振,民有望焉”。

安禄山就是一杂胡,没文化的小人,他刚打下洛阳就忙着登基称帝,建立“燕朝”,还干了件很猥琐的事情,将两京抢劫来的金银珍宝都运回范阳老家。

臣子们一看,这是没打算在洛阳长待啊,都离心离德,军心也不稳。这足以看出安禄山是一个没远见的蛤蟆精,没做长远打算,也没全力进攻长安,给唐朝留下复兴的机会。

唐朝盛世的开创者李隆基仓皇幸蜀,而太子李亨临危受命,于灵武山登基,他刚一登基就收复了民心。

民心始终站在李唐王朝一边,没人搭理安禄山,那算个什么东西?

安禄山即位后,因为没打算长远,在洛阳实行暴政,没事到处抢劫,扰民,早就失尽民心,离败亡也就一步之差。

一盘散沙的唐朝军队在经历平叛后,也逐渐成长,在历练中焕发出新的战斗力,而此时郭子仪和李光弼的加入彻底又让唐军如虎添翼。

北线李光弼坐镇太原,粉碎了叛军包抄关中的企图;南线河南节度使张巡以数千之众镇守江淮门户十个月,消灭了大部分叛军,更重要的有两点,第一,为唐朝调兵遣将平叛赢得了宝贵时机;第二江淮门户是国家税收获利最多的地区,江南粮饷不断运往关中,为平叛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淮南的财富集中在灵武,而灵武则是太子李亨登基的地方,安西、河西、朔方调集的兵力已经完成集结,此时的大唐已经完全稳定下来,易守难攻。

唐肃宗李亨的运气好,他虽然不算圣君,但他手下的人才却很厉害。李泌敏锐地看到叛军真正的劣势——兵力分散,战线过长,所以他对皇上说:“陛下无欲诉”。

唐肃宗性格有缺陷,他想法多,但下决心实现地却很少,而且急功近利,做什么事就大包大揽,不是个能成大事的人,李泌知道他这一点,所以提醒了他,好在唐肃宗不是昏君,还能听进去话。

李泌的意思是,想迅速收复两京、毕其功于一役那是不现实的,叛军的力量还在,随时可能反攻,到时候就被动了,应该把首要目标定位削弱叛军的机动力量,在数千里的战线上让他们疲于奔命,然后以朔方军队突然袭击安禄山最重视的范阳,他们必然回师援救,再以唐军主力收复两京。

这个计划还在定夺,安禄山突然死了,太子安庆绪担心安禄山会把帝位传给他弟弟,就把安禄山杀了,然而他也稳不住局面,叛军内部军心不稳。

唐肃宗很高兴一拍案头说:“收复两京”,李泌根本拦不住。

当时唐朝的形式确实危急,我们上文所提的河南节度使张巡守睢阳十个月弹尽粮绝,他向贺兰进明求援,贺兰进明见死不救,导致他兵败被杀。各地节度使到这个时候都是袖手旁观的态度,而且由于唐玄宗胡乱割据封王,他想稳住局面,差点导致西晋末年“八王之乱”重演。

面对这个局势,唐肃宗心急如焚,所以下令马上收复两京。然而初战就败了,情形危机,此时回纥来救,李俶、郭子仪遂统朔方及回纥、西域军十五万再次反攻长安。

这一次顺利收复两京。

然而安庆绪、史思明的威胁依然很大,唐朝并未完全占据主动,河北大部还在叛军手里。

幸运女神再一次站在唐朝一边,安庆绪在跟史思明内斗中消耗了很多力量,而史思明在部将的劝说下率部卒十万归降了。

然后唐朝没费一毛钱力气占据了河北大部,唐肃宗一高兴封史思明为范阳节度使。

过了一段时间,唐肃宗又变卦了,他觉得史思明放那太不安全,万一反了怎么办?干脆除掉算了,这个心思被史思明知道后,不但杀了劝自己投降的部将,而且誓死与唐朝为敌,凭一己之力击败六十万唐军,唐朝危矣。

史思明为人残暴,对自己的亲人也不例外,他儿子打了败仗害怕被他杀,所以先杀了他,史思明死后叛军分裂了,为唐朝再次击败叛军提供了有利条件。

综上所述,唐肃宗并不是一个有能力的皇帝,他反复无常,急功近利,幸运的是他拥有两样东西——运气和民心,所以在客观上挽救了唐朝统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