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聆听 | 那些有故事的音乐

 白鹭吟 2018-03-29


【今日聆听】


《G大调弦乐小夜曲,K.525》第二乐章

G大调弦乐小夜曲 K525第二乐章 来自CCTV音乐 06:45


视角回到十七、十八世纪的欧洲,大大小小的封建君主其实把音乐当成他们消遣娱乐的主要工具。平民百姓若想让自己能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选择学习作曲和演奏,很多人希望能够以此维持生计。


·海顿肖像


海顿1732年出生在奥地利东部的乡村,在家里十二个孩子中排行老二,从小就显露出音乐天赋。海顿6岁时就被父亲送到一位亲戚的合唱团里,一边练习唱歌,一边学习演奏小提琴和大键琴。后来海顿到维也纳,加入了教堂的唱诗班,一边上课,一边献唱。然而,海顿的求学生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离开唱诗班以后的十余年的时间里,他做过仆人,看过大门,当过邮差,擦过皮鞋,但他从未失去生活的信心,出席各种演奏会,有时还教别人演奏小提琴,在谋生中孜孜不倦地去学习。


·艾斯特哈齐家族的宫殿 / 摄影:聂小华


从维也纳乘车向东南行驶,大约半个多小时之后就来到奥地利布尔根兰州的首府、海顿的第二故乡——埃森斯塔特海顿从29岁开始,就在这里的艾斯特哈齐家族任职,后被提升为乐长,服役长达三十多年。海顿被誉为“弦乐四重奏之父”,他的不少古典风格的室内乐作品都是在这里写成的。他善于“说话的原则”,即各声部彼此如交谈般地呼应,既有清晰的旋律,又有复调的美感。这种“由四把弦乐器组合而成的室内乐形式”,很受人们欢迎。海顿还给他的作品起名,有青蛙、骑手、日出、云雀、小鸟等等,例如,他的《降e大调弦乐四重奏,Op.33》就被冠以《玩笑》的小标题。莫扎特曾经说过:“从海顿那里我才第一次学会了写作四重奏的真正方法。”


·维也纳老城新的一天 / 摄影:聂小华


年轻的莫扎特来到维也纳后曾跟随海顿学习,并尝试不断推出更多适用于多种音乐会场合演奏的曲目。依靠作曲为生的莫扎特也在不断尝试新的作品类型。完成于1787年夏天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上演之后就得到很多人的喜爱。

 

这部作品属于音乐会小夜曲,好似一部浓缩过的交响曲,与情歌小夜曲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体裁,最早为弦乐合奏,后被改编为弦乐五重奏和弦乐四重奏,尤以弦乐四重奏最为流行。据说原来有五个乐章,因为失传的缘故,现仅存四个乐章

 

焦点聆听:莫扎特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K.525》第二乐章。


 【每日一句】

海顿作品中音乐情感之间的戏剧冲突

很少是通过单个主题中

不同性格的并列表现的,

而莫扎特的作品中

这种手法更为常见。

 

——查尔斯·罗森(美)《音乐与情感》 


作者:聂小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