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续资治通鉴》评论(八十八)

 墨香笙樵 2018-03-29

宋宁宗开禧元年(乙丑,公元1205年)

初,布萨揆至汴,移文来责败盟,三省、枢密院答言:“边臣生事,已行贬黔,所置兵亦已抽去。”揆信之……及闻揆言,遂命罢宣抚司及临洮、德顺、秦、巩新置弓箭手。

居士曰:金帝国在获取南宋帝国即将北伐的消息后,没有直接对南宋选战,也没有进行战略准备,而是派出布萨揆来到金州,申斥宋帝国破坏盟约,目的在于向宋帝国释放信号,金帝国已有防范,同时是一种公开的退让,尽可能避免宋金之间的战争,而可以专心对付蒙古。但却没有想到退让行为可能会引起韩侂胄误会金帝国无力还击而更加紧密部署。至于减弱边防更是失策之举,如果对南宋帝国进行进一步侦察,双方第一战即旗鼓相当或金国略占上风,可能会将宋金战争限制在一个可控的范畴而不至于两败俱伤,而令蒙古坐收渔利。

宋宁宗开禧二年(丙寅,公元1206年)

权礼部侍郎李壁奏言:“秦桧首倡和议……宜亟贬桧以示天下。”庚午,削桧王爵,改谥缪丑……又曰:“一日纵敌,遂贻数世之忧;百年为墟,谁任诸人之责?”当时传诵之。

居士曰:民众传诵李壁的话,证明当时的舆论已经被主战一系煽动,并抢占了道德制高点和话语霸权,连陆游和辛弃疾等人也为此种舆论误导,写下“千载传忠献,两定策,纪元勋。孙又子,方谈笑,整乾坤”(辛弃疾《六州歌头·西湖万顷》)和“中原蝗旱胡运衰,王师北伐方传诏。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陆游《老马行》)等诗句。但这些掌握话语权的和被主流话语误导的人与最终落实作战、承担战争负重的并不是同一组人。韩侂胄没有重视民众的意见和军人的政治工作,只是被苏师旦等制造的盲动假象蒙蔽,悍然发动战争而不计后果。

郭倪遣毕再遇取徐州,行至虹,遇郭倬、李汝翼兵,裹创而问之……再遇曰:“……已败,不敢迫,诸军乃可安行无虞。汝辈焉知兵易进而难退耶?”乃还泗州。以功除左骁卫将军。

居士曰:韩侂胄发动的北伐战争实质是一场证明权力的战争,本质是一次欲望的发泄。这与炒股或赌博的性质相同,赔的想翻盘,赚的想得到更多。明智者应该在没有跌倒或输掉全盘的时候收手。毕再遇以其明智及时制止惨败,需要承担的不止是不肯反败为胜的指责,还有国内被苏师旦等煽动起来的好战舆论,这又需要极大的勇气。

金景宗泰和六年(丙寅,公元1206年)

六月,金主赐羲诏曰:“宋自佶、桓失守……若按兵闭境,不为异同,使我师并力巢穴,而无西顾之虞,则全蜀之地,卿所素有,当加封册,一依皇统册构故事……今送金宝一钮,至可领也。”命蜀汉安抚使完颜纲相机设间以诱之。

居士曰:完颜雍很懂掌控人的心理,他不对吴曦预设任何要求,却给吴曦以巨大回报,使吴曦因为利益而反叛。但同时因为回报过于丰厚,吴曦又必须向完颜雍证明自己的价值,所以会帮助完颜雍攻击宋朝。

宋宁宗开禧二年(丙寅,公元1206年)

(倪)思既退,谓侂胄曰:“公明有馀而聪不足。堂中剖决如流,此明有馀;为苏师旦蒙蔽,此聪不足也……人言平章骑虎不下之势……”侂胄悚然曰:“闻所未闻。”司谏毛宪劾思,与祠。

居士曰:倪思对韩侂胄的评价正确,韩侂胄只是权臣,有实现权力和证明权力的欲望,但他不是奸臣,不会故意以牺牲国家利益为代价。无论是终结庆元党禁,还是后来褫夺苏师旦的权力都表明了他以大局为重、乐于自己我检讨。在进行对金战争之前,也做过实际的情报评估和战略分析,只是失于对民情的掌控,因此过于偏执,使政治脱离正轨。

金景宗泰和六年(丙寅,公元1206年)

丁亥,金命翰林直学士陈大任专修《辽史》。

居士曰:公元1148年,萧永祺编纂《辽史》完成。五十八年后,帝国再次利用国家部门,任命陈大任编修《辽史》其原因何在?两部《辽史》有什么区别?陈大任所修《辽史》进展很快,仅用一年时间就编修完成,在时间上远不如耶律固和萧永祺。重修历史如此之速,其修史的意义又是什么?限于史料,我们完全无法理解金政府此次的修史行为。

第一百五十八卷 宋纪一百五十八

宋宁宗开禧三年(丁卯,公元1207年)

青城山道人安世道献书于(杨)辅曰:“世道虽方外人……‘可以生而生,福也;可以死而死,亦福也’……”……曦移辅知遂宁府,辅以印授通判韩植,弃成都去。

居士曰:安世道所引的这句古文出自《列子·力命》,讨论人的意志与命运的关系,认为人的意志不能与命运抗争,但就其中间一段讨论管夷吾的任用,其与鲍牙、姜隰朋之间的关系,则其中的命运又可以解释为形势。在这一段讨论后紧接就是“可以生而生,天福也;可以死而死,天福也”,意思是在需要出生的形势下出生是上天赐予的福分,在需要去世的形势下死去也是上天赐予的福分——无论生死都要顺应时局,才有可能成功。现在,就暂时的情形来看,杨辅是否与吴曦合作可以改变四川地区的局面,但就宏观的时局来说,吴曦不可能成功。与其为吴曦而生,不如为国家而死。杨辅浸淫道家之学已久,自然能参透安世道所说的道理,最终拒绝与吴曦合作。

乙亥,未明,好义率其徒七十四人入伪宫。时伪宫门洞开,好义大呼而入曰:“奉朝廷密诏,以安长史为宣抚,令我诛反贼,敢抗者夷其族。”曦卫兵千馀,闻有诏,皆弃梃而走……曦始纵贵,贵遂斫其首……城中市不易肆,尽收曦党,杀之。

居士曰:吴曦的部将听到皇帝的诏书就放下武器,吴曦死后四川本地没有引起骚乱,证明赵昚对于四川军区的分化已见成效。

初,侂胄为南海尉,廷一士人作馆客……侂胄当国,尝思其人,一日忽至……(韩侂胄)默然久之,曰:“何以教我?”其人辞谢再三。固问,乃曰:“仅有一策……选择名儒,逊以相位,乞身告老……”侂胄犹豫不能决,欲留其人,处以掌故,其人力辞去。未几,祸作。

居士曰:从这人为韩侂胄出的主意里看出他很精通政治,而且能够隐姓埋名,没有像罗日愿一样被牵连在内(罗日愿因被举报与韩侂胄为同党发动政变,事见1209年),证明他或者与反对韩侂胄一派的人交好,或者善于隐藏自己——总之是个具有政治智慧的人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