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唐山人需要大地震“再启蒙”?别扯了!

 新纪缘婚恋网 2018-03-29
早上醒来,浏览朋友圈和一些公众号推送的文章,有关唐山大地震40周年的信息不少。我向正在端上早饭的妈妈提及这个日子,她只淡淡一笑,轻描淡写地说:家那边肯定很多人都买纸钱了,天这么热,还得烧纸。是的,每年城殇之日,这座被称作凤凰城的城市都是纸灰飞扬,飘散着哀思和缅怀。
强震那年,妈妈18岁。她说大地震发生那个凌晨,村东头天边上突然闪现一簇刺眼的红光,随即那可怕的23秒就发生了,官方统计导致24万多人死亡。灾情严重到什么程度?唐山市区和滦南那边全部夷为平地,周边远郊区县依地震波走势轻重不等,但也足可想象。妈妈说她从附近灾情严重的村子走过,路上一排排安放着遇难者遗体,那种场景不知为何让人忘掉了对死亡的恐惧,见得太多了,反而不怕了。
现在有人指责当时政府拒绝接受国际援助,我向妈妈问起这个细节,她说那时候国家真的是穷,可能政府怕外国人来了看笑话,灾区人也怕被看笑话。穷到什么程度?她们这些唐山远郊区县的年轻人被拉去市区协助救援,每人只发了一小袋压缩饼干,连水都没给,就这样顶了一整天。晚上灾区无处休息,被临时拉来协助救援的人们只能自行疏散回家,妈妈说他们一群人步行了百十里路,路上走着几乎都要睡着摔倒。抗震救灾主力还是那10几万军人,他们也都只有撬棍锹镐等简单工具,多半时候还是要靠手挖。再说到震后补偿,每家也就发了几个碗和水舀。房子坍塌要盖,政府只给每家发了用来修房檐的一两百块砖,房梁和檩子的材料都给不起。事实上很多受灾家庭根本盖不起房,住了很长时间的简易窝棚。我说那时候真苦,妈妈说你光听我说就感觉苦了,如果你真的亲身经历,就会发现比你现在想象的还苦。
四十年过去了,爹妈都已不再怎么主动聊起唐山大地震的事。我没经历过,但作为一个唐山人,我的身上总被打着那个印记。唐山话和唐山大地震,是我离开唐山后自我介绍时几乎毫无例外都被主动或被动提到的两个符号,只不过前者是所有人都能理解的笑料,后者则是没多少人真能领会的惨痛。我跟妈妈说,这两天很多人又在争论大地震到底死了多少人,他们不相信官方数据,她说现在再争论还有什么意义,至少唐山人没那么关心吧。
确实,每到大地震纪念日前后,学者圈或舆论场上都会出现一种游离于唐山人现实利益之外的“伪关切”。当唐山人在哀悼逝者、拼命走出历史创伤时,总有那么一群“严肃端庄”的历史学家端着一幅正儿八经的模样扒拉着大地震的历史废墟,不厌其烦的求证官方死亡数字如何虚假,穷经据典地挖掘灾难背后细小琐碎的历史碎片,之后将它们拼凑成一幅貌似完整的“历史真相”,再迫不及待地端将出来,以其所谓“他者”的冷静与睿智,向唐山人乃至更多人进行大地震“再启蒙”。
只可惜,他们太孤独了。“深度唐山”,一个唐山年轻人聚集的微信公众号27日推送网文《对不起,我来晚了。这是唐山震后40年献给全世界的新名片!》。作者图文并茂展示了大地震40年后新唐山的崭新靓丽面貌,文中一句话掷地有声:“唐山,并不是只有大地震!”纪念日这天,这种声音在唐山人的朋友圈里毫无疑问是主流:我们要纪念大地震,但更要走出那场灾难。我们铭记那段历史,不是为了陷在消极悲观的伤痛里,而是要从中汲取继续前进的动力,或许这才是历史对于现实中人的真正意义所在。
那些在故纸堆中捡拾和拼凑着历史边角料的人,或许坚称自己对于治史的严肃忠实,但他们真敢拍着胸脯说真是一心只为求索历史真相么?历史事实确是客观存在,但历史纪录和解释往往都是主观选择。或许,伤亡人数存疑、政府救灾不力等被“历史学家”们发掘求证的那些“逆官方”历史细节确实存在,但军民合力抗震救灾以及灾后40年重建使得唐山凤凰涅槃同样真实。既然同为历史事实,那么在作为当事人的唐山人都在选择观大势、向前看时,为何那些“学究”们却自讨无趣地普及偏激的“历史真相”、挖主流认知的墙脚呢?这很令人费解,但若稍微细究一下那些人的意识形态背景,答案却又不言自明。
说白了,唐山人自己会纪念会反思,不用事不关己的“第三者”出来教我们如何“理性反思”。唐山人也早已形成自己的灾难记忆,无须那些人跑过来教我们如何对唐山大地震进行“记忆重构”。唐山人的创伤需要真正热心的关切,需要在继续腾飞和发展中抚平,而不是在对历史的抱怨中自怨自艾裹足不前,更不能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用来借古讽今表达某种不可言明的政治态度。
我不想说灾难背后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那套话了。妈妈说,灾难已经是40年前的事了,唐山人现在要的是生活,更好的生活,其他的都别扯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