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任性是最被低估的美德”,你还在“讨好型人格”漩涡里挣扎吗?

 墨不羁 2018-03-29

“任性是最被低估的美德”,这句话出自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在网络上被大家熟知是因为蒋方舟在《奇葩大会》上的分享。这句话击中了很多人,引起了广泛共鸣。 

 

讨好型人格,并不是一个新名词,在心理学术语上又被称为“迎合型人格”。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具有这类人格的特质的朋友、家人或者工作伙伴,往往我们会冠名:”好好先生”。

也许,还没有到蒋方舟描述的那么严重,需要到异国他乡独自反思一年才能回归,但或多或少我认为“善良”的人都显得有这么一些特质。如果你对自己是否具有“讨好型人格”心存疑虑,对照以下几点:

特别敏感,随时在洞察别人的情绪;

常常担心因为自己的事或决定给别人添麻烦;

害怕和他人发证冲突、从不吵架斗嘴,担心别人因为自己而不开心;

不懂拒绝,喜欢跟随别人的意见,对不喜欢的东西不说“NO

即使是和别人发生了矛盾,总是最先妥协和道歉的那个;

在一个环境里如果气氛不对,往往首先想的是:我做错了什么没有?

外表看来伶牙俐齿,却总是在“吃亏”;

自己心情不美丽,选择自我消化,做鸵鸟。


迎合着,讨好着,没有了自己

迎合型人格的人大都情商优秀,敏感,能够非常迅速通过别人的语气、面部表情察觉空气里的异样,他们同时也是“非常聪明”的人,往往愿意扮演讨好并且将和平协调者的角色。

在这个过程里,TA收获肯定和善意,在一次次累积的善意中为自己设定了一个“完美主义者人设”。

蒋方舟就是如此。天才作家、神童作家是所有人对她的评价,7岁就成为了中国最出名的少年作家。她在如此多的关注和赞许下,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

然而,她焦虑。她给自己的人设是:不喜欢别人不喜欢我。为了这份喜欢,她开始失去内心自我的原则和底线,凡事都不直接说不,不反驳,而是换一种方式去圆通。她终于慢慢成为一个不会拒绝的人,一个令她自己都觉得“谄媚”的人。

 
 

我一个朋友,一个非常优秀的人。小时候在山村读书,学习成绩优秀,几乎年年拿到奖状。父亲把奖状一张张贴满客厅的墙,只要有客人来都可以“瞻仰”一番。在一个穷山村里,他几乎承受了全村人的敬仰目光。在老一辈人眼里:仅仅是初中生的他就已经“官居秀才”。

后来他不负众望考上了名牌大学,留在城里工作,他的一点一滴都朝着乡亲们期待的方向去努力。可是,最近他崩溃了,找我喝酒,酩酊大醉,痛哭流涕。

他说,他是个为别人在活的人。这些别人就是他的父母、他的家庭,他的朋友,他的老家亲戚朋友,他们提出的任何要求甚至一个期许的目光,他都赴汤蹈火去完成。

只有我知道,其实他过得并不容易。名牌大学的光环在灯红酒绿的城市里并不能维持多久。

他的社会关系有限,并未通天达地,但朋友托孩子上学找到他,他觉得义不容辞;

表弟毕业要找工作了,实际上他自己的工作都是靠着一关关考试考到的,如今表弟只有中专文凭,舅舅舅妈却期待这个有出息的表哥直接给介绍一份好工作。他硬着头皮笑着答应了……

老领导约他出去喝酒,他从不拒绝,即使当天晚上胃疼得很难受……也许,喝一点就不疼了……

 
 

……

如此种种,他的优秀人设没有崩塌,他自己心理崩塌了。

这一晚,我陪他喝到深夜。我只告诉他:开个房间,好好睡一觉,想明白了,回头跟我去一趟北方,寻找大学时候“任性的孤独”。

他就是典型的讨好型人格,依据别人的评价堆砌了一个优秀的人设。他曾经踌躇满志的跟我说:别人问你会不会某样技能的时候,你不能回答不会,因为会都是从不会开始的,只有先答应下来,然后用尽全力暗中补课,你也就会了。还有个理论叫:你得首先把自己当成一个领导,慢慢的你就真成了领导。

只是到目前为止,他都已经忘记了自己是谁。

他没有快乐。

讨好型人格的最典型特征是:永远把别人的需求看成第一位,忽略自己的需求!


在家庭关系中,他从不反抗和拒绝长辈的要求;在人际关系中,他从不迟到,从不主动提出反对意见;在感情里,他始终是最“善解人意”的一方,从不无理取闹,受伤害了也是自己一个人去喝酒,醉了也从不闹事,因为害怕被别人认为他的不自律。

因为,他担心会让别人不开心,讨厌他。

即使到了最后,要解决目前抑郁心情状态的方案,他也没有反驳,也没有提出任何其他建议。我陪着他,也并非他的刻意要求。

我突然发现,原来他从未“麻烦”这个他一直说是他最好兄弟的我。

我虽然也倔强,但至少当年遇到经济危机,我还是向他借过钱救过急。他,从没有。

“好好先生≠大智若愚

“好好先生”,现如今我们对这个词语有一些误解。在情商被高度放大的职场环境里,”好好先生”往往被作为情商高的代表。如果对这个词语穷根究源,你会发现”好好先生”并非没有底线,而是内心有所追求,有取有舍。取的恰恰是自我,舍的是大众所求。

 
 

“好好先生”,这个称谓来自东汉末年的司马徽,也就是水镜先生。

当年,刘备投奔荆州牧刘表后,深感要扩大自己的力量,此时他急需找到厉害的谋士为他出谋划策。听说水镜先生司马徽名声在外,但却隐居乱世,于是前去拜见。司马徽虽才智过人,却早已看透世事,他坚持不出山却给了刘备一个改变命运的建议:卧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卧龙是诸葛亮,凤雏为庞统。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庞统和诸葛亮都成为刘备三分天下的主要谋臣。

 
 

司马徽聪慧过人,善识人才,但自己对于乱世却是总揣着明白装糊涂,从来不揭人短,不说人坏话。有个小故事,司马徽路遇熟人,那人问他近来身体是否安好。司马徽回答说:“好”。又有一天,他的一位朋友前来拜访,伤心地谈起了自己的儿子死了。不料,司马徽听了竟说:“太好”。他的妻子等朋友走后责备他说:“人家以为你是有德行的人,所以直言相告。哪里有听别人说儿子死了,反而说好的?”司马徽回答说:“好啊,你的话也是太好。”妻子听了,弄得哭笑不得。司马徽的这种性格和“好”的口头禅,就被人称为““好好先生””。

“好好先生”,恰恰是看透世事,知道却不说破,懂得却不张扬,大智若愚。

讨好型人格反倒不是如此,丧失原则和底线,不顾及自身感受,不坚持自我。假如刘玄德坚持请司马徽出山,司马徽也说好,那才是讨好型人格。

讨好型人格,毁人不倦

讨好型人格产生的因素很多,心理学上常常认为,这是跟原生家庭的环境有关,跟幼年时期生长环境也有很大关系。

一种情况是幼年时期无法得到父母长辈的关爱,甚至很容易遭到打骂和否定,或者看多了身边的其他人有同样的“被压迫遭遇”,因为害怕自身也有同样遭遇,于是会摆出一副“乖孩子”模样,妥协、顺从,目的都是为了获得“被爱”。

 
 

日本有部老电影叫《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故事的主人公松子就是很明显的“讨好型人格”。

在她的原生家庭里,父亲更加的疼爱她的妹妹,所有嘘寒问暖关心爱护都只留给妹妹,而松子一直在做的都是想让父亲能关注她,甚至不惜故意扮丑做鬼脸。

最终她被原生家庭逐出,可性格已定,之后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爱情上,她始终都是在委屈自己,迎合讨好着别人。

在工作中为了取悦别人,不惜为偷钱学生顶罪撒谎,导致自己被开除。

在感情中更是一团糟,自身条件并不差的松子遇到的却都是一群人渣。穷困潦倒的作家、贪婪欲望的有妇之夫、吃软饭的小白脸、有一天没一天的黑社会、虚荣至极的理发师等等。松子对每个男人都尽力去讨好,但几乎他的爱情史就是“家暴史”。

因为妥协无底线,她变成了一个可以被随意践踏的人。人性之恶在这部影片里体现得淋漓尽致。松子的结局是悲惨的,让人心疼的是,她一辈子都是一个好人,从未有过自己的快乐,53岁的时候她一个人孤独死去。

 
 

感情里的这类人,常常会为自己冠上“爱的信仰”,认为自己可以为“爱”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我独立的灵魂。即使对方没有一点好意,她也愿意放弃自己的职业规划、兴趣爱好、三观尊严、朋友亲人……直到TA再也没有其他可以放弃了……

这样的关系其实是不真实的,是自己用牺牲和放弃营造的一个梦境,可惜梦里只有你自己一个人在里面,其他人都可以随时跳出梦境。

我常常设想,人生无常,假如有人和你同样愿意沉沦梦里,你们还刚好相亲相爱,也许会是一种幸福。可是在现实生活里,这样的情况几乎不会出现,生活逻辑也不允许。两个都在梦里的人,他们未来只能是负数……

正如蒋方舟提到:“我从没有和任何一个人产生过‘真实’的关系。”真实的关系,包括爱的表达,也包括恨的表达,往往“恨的表达”更能展现真实。

 
 

任性是最被低估的美德

任性,在于真实。只是真实往往让很多人不好接受。任性的人往往具有很强的人格魅力。

当年看射雕英雄传,喜欢黄蓉的人要多于喜欢郭靖。率真、敢作敢为、敢爱敢恨、不计较世俗眼光……黄蓉的个性让人喜爱,几乎每个扮演过黄蓉的香港女演员也都成为一代明星。

为什么?因为真实。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人具备“真实个性”呢?还是用明星来做例子。

第一个是王杰。现在普遍的观点认为,王杰就是太过率真,敢于表达自己对娱乐圈灰色势力的不满,敢于向恶意炒作的经纪公司开炮,最后导致他的个人歌唱事业的悲剧。王杰也因为个性太强,太过真实,也并未处理好家庭、婚姻。

我们再看娱乐圈红透三十年的刘德华,公认情商高、智商高、人缘好。在网络上对王杰的评价负面要大于正面,对刘德华则几乎没有负面。

 
 

这个社会的生存规则不断在向我们强调:任性,往往是要付出代价的。

几乎每一个给自己打上了“真实”标签的人设都不会那么讨喜。

这几年大火的脱口秀明星乐嘉如此,金星也是如此。

 
 

任性,我认为是我们正在缺失的一项美德,而你并不自知。

每个社会人都希望去获得他人的关怀、赞赏和爱,但遗憾的是,大多数时候他们都走向了极端,忘记了有“尊严”地去获得的爱和赞赏才是真实的。

于是,选择了放低姿态,甚至给人感觉是通过牺牲自我去“乞讨”。当你无底线顺从、包容、放低姿态,最终获得的要么是假象,要么是最真实的“轻贱与伤害”。

 
 

很多心理专家都对如何治疗“讨好型人格”开了很多良方,包括生活细节的一点点改变,对人态度的一点点改变。我反而认为,认识讨好型人格,并认识自己个体生命的独立性要重要的多。

讨好型人格,并非最坏的现状,学会忍受孤独,没有掌声,甚至没有朋友的情况下独立、愉快地生活,并努力去感受自我生命的成长才是最关键的一步。

也许,你该放下手头原本放不下的事,放下脑海里原本放不下的人,静静闭上眼想一想:自己当下最想做什么?第一个浮出的念头,马上去付诸实施,任性爽一把,就是一个好的开始!

“任性是最被低估的美德”,你还在“讨好型人格”漩涡里挣扎吗?

(本文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 墨不羁,一个察人观事的作者,一个总在有趣和无趣中徘徊的灵魂。

    欢迎和我任性沟通,不一定回复,看心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