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拾级而上:六壬资料推荐

 九紫飞星 2018-03-29

船装六壬,车载遁甲。这一方面说明六壬资料的丰富、乃至浩瀚,另一方面也反应出六壬研习过程中,读书是必不可少的。书这么多,怎么选、怎么读,不夸张的说,这本身就构成六壬的一个窍门。这里结合我自身的经历,跟各位方家做一个交流。也希望对六壬有兴趣的朋友有所帮助。

简单概括我六壬学习的过程,四个字,拾级而上。我想这应该是像我这样,基本零基础、没有家学,又没有什么神奇通灵过程的“一般人”都比较适用的一个词语。学习六壬,甚至整个易学、术数学,真的是要一步一个脚印。就读书来说,每读一本书,都需要相应的知识储备。就好比盖楼,你要盖一楼,那么,条件就是你要有地基。要盖二楼,首先你要有一楼。六壬中的书,很多都是这样。可能你看着一本书,前面你可能要看好几本作知识背景。古人写书,受技术手段限制,造纸和印刷成本肯定没有我们现在这么低廉。这也就造就了他们写书惜字如金,言简意赅。一部《壬归》,用现在五号字的话也就薄薄一捏纸,这就算是是“鸿篇巨著”了。至于启蒙、辑要之类,与其说是书,不如说就是几篇文章而已。而且每本书他会假定读者已经达到作者的高度,直接说他要说的。这些古书,不可能像现在这样,每本书第一章都从基础的五行、干支讲起。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看古书看不懂,不是他将的多深奥多晦涩,而是我们的知识储备不足,无法跟作者形成对话,以至于读者是在看天书,而作者对读者是鸡同鸭讲。

对于具体书目,我回忆对自己影响较大的几部,结合一些读后感,按照大致先后,罗列如下。

 

一、   《周易》、《道德经》

我是中文专业出身,后接触文学理论,之后走向美学、哲学。因为个人兴趣和机缘,学习了《周易》,通读周易是我在研究生阶段。之前对周易只是略有了解,什么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之类知道那么一两句而已,没有从哲学上去认识它。因为接触哲学的缘故,通读过程中认识到其中的哲学意义,之后又深入接触了占卜术数。

中国的预测占卜,似乎总要与周易联系在一起,在很多普通人的观念里,周易就是占卜预测,实际上,周易研究是一个很大的学问,占卜只是其中一个部分。而就占卜预测而言,具体算法上跟周易原本的关系其实也已经不大了。就连现在流行的用六十四卦预测的“六爻预测法”(又称火珠林法),也大量运用干支,跟周易中的预测方法已经大不一样。

然而,周易一方面是其他预测方法的源头,另一方面,周易的哲学精神,则是贯穿于所有预测手段乃至中华文化之中的。所谓群经之首,不是浪得虚名。如数的思维,象思维,归纳分析思维等等。这些东西不是具体的测算方法,却在测算中时刻用的到。

在通读原点之前,我也读过一些简单的入门书。比如其中蓍占法,在通读前我就已经接触了。一些书中也会有罗列预测结果,在得出卦象之后让你去查书,对于周易爱好者还是不错的。不过对研究者来说肯定是不行的。要真正掌握周易的精神内核,还是要进入原典。

整本周易虽然有条目,但初读其中并没有太多联系,以致让人感觉枯燥。这种感觉后来才知道是必然的。因为周易可以说是占卜文献的汇总,其中按照卦、爻进行排列梳理,其中的卦、爻,很大程度上相当于序号。并不是完整的按照普通行文逻辑的文章。这个跟后面卦传相比较就很明显了。第一遍读它,确实需要点硬着头皮的功夫。不过如果你读下来了,那么整个过程,也是你思维训练的过程。其实如果你愿意尝试,其实读到后半部分,基本它的行文风格就摸得比较清楚了,那么周易思维在你心里也就基本有数了。

这里我想讲两句题外话,周易虽然是哲学书籍,但是如果研究周易,不研究周易的占卜,我想基本是很难理解到它的好处。占卜由于历史原因,被冠以迷信色彩,对此我不想做过多的辩驳,因为那又将是一篇文章。这里我想说,如果研究周易不研究占卜,那么这个研究从一开始就是不完整的。周易本身就产生于占卜文化,而且占卜本身就是其哲学思维最简洁、直接和原汁原味的体现。

《道德经》主要是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讲天道,将自然之理,变现为一种世界观,一部分讲人道,因为道法自然,人要顺从和效仿自然之到来生存发展,有人说它是帝王术,很是贴切。《道德经》与《周易》的基本世界观可以说是一致的,不过《周易》除去卦传中的一部分,大量篇幅还是侧重于卦辞整理及相应的思维方法的体现,《道德经》则更偏重于说理,偏重于描述世界观,即看待世界的总方法。中国古典预测方法,是古代人视野及思维的直接体现,而且因为被边缘化,这种思维也被保存的相对完好。如果我们要进入古人思维,进入预测,就必须秉持古人的思维方式。这是很困难的。就好比一个说惯了英语的人,让他流利地说汉语一样。但是对于易学研究来说这是又必须的。那么,《道德经》无意是最好的资料。它不过区区五千余字,不过放在古代也算是鸿篇。其中可谓字字珠玑,精彩至极,越读越有嚼头。可惜,我是个笨人,背不过。但是几次情不自禁,我手抄了好几遍。

《周易》跟《道德经》其实就具体预测来说,其实关系并不紧密。不过,它一个关乎思维方法,一个关乎世界观,都是本源、起点性质的东西。这就好比做一张画,不管你怎么画,你的纸、笔的质地,本身就决定了你这幅画的特色跟层次。其重要可想而知。

 

二、   《五行大义》、《术数学基础视频》

中国古典预测,离不开五行、干支。不管是六壬、八字、六爻、奇门,梅花。这就好比我们学一门语言,首先需要了解他的字母、基本字一样。五行、干支就是这门学问的最基础的构成。在这方面,《五行大义》可谓是集大成。不过,我这里想要更加着重推荐另一个东西,就是杨春义先生的《术数学基础视频》。

至今我还不能得知杨春义先生当时是出于怎样的理由和情怀,指作了术数学、六壬视频。不过不得不说,也毫不夸张地说,这在今天技术进步的情况下,和术数普及这么困难的情况下,对于术数学是一个这是一个非常了不得的事情。这部分视频资料,不管制作质量还是教学内容的质量,到目前来说,就我看到的,无人能出其右。视频内容从应用的角度,删繁就简,文字与图像结合,简洁明快,一目了然,非常有利于学记。更难能可贵的是,视频里还提供了一些记忆、理解上的窍门,这是很多书上没有,或者没有这么集中放在一个资料、一个知识点上的。它不是简单的搬书,灵活、讨巧,富有人情味。可以这么说,如果单从学用的角度,以这个视频为起点,基本就可以进行具体的术数预测学习了。

术数基础视频一共两个,一个正式版,一个快速入门版。我的建议是两个都要看。以我的印象,两者虽然有重复,不过也有不同内容。比如纳音五行在快速入门中讲了记忆窍门,正式版里就没有。

当然视频也有是视频的局限。比如说视频是一整个的,如果回头去找某个具体的知识点就会比较麻烦。而且,视频里的内容,虽然借助现代手段可以很好的加快理解和记忆,不过想一次全部拿下也不是很容易。必然有些东西会遗漏、忘记。所以这就一方面需要把视频内容作一些学习上的重复,另一方面,还是要借助其他纸质资料进行补充。如果想要更广发更深层理解易学术数基础,更是如此。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视频简洁生动,但不利于检索,纸质书籍详实丰富,但异常枯燥。想要得到最佳好处,还是两者兼顾,彼此补充。在这一点上,不管是基础术数,还是后面的六壬学习,都是同理的。

 

 

三、   《中国术数学纲要》、《六壬入门视频教程(正式版)》

学习六壬,陈维辉是个绕不开的人物。他的《中国术数学纲要》,作为六壬学者来说,可以说是必读书目。陈本身是理工科出身,在这本书里,他对中国术数学进行了比较简洁而全面的介绍,而且与传统神秘主义色彩不同,书中对中国术数学进行了比较科学解释。这也是我得出理工科人士更适合学易学术数的一个原因。事实上如今很多术数研究者也都有理工经历。读这本书,尤其在入门阶段,对六壬的技术上的学习未必有多大作用,不过从认识上,有利于我们客观务实地看待这门学问。

由于陈先生的六壬经历,书中后半部分集中介绍了六壬。对六壬研究者来说是很好的入门书籍。结合整本书的结构及内容,书名冠之以中国术数,略微大了一些。不过六壬的内容之丰富,也确实可以起到管中窥豹的作用,大概陈先生以六壬为例,也是有所取向的。他有另一篇文章,名字就是《六壬哲学思想是集术数〈易经〉之大成》。可见深意。

此外,六壬入门,杨春义先生的《六壬入门视频教程(正式版)》,绝对是上品。对于杨先生的视频,其利好对于没什么基础、家学的人们,实在是救命稻草。易学上非常讲究师传,也非常强调老师的作用。没有好老师,就但在入门上就不知要走多少弯路。视频突破了老师的空间局限,可谓有缘千里来相会了。入门视频生动活泼,简洁全面。天地盘、四课、三传、九宗门等等,六壬基础在此基本可以拿到手。最后还附加案例,增加感性认识。不过还是如同前面所讲,视频不比读书,它的播放过程往往有种稍纵即逝的感觉。要熟练掌握其中内容,一是要重复观看,另一方面,其他入门书籍也是不可少的。

 

四、              《袖里乾坤》、《御定六壬直指(上)》

六壬入门,徐伟刚的《袖里乾坤》是一部好书。它是少有的利用现代教材行文模式进行编排的术数入门书籍。书中从五行、干支,到六壬的基本要素,也写得相对浅显易懂。书中开篇,还将六壬与其他术数门类进行了介绍,包括小六壬。作为一个六壬和术数的普及来说,个人认为也是非常重要,也非常有水平的一本著作。就连杨春义的六壬高级视频里,也参考了其中一些方法和内容。

现在回想起来,六壬的东西其实并不是很多。大量的书籍不过东家抄西家,读书过程中有大量的阅读内容不过是在重复。在这种情况下,在写作、演说方法上的功夫就显得很重要了。《袖里乾坤》在这一点上就占了现代人思维的光,当然,这也是徐先生聪明智慧的表现。很多人在看杨先生的六壬视频时,纠结没有纸质教材(后来又有心人做了文档,也非常好。),个人觉着《袖里乾坤》就不错,两者结合相得益彰。

我知道的《袖里乾坤》有两个版本,我用的是后来的版本。虽然书是好书,不过个小毛病,就是错字太多(我买的应该是正版)。一些错字还关系到知识表达的准确性。初学者难免要吃亏。所以,看这本书,一些基础知识还是要多多涉猎,夯实才行。

对此我推荐相对完善和全面的《御定六壬直指》上册。说来很有意思,当时从网上买到这部书,因为过年,年后才收到,打开的时候,里面只有上册。跟网站联系,网站迟迟没有解决,我就将就着先看开了。然后一点一点,竟然硬着头皮看完了。后来从网上见到后半部分内容,不过是六壬七百二十课的分课的解释而已,有点查表的意思。其实我个人是不建议查表式预测的,于是也就没那么上心了。只是从藏书的角度略有遗憾。

其实现在看来,《直指》的上半部,不过大全等书的内容。然而如同《袖里乾坤》一样,它巧在编排。另一个还在于有现代白话的注解。对于初学者来说,只要肯下点功夫,看懂是不成问题的。而且这部书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全面而细致,至少我到现在,能用到的基本概念,里面都出现了。书的内容条理清晰,也便于回顾查找,也算是一本很好的工具书。

《六壬直指》的注解虽然是个好东西,但也得仔细着看。因为确实有些说法和观念有失偏颇。阅读过程中我甚至有这样的感觉,就是作注者一路注一路批,这个是没用的,那个是没用的。按他的说法,神煞是没用的,课体也是没用的。现在我可以很肯定的说,这不对。徐伟刚先生也对这部书做了很高的评价,但是同时批评作注者是个书呆子。我个人后来还是专门去补了课经、神煞的课。然而,这本书的好处在于,他批评归批评,但是原来的东西都给呈现出来,原封不动,这样就不失一个“全”字。这一点请读者千万注意,全面地读,全面地记就好了。

 

五、   《毕法赋》《毕法88讲》

杨春义先生说:壬学无别法,有法有诀,经典传世,只有此诀一百句)掌握此诀,壬学即可登堂入室,别无奥秘。此言不虚。《六壬大全》中毕法全文比较长,因为牵扯一些具体格局。不过单赋文不过100句,700个字。我就忍不住动手抄过(因为我还练书法,这些文字很规整,挺适合练习用的)。毕法不是简单的六壬理论,更是直接的预测操作方法。学完即可照猫画虎,就可以直接用的,实战性非常强。正如杨先生所言,登堂入室。

简单,理解起来就难。这样杨先生的《毕法88讲》就显得十分可贵。实事上,视频某种程度上不过是把毕法的内容立体化了。把文字内容以视频的方式演示出来。然而效果却是非常不同的。看视频和看书,方式不同,效果必然有差别。就我个人来讲,是比较喜欢听记的,有声音我会记得比较牢,于是视频的作用非常大,因此我也极力推荐。

视频内容详细、全面,而且杨老师有些地方还要反复强调解释(甚至有人说他絮叨),非常有耐心。一个视频平均一个小时来算,就是88个小时,也要将近四天连着做才能做出来。加上备课、指作、上传等等一系列工作,完全由一个人来完成。可以想象,实在是非常不容易。

我个人自付费下载后,来回完整看着88讲不下5遍。第一遍看的时候,一集连放两边,生怕漏下,即便这样,依旧有遗漏,而且每次看也有新收获。88讲是值得重复学习的。

然而遗憾的是,视频88讲之后就停下来了。因为盗售以及其他一些原因。杨先生是个性情中人,做视频推广传播术数学、六壬,是一腔热血,一怒之下停下来依旧是性情使然。其实想想,换了谁都是一样的。大家都很希望他做下去,但是应该是不会了。以我现在的观念,我甚至不主张他继续做下去,因为,中国没有很好的契约文化和知识产权文化,不被盗是不可能的。中国术数传承,很久以来都非常原始,就是口传心授。书上的东西即便再难,说白了都是皮毛。这也是文化使然,不是没有由来的。我倒是很可惜杨先生本人,以我的揣度,他的天分和智慧,他是完全可以成为一代大家,可惜他心不在焉志不在此,以经商为业。不过,这保证了他对术数的至真至纯,大概也是怕玷污了术数吧。人各有志,不可强求。

这里也说句题外话,请有意六壬者,想学这88讲的,请务必从杨老师处拜师后索取。(当然还有其他条件,详见大六壬课书网)。如果你经济上有困难,杨先生论坛中也提了,在一定条件甚至可以免费。2200元的束脩费,说实在的,并不贵。现在学点什么也不止这个价钱,更何况是一门这么高深的学问。如果你有缘见到这些视频,我相信是你的缘分,但是请一定回馈杨先生。曾经就有一个同学,家庭情况非常不好,机缘巧合学习周易,后从网上购得这些视频,后来才知道是别人盗售的。这个同学就联系上杨先生,主动交钱。品质非常感人。请相信一点,贪小便宜永远成不了大器。

除了88讲,我还同时建议回头看六壬基础,一边夯基础,一边提高。比如《袖里乾坤》,当看完第一遍的时候,再回头看,完全是另一番境界。而且,《袖里乾坤》有一部分就是将毕法的内容分类整理,回看更是加深印象。

 

六、   《六壬指南》、《六壬大全》

往后的这些书,评述起来就越来越困难了。因为,都是经典,而且经典得无以复加。就像这里要说的《六壬指南》《大全》,你能怎么描述它们的重要呢?我想我会写得很简单,简单,可能正是因为它的重要,重要地无话可说。

这两本书如果拿下来,按照一个不太成型的标准,大概能达到一个中级水平。就教学来说,那基本是高级水平。不过这也是大体而论。众所周知,易学、术数学,看书必不可少,不过想要达到高水平,真不是你看多少书就可以的。尤其越到最后,你约会发现这一点。掌握这些书,说到底还是在打基础。

两本古书非常是非常难读,尤其是刚接触的人来说,消化起来就更不容易。《大全》工具书的性质略强,虽然不好读,从体例上还不难入手。不过需要“硬着头皮”罢了。神将、课体、干支,一块一块,一点一点,慢慢啃。这一点上,如果你前面接触的入门资料还算丰富的话,这些内容不过是一个重复,无非内容上更加丰富、行文上更加古朴。前面讲《御定六壬直指》,其实就是另一个版本的《大全》。今注的《直指》过后,《大全》应该也不难上手。

值得一提的是,《大全》虽然有了现代的版本,不过现在版本,就我个人感觉,不能令人十分满意。点名说一说华龄。华龄出版社在易学术数学书籍的整理出版上做了不小的工作,涉猎的范围上很全面,装帧也很精美,但是,也可能就是因为工作量大的缘故,它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够严谨严密,错字、错误太多,有些错误甚至很低级的。不知道的还以为买了盗版。十分影响阅读效果。我个人买来的华龄的书,也就《大全》看了一部分,其他基本看了别的本子,买来基本放在书架上,纯属收藏了。

至于《指南》,这是一本难得的又全面又有深度有诚意的一本壬书。它跟《大全》体例不同,各种知识点,除了具体课例,多数是以赋文的形式出现。古人惜字如金,更知道书籍、文字的局限,所以很多时候,点到为止。赋文就很明显地体现这一点。所以注解就比较重要。我的建议是,可以多看几个版本。《指南》这类书,看一遍是不行的,多个版本,一方面可以有效地重复,可能注解内容有差别,但至少原文的内容我们可以做到有效的熟悉。另一方面,所谓兼听则明,也是相互补充、相互调剂。而且一个本子看好几遍,如果没有时间的间隔,相信是很难做到的。现在指南没有见到像样的出版版本,大概这部壬学大书,通过现代排版实在不衬字数,出版不了。比如我想出本易学随笔,算了算,至少也得十几二十万字才好拿出手呢。好在网络及现实中已经有不少有心人做了工作,注解版本还算丰富,这是令人欣慰的。

我见过做的最好的,还是杨春义先生做的本子,可惜,只有半本。说来也很有趣,杨先生视频做一半,《指南》做一半,后来六爻视频又是一半。这一点跟胡适挺像的。胡适有个外号,叫半部先生,杨老师看来要做胡适第二了。——这话我可没跟别人说起过。呵呵。

 

七、   《课经》

《课经》在大全里有,不过我想有必要把它单点一下。因为我在这上面吃过亏。

就六壬结构、格局上的知识内容,一看毕法,二看课经。一开始学毕法,课经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造成基本知识背景的一大遗漏,后面的学习进行的就不顺利。因为古书的很多内容,还是会出现课体。六壬判断课体虽然分量未必见得大,但是一旦出现往往就是关键。譬如我有一次算某女生对象的年纪,出现的是间传课,我就判断说,两个人可能是隔年,果中。

《课经》的是个基础性的东西,难点在于记忆。就好比ABCD,九九乘法表一样。内容没有什么窍门,死记住就行。好在很多内容,事实上毕法中已经出现了。特有的、有有些难度的东西,只有很少一部分。比如九丑、二烦、天寇等等。多数还是跟毕法相关,甚至不用课体也一样使用,知识它从课体的视角,换了个说法而已。而学习课体,一方面在于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就像前面提到的,古书中时不时要提到、用到,即便说法不一样,我们如果要跟古人达成对话,还是要知道他在说什么才行。

另外值得提示的是,杨春义先生的《毕法88讲》中,课经的内容已经提到了。这是我学课经同事,回看毕法视频才发现的。我个人则做了一个简明表格,免于每次翻书,方便记忆。该表将另外行文。

 

八、   其他六壬经典。

这一部分,大概就是一个书单就可以解决问题。

《壬归》《壬窍》《玉连环》《启蒙》《琐记》《辑要》《粹言》《类聚》《金蛟剪》《神定经》《说约》《经纬》……

正如开篇所说,船装六壬,车载遁甲。六壬的学习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读书就是其中大项。壬书可谓五花八门,本本都有特点,本本都有别的书没有的东西。说句不太恰当的,凡是能找到的壬书,看就是了。

不过也不必过分紧张。第一,请相信古人的书,多数跟现在不是一个概念。很多书籍,古本可能很厚很多大,用今天的排版方式,基本就没几页纸。很短的。与其说是书,不如说是些有点篇幅的文章。壬书繁多,印成古代的版本,甚至竹简什么的,可不是得车载船装么。但是你用今天的方式,可能就真没多少内容。我估摸着应该不会比我大学时候读的字数的总和多。

第二,壬书虽然内容丰富庞大,不过就书中内容说,讲实话,很多内容是相似乃至重复的。有道是天下壬书一般抄,可见其中水分。我们要看,也要看其中有特点,有独到见解的东西,所谓干货。要找这类干货,就需要我们首先把基础打好,有能力去鉴别那些是水分。水分的东西就可以一带而过,没必要在上面浪费太多时间,顶多做个知识巩固。

至于什么时候去读,完全没必要专门拿出时间去把他们一股脑干掉。在毕法、课经的学习以及闲暇过程中,不断穿插我想回比较好。他们多数就是一些感悟式的文章。如同我现在做的工作,是可以当散文来读的。而且,古人的文风也很有趣,有些就是一些赋文、散文、诗歌,这是今人作这类书很难做到的。阅读过程,也算是古文鉴赏,增加艺术修养的过程。

 

九、   《六壬精解》

人说读书有读厚和读薄的过程。刚开始了解的少,入门,要从简单的入手,读的都是浅显的薄书。随着知识的不断丰富和深入,读的书就会慢慢变厚。然后从这些厚书中找出重点,做出总结,就又是个读薄的过程。在第二个读薄的过程中,我推荐曹福、张月明的《六壬精解》。

虽然读薄,这本书却并不薄,全书700多页。是六壬内容的大综合,大梳理。某种程度上,他是现代人写的《六壬大全》。我个人认为,他比大全还要好。它按照六壬的机理,列出纲目,然后将重要的书籍内容进行剪裁编排,不列其中。在读这本书前,请务必读一下他的序言和目录,我想这对你头脑中六壬知识的洗牌梳理,会有很好的帮助。

学壬过程中我们经常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就是知识非常零碎。书与书之间,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实在想拿的时候不知道在哪儿。这跟古代的文化、学科发展是一个道理。学科本身发展的时候,一定是散的,不成体系的。而待发展成熟以后,又一定会有一个总结整理的过程。《本草纲目》《永乐大典》、《四库全书》都是如此而来。通过之前的壬学积累,需要把这些知识点像整理档案一样在脑子里存起来,需要有这么一本书做一个文件柜似的模型。内容上它不见得新颖,但编排上一定要完善。《六壬精解》出自上八九十年代的产物,非常有当时的治学精神。踏实、诚实、老实、细致,不虚浮、不灌水。

在书本上的壬学理论学习过程中我个人把这本书当做压轴,一是把脑子里的东西重头到尾整理一遍,二是有了这根轴,再往上加别的东西,就不会毫无目的,东倒西歪,自己似乎更明白想要什么了。比如课经,就是我在它的补充和提示西下,下决心做了二遍加工。

另外,虽然我把它压在最后,但整本书在学习中却是可以随时拿来翻一翻的。它是很好的理论书,也是很好的工具书。

 

十、   《六壬集应钤》

六壬集应钤是一部大书。即便放在今天也是。到现在还没有完整的现代版本出现。就我知道的,最近有网友在做手工录入的工作,除了表示表示精神可嘉十分佩服之外,我也表示担忧。因为这个工作曾经有人做过,都半途停下来了。可见这不是个小工程。

明、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结梳理的高峰。《集应钤》是带有明显的当时的学术风尚。如果说《大全》《精解》是按六壬机理编排,那么《集应钤》则旗帜鲜明得将六壬720课作为自己的体例和纲目。720课6甲子,六甲子60日,一日12课。每一颗从盘局、四课三传、课体,而后各种经典资料,如毕法、断案、玉连环等断法、案例依次罗列,内容几乎应有尽有。编者没课之后留有空白纸,一来编者自己增补案例,也为后来人留下空间,表示无穷尽之意。这也让集应钤成了一本永远的残卷,为其增添了不少浪漫色彩。

《大全》《精解》与《集应钤》构成了六壬学习过程中的合纵连横。牵着将六壬的理论知识按其内容归纳,集中而章节式呈现,而后者则将这些内容打碎,放到具体的一课一课当中去,以真实的案例进行演示。看《集应钤》,会很大程度地增加对六壬课的感性认识。即便简单的定位、生克关系,在脑中也是有形象,不是一些简单理论的空壳子。增加体验、化解纸上谈兵,让已有的知识在脑子里活起来,在这方面,它绝对是一套好书。因为生动,也让它与《御定六壬直指》下册一类的查表式编排,有本质的区别,也高明、不易得多。

书很大,读起来费时费力是必然的。自然也是非常考验学者毅力和决心。我读这本书,前前后后一遍下来用了将近半年的时间(当然不是全天候地看)。书中内容,理论内容,不少重复。比如一个重审在这一课中出现,在下一课它也要提。然而它又像一颗大树一样,你不知道哪个支长,哪个支短,哪个脉络上拐多少弯。也许一个知识点就在某本书的某一课出现了,那它就在这本书的相应课中。所以读这本书,你很难投机取巧,尤其第一遍,只能一点一点来。也就重复内容,多少可以看快一些。

我看这本书,从甲子部分开始,进行到第二部分的时候效果就很明显了。那是很令人兴奋的,有种找到感觉的滋味。那一段时间也很奇怪,基本算什么准什么。自己现在回想,大概就是所学的东西丰满起来,生动起来了。画龙点睛,不过如此吧。也许有天分的人未必需要下这个苦工,不过,个人觉着,还是值得的。

 

十一、             其他术数学书籍。

易学、术数学在中国的历程虽然比较坎坷,不过千百年的发展,也发展处多种多样的方式、流派。八字、六爻、斗数、奇门、梅花以及风水等等,万流归宗,他们都是伟大的周易哲学思维以及中国文化孕育的出来的奇葩。它们之间,存在具体操作方法上的不同,不过基本精神内核,以及原理,是共通和一致的。而他们的不同,给我们提供了比较以及清晰认识他们的可能。

经常有人及书籍在介绍本自的测算方法时,往往夸下海口,要么什么第一,要么什么之最。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大六壬算人事很牛,算运势就是不如八字直接具体且清晰。八字测运势行,一到具体事儿,怎么也不如六壬精细。并且,你还得看是谁来算。梅花简单吧?你要是邵雍来算,那就不简单。

所以,还是收起那些不必要的傲慢自大。要清晰地认识本自的方法,还需要一个比较。通过比较去更加明确方法的特点。同时方法和方法之间,也可以形成交流和借鉴。而且,某种程度上能帮助本自方法的成长。

据我所知,不少六壬学者,同对奇门有所了解或研究,成长很快。我个人则是因为六爻和八字,六壬学习中受到不小启发。有些时候,一种方法遇到瓶颈,换一种方法,一是换换头脑,做个调剂休息。另一方面,也是寻求突破的途径。此路不通绕道走,是周易思维的一大特色。在不同方法的相互交流借鉴上,也体现这一点。

 

十二、             其他书籍。

六壬是我们古人创造出来,对天地间万事万物的模仿的模型,是对万事万物的极端浓缩和抽象。而预测中则是把这些抽象的框架、模型,做出解释和还原,让这些骨骼、框架变得丰满、灵活起来。这就需要学者不但要有很强的抽象思维,还要有很强的形象思维,联想、发散思维,以及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知识背景。从这个角度,如果想要达到壬学的高水平,必须是一个杂家。生活中的任何事,任何学问,都是可以是壬学的知识背景和知识储备。

而就壬学本身来说,要深刻领会壬学乃至易学精神,中国古典文化内容,都是很好的素材。比如,中医。医卜同源,占卜和中医是有血缘关系的。而且占卜中就有专门的门类去研究疾病。中医中的最具实质性的辩证思维,占卜中同样适用。研究易学,需要接触一些中医的东西,未必说也要成为中医的专家,但中医中的一些思维、典故,绝对是对易学有裨益的。再比如,武术、书法。我本身体质不好,武术我肯定是不行的。但是由于电影的关系,接触了一些关于太极、形意拳的东西,猛然发现,跟易理也是相同的。至于书法,古人以白纸黑字,舞文弄墨,本身就时刻体现阴阳理论的辩证。在联系六壬理论,一下开悟不少。再比如文学,古代诗文,都透露着古人的思维方式。很多文学大家,本身就是易学大家。比如张衡,比如苏轼。古代文论,其实是很多就是易学思维的变相表达而已。

选取与自己爱好先关的书籍和领域进行触类旁通,一方面进行调剂休息,另一方面对思维的开悟,绝对是有帮助的。

除此壬学、易学之外,广泛涉猎其他书籍,深入生活,是必不可少的。我个人很难想象,一个人闭门造车,什么也不接触,仅凭一点理论框架就可以预测得百发百中,什么事儿都想得到。事实上,实际预测中,理论的东西并不难,比如神将、定位、生克制化、之类,难就难在去跟实际中的人、事去对接。这就很能考一个人的气度、智慧了,是不是高手,很大程度上,我认为,在这儿。

 

 

以上是我结合个人经历,选取和总结的一些学壬的阅读书目和经验感悟。个人意见,仅供参考。也恳请方家批评指正,不吝赐教。因为,我个人也还在不断学习中,需要不断矫正、进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