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有三大难:买房难,看病难和改革难。中国人多,任何一样涉及利益的问题在推进过程中都举步维艰,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也不例外。不说三年完成,就是五年内,个人都不看好。至少有两个问题短期就很难解决: 资产清理问题事业单位改革,总体来看,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应该影响不大,该转行政的转行政,该参公的参公,既便不转性,财政供养的主体不会变,不用担心会变企业。冲击最大的是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的,毫无疑问要推向市场。这就涉及到资产的清扫问题,有多少人,占用了多少资源,涉及多少资产、负债,必须准确、真实进行清查、核对和评估,否则就不能依法依规进行资产清算,不能清算,何来转制?由于这种清算涉及到今后单位的实际利益和前途,彼此之间讨价还价,可以想见过程的艰难,拉剧战再所难免。届时到底用多少时间完成,根本没人知道,想要限时,难上加难。 安置和经费问题事业单位转企,首先面对的是编制问题。原来不管怎样,大家都是在体制内的,转入到企业后,将不再拥有编制。没有编制意味什么?最大区别就是退休之后的养老问题。根据事业单位改革精神,事业单位改制转企,首要的一点,是保障职工的既得利益不受损害。但是改制后,部分本身经营不善的单位还有没有能力承担这些,是一个大大的问号。这是一个方面。 另外一个方面,由于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状况各不相同,有的单位情况不错,有的又是负资产和零资产,已难以解决职工安置所需的资金。对于这部分单位,是采用政府出钱付现安置,还是用资产置换抵押安置,行不行,哪一个更科学,都需要时间和实践去论证,想要在短时间内解决,不太现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