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魅力课堂:必修四第1课《窦娥冤》研究

 山湖微波 2018-03-30



大同五中  宋芳 

  在我国古代文学的人物殿堂里,有这样一些奇女子:“举身赴清池”的刘兰芝、“感天动地”的冤窦娥、“怒沉百宝箱”的杜十娘、“质本洁来还洁去”的林黛玉。她们以其鲜明的个性和抗争精神,在温存娇柔的背后闪耀着中国古代女子桀骜不驯的锋芒。《窦娥冤》是中国古代戏曲的顶峰之作,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盛赞该剧“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今天的魅力课堂我想和大家一起来谈一谈窦娥的复仇之旅。        

  窦娥有冤屈,她不仅喊冤,她还要证冤。三桩誓愿:人证,天证,地证。        

其实,冤的不仅仅是窦娥,还有那楚地三年亢旱中的无辜受害的百姓。如何理解窦娥的第三桩誓愿?        

   1、中国缺少真正意义的浪漫主义,只有崇尚物质世界的现实主义。        

第一桩誓愿是人证,用自己的血一滴都不沾地来证明自己的清白。第二桩誓愿是天证,六月飞雪就已经是上天给她的印证,本该满足了,但她仍觉不解恨:雪花转瞬就会消逝,对人们而言,只不过看了一场风景,人们会很快忘记,或者仅仅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只有第三桩誓愿,让每一个人都无法置身事外,每一个人都必须在痛苦中去经历不可逆的命运,从而理解窦娥的痛苦。第三桩誓愿是地证,大地是生命的摇篮,是养育生命的物质世界与生活现实,对于生活在地上的人们来说,地上的灾难远远胜过天上的异象。        

这种物质崇拜,在文中还有多处体现:譬如桃杌,给告状的人下跪,把他们当作衣食父母;譬如窦天章,拿女儿抵债并换取盘缠进京求取功名;譬如赛卢医,为逃二十两银子的债而杀人;譬如窦娥,指望用今生的吃苦修行换取来生的平安幸福……        

  2、冷漠的人间只可能滋生冷漠与怨恨。爱养育爱,恨滋生恨。        

窦娥的生活世界,是一片无爱的沙漠:童年、少年、青年,家庭、官府、刑场。我们熟悉了种种刑场:鲁迅笔下夏瑜的刑场,雨果笔下伽西莫多的刑场,看客们的无聊麻木与兴致勃勃在本质上大同小异。一个无爱的世界,只可能滋生冷漠与怨恨,只有爱才能养育爱。

  对比东海孝妇:据考证,这种伸冤方式在中国历史上并非窦娥的首创,早在汉代就有了“东海孝妇”的传说:东海有个叫周青的寡妇,对婆婆很孝顺,但后来婆婆因故自缢,周青被诬陷遭杀头之祸。后来东海一带三年大旱不雨。

但是,东海一带三年大旱并非周青的誓愿,而是老天爷主动为她的冤情作出的印证。而窦娥却是为了出自己一口恶气,用整个楚州百姓的性命作了赌注。用现在的眼光去审视,她无疑是在蔑视人类的生存权,这和滥杀无辜的恐怖分子心理状态没有多少区别,与中国封建统治者的“连坐”“株连九族”是一脉相承的。

     对比颜回:窦娥怨天地时说:“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很显然,她认为自己是颜渊那样的好人。孔子对颜回有一句极有名的评语:“不迁怒,不贰过。”窦娥有没有做到“不迁怒”呢?显然没有。      

  联系繁漪:看到窦娥,我们倒是极容易想起繁漪。两个怨妇,复仇时的彻底与怨毒如出一辙。都有严重的复仇情结和毁灭情结,窦娥的最后一笔,是繁漪式的毁灭,这种毁灭的特征有两个方面:一,彻底的同归于尽,滥伤无辜;二,复仇与毁灭,正是生命力的喷薄,是生的力量的证明,是个性的张扬。

  中国的文化崇尚复仇。所以人们说:“有仇不报非君子”“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将“报仇”与“君子”联系在一起,显得大义凛然,充满正气。        

但我们并未觉察,正义的背后是仇恨,革命的背后是仇恨。以暴制暴,以血偿血,以恶抗恶,都不过是对恶的投降与复制。中国式的仇恨就是这样,一个都不宽恕,而且充满了反噬,以黑暗对抗黑暗,甚至对抗光明,吞噬真相,甚至最后连仇恨的主体也不能幸免。

  这样的复仇十分彻底,一个都不宽恕,而且毫不留情。而看到这里,笔者甚至有点同情张驴儿了,他其实并非十恶不赦,自始至终他都并未玷污窦娥,如果他想强行霸占她,机会有很多。

  鲁迅在他拟定的遗嘱中说道:“欧洲人临死时,往往有一种仪式,是请别人宽恕,自己也宽恕了别人。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的人问起我来,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鲁迅曾在多种文章和场合里,提及过幼年时的炎凉世态及虚伪人情对他心灵的深远影响:“我小的时候,因为家境好,人们看我像王子一样;但是,一旦我家庭发生变故后,人们就把我看成叫花子都不如了,我感到这不是一个人住的社会,从那时起我就恨这个社会。”

斯宾诺莎说:“一个想要以恨来报复损害的人,真是过的愁苦生活。”鲁迅47岁时在广州做了中山大学的文学系系主任,学生请他演讲,他说:“我觉得大炮的声音比文学的声音更好听。”而陀思妥耶夫斯基说:“美,能拯救世界。”这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和信仰,一个充满了恨,崇尚武力;一个充满了爱,崇尚美。

  对比哈姆莱特的犹豫:

相比之下,哈姆莱特的复仇情结要温和很多,柔软很多。他为什么会多番犹豫而最终没能下手反遭其害呢?

因为他不想用非正义的手段去增添世界的黑暗。他的使命是“重整乾坤”,他想让朗朗乾坤充满爱与正义。如果他以恶报恶,他就变成了和对方一样的人,一样制造不幸和黑暗的人。所以当他的仇人、他的叔父克劳狄斯在花园里独自忏悔的时候,本来是哈姆莱特最好的下手时机,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放弃。虽然最后以悲剧结局,但他的犹豫和不忍,他的矛盾与坚持,给这个世间带来了许多人性的温暖与灵魂的光明。

  从怨妇成长为复仇女神,使得窦娥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代言着一种女性生命的成长。因为毕竟她不像普通的怨妇一样只会怨天怨地怨命,她不仅看到命运的悲剧,还看到了社会的悲剧:“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从人性之恶看到社会之恶,是怨妇的进步。在中国越是弱势群体越崇尚这位“复仇女神”。从人性之恶看到社会之恶,却是人类的逃避。如果我们只看到社会的不好、别人的不好,将世界黑暗的责任全部推到一个更远更大的“社会”的概念上去,其实是一种自私的、不负责任的逃避。

谁也不能保证自己如果做了太守,就一定会比桃杌更公正更廉洁。对于很多人来说,人性之恶就像一头潜伏在心灵中沉睡的狮子,随时都有可能醒来。

彻底的复仇,一个都不宽恕,恰是人对自己局限性的认知不够彻底,不够充分而导致的。我们爱审判,如果审判爱不起,我们便会降格以求,去爱复仇:“做鬼都不放过你!”我们的文化中缺少忏悔的因子,我们有很多罪恶,却很少有罪恶感。我们从来不缺少无缘无故的恨(譬如窦娥对楚州百姓生存权的无视),却对无缘无故的爱十分陌生。

所以,一个人,不会爱就不会宽恕,一个想要以恨来报复损害的人,生活必定过得愁苦不堪。一个人,一个民族,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