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灵素之问 | 医疗、健康与天真的数据

 为什么73 2018-03-30


原创 2018-03-30 忆忘 腔调中医

灵素之问

        还原古人观察视角和中医经验理法的演进。

栏主

       忆忘先生,从事临床工作,研习传统文化和中医经典,索求源流,力图还原古人的观察视角和经验及理法的演进。



医疗、健康与天真的数据


文字/忆忘   图片/来自网络 

 

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成立时在它的宪章中所提到的健康概念:“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

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认为:
健康=15%遗传因素+10%社会因素+8%医疗条件+7%气候条件+60%自我保健。

所以,医学所能起到的作用,虽然在某些救命的时候比较关键,但一般情况下占比不高,也就是说,医学实际对健康和寿命并不起决定作用,最终是综合遗传、社会、环境、心理、医疗条件,尤其是自我保健等因素,而不是单纯考察其中的医学水平,换句话说,医学水平并不能大幅改善社会整体健康与寿命的状况。

目前的现实是整个社会健康和治疗的正常运转,更多依赖的是现代医学的效率,而不是效率小众化的中医。

事实上中医的历史同样不能脱离社会环境,更不能脱离对于自然、社会与生命的认知,任何一门医学,都不能脱离对人及其生理病理的认知,尤其是首先需要健康与疾病的定义,而不是去定义阴阳五行。

比如,【平人气象论】原本是黄帝素问的第一篇,讲的是作为一个医者的最基本技能,对“平人”即健康人的定义,以及生病的判断条件,首先是脉率和呼吸的比例,其次需要判断寒热的偏差,病位的内外等所在。至于四时脉,实际是气候寒温导致的循环分布的内外血气浮沉的状态,根本是寒温的影响。

 

所以中医依然首先在于健康与疾病的定义和判断,而疾病的定义首先是呼吸脉率比,以及寒温、内外、虚实的津血输布状态,以及相应的纠偏对治方法,而不是什么阴阳五行的概念。至于中医如果没有阴阳的概念,没有五行的生克,根本不影响理论的表述和操作,反而会效率更高。

 

宋朝的时候,很多医家就用五运六气来看病,每一年每个月会生什么病,只要有这个症状,不用去辨证,就对着这么一个五运六气表开药。后来经过试验发现这条路走不通,根本上不行。

 

现在又有人陷在这类陷阱里面,按运气去开每一年的流感预防方,而且千人一方,“包治”各种流感,不分类型。不辨证论治,而是辨天气“乱治”,坚信所有人在同一“运气”下,是一个病。

 

看起来这个分类出了大问题。本来,这是对疾病类型的分类,结果被误认为是对天气的分类。所以有人就说:“开方就是开时间”,看上去好高深,好有智慧。而这里的时间,与前面的四时脉一样,实际是用疾病类型去比附四季的寒温和湿燥等的状态,这个状态是人体疾病失衡的状态,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证纠偏,结果就被这些人刻舟求剑般按时间和季节去乱来,真的要按时间乱搞,肯定效差。所以中医最根本的问题,在于概念的游弋和偷换,乃至把自己搞糊涂。

由此可见,中医的临床实用技术,其实也是从狭义的“生物医学”展开的,而不是“中医基于阴阳五行理论”。只不过这种“生物医学”不是分子生物学,本质上仍然需要依赖于古典解剖学,及其对生命机制的一般认知:津血输布循环与环境的寒温互动,是生命现象的根本。中医的根本仍然在于生理与病理,而不是阴阳五行,阴阳五行既不是生理也不是病理,而是借用来解释生理病理的一套方法,并且这种解释存在巨大缺陷,有缺陷的理论应该被淘汰。

 

与医学密切相关的一个大问题是关于东方思想的“道”,如果勉强说道是一种规律,则这个根本的规律指的是生命的本然(自然)与应然,而生命现象是放在整个背景中视为“整体”的一部分,这个整体的概念,存在一个忽大忽小的问题。如果讲“天人相应”,这种相应是在可见范围内,甚至仅仅是太阳系的近地生命环境去描述的,也就是可以存在现有能认知的生命环境。而超出这个环境之外的那个“整体”的作用和影响,诸如可见天球上的各种星宿,对于地球人类的影响,或有无影响都存在问题,这个背景的存在本身不属于医学范围。但是如果“生命”的概念泛化到把整个宇宙视为生命的话,这个本然也是难以追究的,医学也无法去干涉“神的本然”。正如生机还在,可以顺势帮助其疾病的恢复,生机丧失,神仙也无解。所以,本然和应然之间的差别,医学表达的是可知、可控的“应然”,而不是“神的本然”。因此,道,或者“神的本然”的存在,即便“应然”也属于生命、生机、“道”的一部分,但毕竟不是完全的“自然”。而这正是另一个问题,健康与寿命与医疗技术的关系,医疗占比并不大。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自我保健尤其重要,医疗所能起到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占比不高。古人可能有鉴于此,尤其重视养生,甚至神仙、修道。中医学中的养生预防修道神仙的理论,实际已经超出了医学技术的范围,而近乎“自我保健”的措施。所以,自我保健,仍然属于生机的本然及其应然的操作,被古人称为“养生”、“修道”。回头看起来,医疗不免还是安慰作用更大,人类的终极追求,还是修道成仙,甚至“创世”或者叫净土、成一方国土,这是宗教的说法,解释宇宙现象的来源。

 

那么,所谓的“道”,其实也就是生命不同层面的表现形式。这就是古人所谓“天地之大德曰生”,或者“德者道之舍”。虽然大德曰生,活得再久,不免一死。【易】又说“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金鸡夜半作雷鸣,好梦惊回暗犹明。

悟到死生如旦暮,信知万象一毛轻。

 

以道为最高概念的文化是对生命终极层面的追求,有人把它叫做生命科学。但这科学的实践,却是以身体和生命为实验道场。如果能呈现出客观的数据,诸如意识的机制的解释,生物频率的改变,则可能出现新的健康大数据方向,修仙就可能变得相对容易,可以借助机器的引导。比如说消解了意识,或者说“一念万年”的定境,或者“空境”,那是个什么状态,一定是有数据的。但是到目前,神仙们并没有拿出有意义的数据。

 

现代健康观念与古代的养生理论,却并不冲突,甚至已经有人开始科幻长生不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