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以「爱」的名义,去加害身体

 为什么73 2018-03-30

写在前面

「小儿吃鹿茸」、「惊蛰服安宫」、「一天八杯水」这种健康流言你听过多少?关注养生的你,你是否总有一种对健康的不安?

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养生?到底什么才是真正预防疾病发生的最好方法?到底什么才能让我们永葆健康?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吧!

壹 

前几日,我听到一位平时温文尔雅的老专家在诊室里怒不可遏地斥责患儿家长。

某小朋友,女,6岁,身高一直比同龄孩子矮,体弱多病,家长非常心焦。因为他们一家人笃信传统医学,便上网查阅了一些有关儿童助长和增强体质的食疗偏方。

鹿茸磨粉,加水冲服;三七炖童子鸡,隔几天就煲一次。另外,也少不了各种高蛋白、高营养的食物给孩子供着。

交谈时,家长挺诚实,低着头捏着衣角嗫嚅着跟大夫说,要是再不行的话,当时真想带着娃去儿研所打生长激素。

结果呢,孩子体重严重超标,鼻根发青,舌苔厚腻,口气特别大,睡时鼾声如雷,小肚子按上去跟石头一样硬鼓鼓,一派营养过剩又积食的症状。而更让人无奈的的是,孩子个头不仅没有噌噌噌地长,还早早来了初潮。

生米都做成了三鲜锅巴,老先生一连三句的「胡闹」,家长的唉声叹气,也无法弥补对孩子身体造成的伤害。

愚爱之心,何其残忍。

贰 

惊蛰那天,隔壁桌同事问我,「今儿是不是该吃颗安宫牛黄丸预防上火、保护心脑血管?」

讲真,我头一回知道,安宫牛黄丸居然还能这么使唤。细问一圈才知道,这个「养生」的习惯很多人早有耳闻。可能是因为这玩意的价格并不便宜,所以实施起来稍有困难。

打开网页随便搜搜,排在前几位的结果,更是让我皱了眉头:

原本用来治疗热陷心包所致危急重症、不到关键时候根本用不上的急救用药,性属大寒,怎么就被不负责任的媒体和商家描述成了像龟苓膏一样纯良无害、可以用于日常预防保健的家伙事儿了呢?

这只不过是万千有关健康的流言里面,并不起眼的一个罢了。

话又说回来,那些不必花费太多钱财和精力的「养生」之事,仅仅觉得对自己「好」,而不顾自己身体的实际情况就去实施的,又何其多。

叁 

身心健康,人人在意。从我开始工作到现在,接触了数以千计的患者和用户,虽不算多,却也给我颇多感触。

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我发现很多人的关注点大致就是如何增强自己的体质,如何防病于未然,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让大病化小、小病化无,等等等等,还有诸如下面这样的问题和说法:

「我好像气血虚弱,适合天天吃阿胶吗?」

「每天做艾灸是不是对自己特别好?」

「我家孩子好像有点气虚,我能不能给他吃点黄芪或者人参补补?」

「专家说,口渴了之后再喝水,身体就已经是极度缺水了,非常不好,所以一天要喝八杯水。」

这些观念的形成,往往是「专家说的」「养生书上写的」「微信上看的」「电视里播的」。

结果呢,觉得自己气血虚弱,但脾胃运化能力特别差,最后吃阿胶到拉肚子,起了满嘴的泡,气色反而越来越差;

觉得艾灸是个适合天天做的保健方法,却忘了自己是阴虚内热的体质,结果火气内攻,反而搞出一身病;

不知道从哪儿看来的说法,想当然觉得孩子气虚,黄芪人参一用,却搞得孩子鼻血长流上了火;

盲目听信「一天八杯水」的说法,却不知「水之消化,较难于谷」,也不顾身体的感受,最后喝到满脸发黑,精神萎靡,心下胀满,肚子发冷。

明明没病,却以「爱」的名义给自己搞出一堆问题。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肆 

高中的时候,曾读过英国作家J·K·杰罗姆的一篇小说,讲的是一个人在阅读药物广告和医学百科全书之后,总能对号入座地认为自己患上了某种疾病,因此惴惴不安,觉得自己是个百病缠身、衰朽不堪的病夫。

而最后求医时,医生给出的「处方」竟然只是合理饮食,适当运动,按时就寝,还有一条「不要把不理解的东西塞进自己脑子」的叮嘱。

当文中的「我」照着做了之后,「不仅活了下来,而且还活得非常轻松愉快」。

害怕得病,是爱自己的一种体现;希望自己体质坚实强壮,也是爱自己的一种体现。

但其实,很多人的「病」,很多人的「虚」,无非是自己脱离正常生活规律后身体给出的预警信号而已,只要再回归正轨,一切都恢复如初。

或者,萦绕在你脑子里的「病」和「虚」,仅仅起源于不了解之后的对号入座,慌不择路地往自己身上贴各种各样的标签,无非是心虚而已。

完全有把握的事,你可以自己放手去做。半懂不懂或者毫无了解的事,请你务必去问问靠谱的专业人士,然后再决定做不做。

如果真觉得自己存在身心方面的疾病,与其搜索各种诊断标准,惶惶不可终日,自己手足无措,倒不如去医院挂个号,让医生给你最稳妥的解决方案。临床情况错综复杂,唯有在医生的当面诊断之下,才能得出相对准确的结果。记住,没有哪一种疾病,是能够完全按照书上写的那样去得的。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来,当下越来越多的人说自己得了抑郁症、焦虑症,细细筛下来,其中的相当一部分无非是把诊断标准里的只言片语硬套在自己头上,给自己强行戴个病的帽子而已。搞不好的话,没病也真能把自己带进沟里。

伍 

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养生?到底什么才是真正预防疾病发生的最好方法?到底什么才能让我们永葆健康?

大道至简,正如上面这个小说里医生给出的「处方」那样,也正如《内经·上古天真论》所言:「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或者像路新宇老师所说,养生就是「不害生」。

是啊,养生就是「不害生」,简单到没人信。

正如我难以释怀的无奈一样,我被很多人咨询健康问题,其实有时候问题并不大,没严重到非得开方吃药,或者动用药食两用保健之物的地步,便劝告之,少熬夜,清淡饮食,节制烟酒,减少房事,别老窝着,没事多出去走走,晒晒太阳之类的。

这时,少数的几个人会瞪大眼睛,用一种怀疑的语气反问,「就这?」可能觉得这句话就像女孩子姨妈痛时收获的一句「多喝热水」一样敷衍吧。

或者,有人会说,这么做太费事,太啰嗦了,还是开点药吧。

再或者,有人会说,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做,让我像老头老太太那样生活作息,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啊。

明明是自己上点心就没事的小问题,明明依靠身体自我修复能力就能搞定的小问题,明明是真正爱自己的最好方式,却被很多人抛之脑后,本末倒置地索求所谓的「灵丹妙药」。

陆 

记得之前跟朋友聊天,对方告诉我说,学习中医让自己受益匪浅,也确实给自己和家人解决了一些病症。可是知道的越多,越发觉得生活的乐趣好像变少了。

吃了几口水果,便开始顾虑会不会寒凉伤胃,会不会生痰湿;馋的时候吃了根冰棍,过后又在纠结自己被伤了多少阳气;担心早晨洗头发影响气血生发,便不得不顶着前塌后立的发型出门……

学习中医,并不是给自己戴上一个又一个的枷锁,越走越窄,让自己一百个不开心。而这样的「爱」,更像是一种拘束的爱,压抑的爱,到最后,你在又黑又窄的死胡同里徘徊时,一定会怀疑当初学习这些、践行这些到底是为何。

其实,中医教会你的,是知晓气血阴阳、体质虚实、食物寒热等等,是如何「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是如何天人合一、跟着四季节气过日子,最终想着不偏不倚、不纵欲也不抑欲的「中」的状态无限靠近。这才是中医这两个字里,「中」的奥义。

与其滋腻大补或者嗑安宫牛黄丸,不如吃点自然恩赐的好物。灵芝禀木之精气而生,性味甘平,实乃春日清补的佳品,护肝补肾,和胃健脾。

柒 

路径不对,背道而行,爱越切,伤越深。

清晰、平和、包容的爱,方为至上之爱。爱人如此,爱己亦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