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爱出汗,你的脾肺太虚弱!看透此事的,只有中医

 阳光wyg 2018-03-30

本文理论依据:《内外伤辨惑沦》

列位看官,今天为你说上一个症状,这就是爱出汗。

出汗,本来是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是保持体温和排泄毒素的必要手段。尤其是日后,天气逐渐炎热,多出点汗肯定少不了。

但是,如果坐在原处一动不动就出汗,或者晚上睡着的时候出汗,同时排除了衣被厚重、气温较高等因素,那就要重视了。这即是中医语境下的一个病症——自汗(夜间入睡出汗者,谓之盗汗。因两者在此篇文说中有同一病机,故而同论)。

爱出汗怎么办?在这里,我们想告诉你祖国传统医学的做法——调理脾肺。这是华夏古医学独特思维的体现,与西方医学差别很大。

为什么要调理脾肺呢?咱们一样一样说。先说肺。

我们知道,在中医学的语境中,肺主皮毛,司腠理之开阖,主卫气。如果肺气虚弱,卫气不能顺利宣发行走于肌表,腠理舒张,形成卫外不固的局面,那么津液就会化作汗流出来。这个过程,清代医家陈士铎在《辩证录》里面有一段话,解释得很好:“大病之后,必先损其肺,肺先无自主之权,安能禁其气之不固哉。气不固,而汗乃气之所化,汗随气泄,遍体出汗淋漓”。

这种肺气虚弱所致的多汗,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平时对气温和气候的适应能力特别差,容易感冒,而且怕风畏寒。如果体力活动增加,则出汗量更大。出汗多为全身性。由于肺开窍于鼻,所以这种人可能表现出鼻头多汗。

接下来咱们再说脾。

脾气虚为什么会多汗呢?我们知道,脾主气血之生化,为气生成之源。气,有固摄的作用。这里的固摄,包括统摄津液。如果脾虚,则必然导致气虚,气虚,则气不摄津,那么人体就容易出汗。这个过程《诸病源候论》解释得好:“人以水谷之精,化为血气津液,津液行于腠理,若劳伤损动,阳气外虚,腠理开,血气衰弱,故津液泄越,令多汗也……”。

另外一方面,脾属土,肺属金。土能生金。如果脾虚不能生肺金,那么会诱发或者加重前文所述肺虚所致多汗的问题。

脾气虚导致的多汗,有一个特点,就是四肢出汗明显。这是脾主四肢所决定的。再有,如果脾气虚,则心中气血乏源。这时候,我们就容易心口窝出汗多,同时伴随心慌、心悸等心气阴不足的症状。

值得注意的是,脾与肺关系密切,因此脾气虚和肺气虚常常同时出现,相伴而行,形成脾肺气虚的局面。这个时候所致的多汗,可以是自汗,也可以是夜间盗汗。

看官,这就是祖国传统医学对汗症的解读。当然,这不是所有的解读,但有很强的代表性。在现实生活里,属于上述症候的人比比皆是。对于他们的问题,有用祖国传统医学的视角解读,更加合理、充分,令人信服。

那么,道理一说就透,关键是,我们该如何调治呢?

在这里,我们为您展示一张中医传统方剂。这就是闻名千古的补中益气汤加减。组方如下——

黄芪18克,甘草9克,人参6克,当归3克,橘皮6克,升麻6克,柴胡6克,白术9克。水煎服。酌情可加入浮小麦、牡蛎等收敛镇摄之品,或者酸枣仁、龙眼肉等滋补心血之品。但补中益气汤的主要构成,就是前面八味药。

此等用法用量,我们参考《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方剂学》一书,以及近贤马有度先生编著《方药妙用》一书中对补中益气汤的应用心得。

补中益气汤,为金元著名医学家李东垣所创制。李东垣创制此方,本来是治疗气虚发热的。简单理解,就是中气不足、清阳下陷,造成阴火上位,泛溢肌表,导致发热。但是后世医家在不断临床中发现,此方治疗脾肺气虚、中气不足的其他症候,同样效果明显。因此,到今天,此方就成了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代表方剂了。

简单说说其中的方义吧。

就脾肺气虚而言,这里面用黄芪、人参、甘草、白术来补益。血为气之母。补气,必须有所依附才可以。所以,这里用当归补血活血,令所补之气有所依载。接下来看橘皮。橘皮行气,主要目的在于补而不滞。最后用升麻和柴胡,升提下陷之气,令脾肺之气上升。全方补脾肺,升清阳,自成千古妙方。

可以说,此方对于脾肺气虚所致的多汗、盗汗,有很好的治疗作用。临床加以化裁,往往取得良效。当然,有效的前提,必须是辩证准确,如果其他因素导致的多汗,用此方则要慎重考虑了。所以,看官如果要借鉴应用,务必请中医师辩证指导,以求万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