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名家王长庆 静守初心 沉静耕耘 淡泊唯念 翰墨人生

 墨兰之天 2018-03-30

王长庆,字乙名,正德斋主人,1972年10月出生在沧州,现供职于北京市国家税务局。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协考级中心高级教师,中国书协会员,中央国家机关书协会员,中国收藏鉴定家协会会员,北京市书协会员,中国道教书画院委员,《中华英才》艺术顾问。

王长庆书法家

静守初心 沉静耕耘 淡泊唯念 翰墨人生

——国家一级美术师王长庆专访

文:杨雪 田耕

焚香一缕、清茶半杯,书画几幅、静气满庭,这就是王长庆先生工作室——正德斋的景致,也是他本人性格气质的写照。细观王长庆先生的诸多作品,篆隶楷草,诸体皆善,书体或雄健洒脱,或俊秀端方,在当今丑书大行其道之时,即便是外行观之也令人心情愉悦,不啻为一股清流。我们的专访就在这个颇具文化意味的氛围中慢慢展开。

探寻书法之美

作为一名书法家,首先要明了书法的价值和意义。对此,王长庆有自己深厚的理解。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国学息息相关。国学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和途径,而书法则是传承了国学中美的艺术。书法的终极旨归是研究美、探讨美,是将国学中美的艺术以一种直面的形式得以展现。”王长庆先生认为。

他对今天的某些现象表示担忧:一面是书法视觉化倾向,其实质是去文化的;另一面是国学在整个教育体制中的弱化、碎片化地位,使得今天的书法除了技术性的展示和造型上的追求外,明显缺乏文化上的依傍。

针对现实问题,王长庆先生对国学修养之于书法的意义提出了独到见解:汉字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精、气、神,催生了独特、灵动的气韵、风骨、写实、写意、言志、抒怀等艺术审美观念。而这些,不仅仅是一个画出的符号所能够传达的,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中国特色的独有艺术。因此,中国书法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负有特殊的历史使命。按照国学大师梁启超的划分,国学研究总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智识的学问,一类是关于人生的学问。前者侧重于认识,后者侧重于实践体悟,书学也是如此。这两种学问并不是互相割裂的,而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学书法不但需要对古代书论进行研究,更需要亲自实践。

【草书:论书】

【常建《宿王昌齡隱居》】

  书法美的积淀,是在长期的笔法实践中培养出来的。而笔法的获得又在于对人生、生命与自然的体悟,即唐人张璪所说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王长庆先生将其总结为向外和向内的追求。向外追求最后都归于向内追求。向外追求自然,于自然万物中获得关于笔法的学问,譬如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黄庭坚观担夫争道而悟笔法等,都是这方面的典范。向内追求内心的自证圆融,这方面,古代书论多有描绘,但有些过于玄虚。当然,笔法也可通过读书尤其是阅读古代书论获得,但读书也需进行人生体悟,读书而不体悟,等于吃饭而不细嚼,必定是“囫囵吞枣”。关于人生体悟的学问,实际与儒家和儒学息息相关。为何国学中儒学占了相当比例,就在于儒学不但是要研究古代典籍,更在于要进行人生体悟。这方面,朱熹、陆九渊、王阳明、曾国藩等人都是榜样。学习和研究书法,更离不开人生体悟,没有这种精神,是万万写不好书法的。

  从王长庆先生的言论和实践中可以悟出,书学虽与国学息息相关,但国学只是方法和途径,研究美、探讨美,是书学研究的终极目的。但这美,是基于中国本土的美学,而不是西学体系中的美学,故美学又必须建基于国学之上。国学也不是贴标签,而是实实在在地坐冷板凳,需要一种几十年如一日的“工匠精神”。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临 王羲之快雪时晴贴】

执守艺术挚爱

王长庆先生的书法造诣与其对书法发自心底的、始终如一的热爱是分不开的。这种热爱,犹如土著对于图腾的崇敬,又如少年对于美女的迷恋,更如离离原上草生生不息。王长庆先生认为,热爱是学习书法的动力源泉。书法不应当做职业、工作来完成,只有心中存在这份热爱,才会有心思有兴趣去研究,才愿意花费时间去阅读名书名帖,才能感受到水墨线条、笔法的变化和字型结构的魅力。

王长庆先生小时候家里穷,可他就是喜欢写字,没有钱买毛笔,就拿着树枝在地面画、在麦场里画。他7岁从师,既学书法,又学画画。十一二岁通过老师不断指引,就对书法与中国画有了新的认识。他认为从伏羲一画开天就有了书法和绘画,两者都是线条的艺术,两者同根。但是书法对于线条美的要求更高更严谨,这一特点从他临习褚遂良《大唐三藏圣教序》就能看出来,笔法上用心之细堪称较真。他18岁参军入伍,对书法的热爱愈加强烈。除了部队生活,他把大量时间用在临帖和学习传统的国学经典上,几年的部队生活,让他的书法有了迅猛的进步,既提高了文学修养积累,又对书法理论和书法线条的掌握有了进一步的升华。

对古帖名帖的临摹是学习书法的必经之路。王长庆先生认为,学习书法必须要从临摹开始。中国书法经历了上千年的传承,已经把笔法、字型以及通过笔法和字型传递感情研究得极尽完美,也总结整理出大量的书法理论论著。临习碑帖之根本就是学习先者的笔法和结字规律,改正不良的书写习惯。在学习书法基础时,论笔法和结字严谨经典之作当数楷书,经千百年来人们对书法的理解、学习、研究,当数欧、柳、颜、赵这四家的字帖最为全面,临习他们的碑帖应该是学习书法最佳途径,待有一定基础后再习其他书作更容易入手。

【六盘山】

【秦觀《行香子·樹繞村莊》】

在研究书法和其他国学经典过程中,王长庆先生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利用上了,工作室、工作单位、家三点一线。他工作繁重但仍不放松对书法的练习,没有时间就压缩睡眠时间,经常练习至凌晨一点才休息。这些年读书笔记达50万字,书法用纸上万张,工作室小阳台上的废纸有两米多厚。王长庆先生这种拼命学习的精神令人钦佩,这也成就了他的书法和学问。王长庆先生的作品近百次参加全国、军队、省、市书法大赛或展览并获奖,50余幅作品刊登于中央级报纸刊物或被多家收藏馆收藏,他自身也荣膺国家一级美术师称号。

王长庆先生生活简单,很少参加应酬,对生活要求也不高,但对于时间的安排却一丝不苟,可以说是相当刻薄,他的业余时间安排得满满的,学习计划也极尽详细,并根据实际情况,平心静气研究书法,对于书法的不懈追求是他唯一的目标。

在长期的研习中,王长庆先生对于书法有深刻的感悟,讲的最多的就是书法中的“形、势、意、气”。说它们各有特点,又密切联系、融为一体。“形”比较好理解,就是笔法、字型和章法的形象,易于人们感知;“势”从最为单纯的一点一划,到每个字的字形结构以及相生相发的势脉关联,或某种书体的风神意象,都可以用“势”这一概念来描述。相对而言,“形”偏于静态、表象、结果,而“势”偏于动态、内在、因缘。书迹形态、笔姿笔势、手的运动三者因果相生,互为表里,和谐一体,而贯彻三端者,为“势”。“势”是打通书法自身狭小的畛域而同于自然妙有的契机;“意”是势的衍生,不同的势产生不同的意态风神;“气”最为抽象,历代书家都以气为书法之至要关键。如蔡邕说: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刘熙载说:学书通于学仙,炼神为上,炼气次之,炼形义次之等。“气”一是从法度中来,从功力中来,从气质中来,从学问中来,从情理中来。二是要养心、养身。心、身俱到,可逐渐达到形神兼备,气足神完的美学境界。

【王安石 元日】

投身文化教育

虽有公务缠身,但王长庆先生自2013年开始,一直投身书法教育工作。旁人不禁会问:此举的源由和目的何在呢?

王长庆先生说,就是从送孩子去民办机构学习书法开始萌发了这个想法。带孩子去试听了几个机构的书法课程,最大的感受就是培训机构的老师教学观点及方法过于商业化,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没有触及国学的精粹与实质,没有讲明书法到底是什么,这对孩子学习书法没有任何帮助,有些还误导学生。

王长庆先生认为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书法教育观念。书法教育,于中国人而言,不仅仅是一种技能的教习,也是一种文化修炼和精神的陶冶。书法教育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爱国情怀的重要途径。书法教育之目的在于以写促智,以写育人。学习书法一定要学根本,讲源头,追寻“道法自然”的方法,要把中国的汉字讲透,要把书写汉字的规律讲清,让学生们自己去领悟书法的魅力,让学生们了解书法是国学中最为综合的一门艺术,包含着如何做人做事。

自此,王长庆先生开始认认真真研究如何做书法教育。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浓缩,那我们就要从中国的造字理念以及对文字从繁到简演变的整个规律开始入手讲解。书法教育,除了教育学生把字写好之外,中国的书法还有更多的内涵。如何做一个传承弘扬中国文化的老师,更值得思考。

【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

我们树立什么样的形象,孩子们就会学什么形象。做书法教育,必须要做到德艺双馨。王长庆先生认为如果教出的学生只会书法而不懂其他国学的知识,如六艺、诸子百家、诗赋、兵书等。学不会做人,那将是莫大的耻辱。教育孩子品行端正这是基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弘扬的基本思想。当下书法环境不好,金钱至上,浮躁之风盛行。教育学生要经得起金钱名利的考验,保持良好的心态,要把人品人格放在第一位,这也是作为书法教育的很重要内容之一。

经过充分思考,建立了这些教育理念之后,王长庆先生花费了三年时间,起草了8个课题、140多章节、10多万字的书法基础教案。他说,汉字的方正,暗喻处事公正、为人正直、品德端庄。从古到今,它是华人精神上的模范,是修炼品行的标榜。如:“字如其人,品德兼备”,书法不仅表达的是一个人的思想,它还体现出一个人的‘品行’与‘道德’。所以一定要让学习书法的人先了解汉字由来的历史过程,古人造字理念及汉字内涵,这样学习书法的目的就不同了,减少了功利色彩,从而培养学生对书法的真正热爱。同时,在教授书法过程中,加入了大量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包括中国古诗词讲解、文字演变、文化道德等等,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良好的人生格调。

【王长庆书法 青玉案】

爱心回馈社会

王长庆先生的世界是多维度的,很多人想不到,他全心投入的书法教育是全免费、公益性质的。近几年,他主动挤出时间参加公益事业。他认为,做公益事业不是用来打发时间,也不是来作秀的,更不是一项娱乐活动,是要用一颗真诚的心来对待社会,对待他人,是一种修养和智慧。公益活动最重要的是传播爱、传播正能量,让人们获得帮助和收获,使世界越来越美好。  

随着科技发展与文化交融,人的生活变得日益丰富,然而国学对人们的影响力越来越小,国学离人们也越来越远。因此,宣扬国学之美,唤醒国人对国学文化的热情,将国学重新拉回到人们的视野当中,传承中华之魂,成了王长庆先生义不容辞的责任。

王长庆先生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立足根本,以书法教育和弘扬国学文化为切入点做好公益事业。他积极参加书法公益教育,开办了4年的书法公益班,授课6期,教授学生200多名。并为学生免费提供笔墨纸砚和教学场地。还到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送春联,为老红军老干部送福字,到老年大学、社会艺术班进行义讲。

书法不仅是修身养性的首选,笔墨之间更透出了一种人生情怀。人一落笔,其字就决定了他的性格,甚至是一生。王长庆先生的书法作品“大象无形”,字里行间透着大气,透着一种胸怀。正是因为王长庆先生有这样的胸怀,他才会义无反顾地投身公益事业。他表示,退休之后将潜心从事公益书法教育,将生命再创力贯注于蒙童的每一个细胞中,涵养孩子们的修养,让孩子们在觉醒、感恩、友爱、和谐的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将爱传递下去,让更多人享受幸福人生。

王长庆先生深知,通过一己之力将国学教育导引入健康发展的轨道实属不易,但是只要有越来越多像他这样身体力行、乐于奉献的担当者加入公益队伍,做国学的传播者,做书法的实践者,就一定能够影响社会风尚,让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国人心田。

王长庆先生也相信,这一天一定不会太远,因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永不停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