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城市交通大脑”如何上演弯道超车

 梅花_三弄 2018-03-30
如果智慧交通中的大数据可以突破各行政区域间的限制,进而共享数据信息,那么,大数据的组合效率和信息集成优势必将有利于综合性立体的交通信息体系的构建。 CNSPHOTO提供
本报记者 王 紫

  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智慧交通已成为现实,并正在形成大数据生态下的城市交通大脑。那么,如何有效地采集和利用交通大数据,是智慧交通和智慧城市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当前,各地通过对地理信息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加上可视化的呈现方式,汇集了大量的交通大数据。相关机构通过对这些大数据的分析与应用不仅有助于百姓出行的高效便捷,同时也有利于管理部门为社会提供更好的公共交通服务。

  前不久在杭州·云栖大会上,杭州市政府正式对外公布了一项听起来有些“疯狂”的计划:他们要为城市交通安装一个人工智能中枢——杭州城市数据大脑,通过大数据采集和分析,来处理和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用大数据治堵

  据中国商报记者了解,杭州市政府这项计划其实可以说是被“逼”出来的。据荷兰交通导航服务商TOMTOM在2015年发布的全球拥堵城市排名中,杭州拥堵程度全球排名第30位,国内排名第5位。杭州这座美丽的江南城市,也不可避免地犯上了交通拥堵的城市通病。

  随着城市规模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各大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市民上下班路上时间越来越长,早在2014年北京市民以97分钟的平均通勤时间位列全国之首,广州、上海、深圳等其他城市也超过了1.5小时。据一项调研显示,仅北京一地因交通拥堵每年带来的包括时间损失、燃料损失和环境成本在内的综合损失高达700亿元,相当于当年北京市地方财政收入的17.4%,非常惊人。目前杭州市区人口和规模约为北京的三分之一,以此粗略推算,杭州市每年因为交通拥堵造成的各种损失也当在200亿元以上,同样是一笔大损失。

  以往针对城市交通拥堵的处理方式,各个城市通常是采用优化市内交通体系、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等传统的硬件解决方案,最明显的例子是各地纷纷开展地铁和高架路桥的大规模建设。北京和上海都在近来短短十年间建成了数百公里长的地铁网络,为缓解目前市民出行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而目前地铁热有向三线城市发展的趋势,这些都是传统解决方案的集中反映。

  当然,国内一些城市的规划落后、交通体系老旧,这些都是历史遗留问题,的确需要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不断优化和完善。但由于改造工程需要较长的时间,同时城市发展速度非常快,以致于交通规划建设一直落后于现实需求,有时甚至是刚刚建成便落伍了。指望硬件环境一步到位得到彻底改善,并不现实。因此,在既有的交通环境现状下,怎样实现提高通行速度成为城市管理者的新课题。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中国商报记者从北京市交管局了解到,2016年北京市的中考于6月24日至26日举行,北京市交管局联合高德地图发布中考出行提示,高德地图实时路况将提示接送考生的车辆避开拥堵,选择最优路线出行。每年香山周边都是最扎推儿的赏红叶之地,也是交通拥堵之处,今年北京市交管部门再次与高德地图合作,发布了2016年赏红叶攻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拥堵现象。

  而城市数据大脑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解决方案。以城市交通为例,通过全面监控和采集城市交通大数据,并通过先进的算法自动优化、调整交通资源,从而达到提高城市交通通行速度和效率的可能。

  内部隔绝现象明显

  当下,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在交通领域的不断渗透,已形成海量的交通数据。

  目前,北京地区的人们在出行领域的智能程度遥遥领先于其他城市。其特征是市民在出行时最爱使用实时路况功能,人均日启用6次,使用频度和用户数均高于全国均值的7倍之多,依赖程度全国最高。究其原因,其高依赖与城市道路拥堵密不可分。

  据记者了解,目前交通上的大数据主要来源于几个途径:其一是用户出行的公交一卡通。以北京为例,从交通局的终端系统可以详细统计出每天搭乘公共交通工具的人数;运输车辆的全面监控数据;车联网系统掌握的车辆出行的数据;路网监控数据的获取;此外还有通过与地图导航机构等展开的战略合作,用以增加的数据渠道来源等。

  然而在中关村(000931,股吧)大数据产业联盟秘书长赵国栋看来,目前虽然产生了大量的交通大数据,但数据信息的来源还不够丰富和完善,协同性还不够。他认为,如公交、地铁、出租、私家车等领域的信息交叉衔接还不够充分,实时动态的数据还没有完全打通,交通系统内部各部门间数据隔绝现象还是很明显的,需要进一步的融合。这会影响对数据的分析和交通情况的决策。

  “从数据源来说,交通系统内部各部门间数据隔绝现象还是很明显的,需要进一步融合;此外也要更多关注和交通领域相关的各要素,如停车场等的动态数据,我们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来解决停车位供给的问题。我们到城市里面,哪个位置能停多少车;上班时间,办公区和住宅区之间车位的调节与共享,这些都可以通过大数据来统筹协调。”赵国栋表示。

  另外,交通管理部门的数据与市场上民营企业的数据也存在隔绝现象。据了解,目前高德地图已提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大数据生态,并已经应用于高德地图产品的实际使用当中。若高德地图通过用户出行大数据与交通管理部门大数据融合的实时交通大数据结果,则可以实现躲避拥堵功能以及用户实时上报路况信息功能等。

  信息安全是前提

  近年来,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可以将早年前人们虚构出来的“先知能力”逐渐变成现实,更建立起车、路、人之间的网络,通过整合信息,最终为市民提供服务,使得交通更加智能、精细和人性。同时对管理者而言,将大大提高管理者获取数据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决策能力和管理交通的能力。

  未来,如果智慧交通中的大数据可以突破各行政区域间的限制,进而共享数据信息。那么,大数据的组合效率和信息集成优势必将有利于综合性立体的交通信息体系的构建。不仅如此,在交通资源配置、车辆安全方面,利用大数据的快速性和可预测性对提升交通预测水平都将有极大帮助。

  但是,大数据也是一柄双刃剑,在给市民和管理部门带来便利的同时,如何保证数据信息安全,也是横亘在所有人面前的必须攻克的难关。

  对此,有网络安全专家向记者表示,交通拥堵只是城市大脑迎战的第一个难题。要保障智慧交通安全,就必须从访问权限、数据存储、网络传输、物理集成等多方面全方位建立起一套安全保障体系,做到“事前可管、事中可控、事后可查”。城市数据大脑的目标,是让大数据帮助城市来做思考和决策,这是一次使用人工智能进行社会管理的前瞻性实践。没有人知道人工智能最终会进化到什么程度,但至少以目前的技术应用能力,我们能够通过建设完备的安全保障体系来确保智慧交通在实际应用中的安全。

(责任编辑: 和讯网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