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5年国内艺术品消费群体及特征分析

 学不知馆 2018-03-30

    一、国内艺术品消费群体分析

    首先,艺术品收藏行业中收藏群体在变化,以前我国收藏行业收藏群体大部分是收藏家,他们是中国收藏群体的主流。但随着近几年收藏事业的发展,许多行外的资本也投入到了收藏行业,他们将资金投到收藏行业,想获得进一步的回报。同时,许多企业家也在慢慢由普通收藏爱好者向资深藏家进化,甚至有很多企业家成为收藏行业引导者。于是就催生了艺术品价值的迅猛攀升。此时,社会资本成为收藏品买卖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这就是收藏群体的变化。此外,变化较大的就是交易方式的升级,以前收藏品、艺术品交易,大多是面对面交易;之后延伸到店铺销售;此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家开始在互联网上跑马圈地,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微消费时代的到来,一方面对实体店铺的交易产生冲击,另一方面又为艺术品交易提供了新的交易方式和宣传模式。所以说互联网技术或者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交易方式的升级,相信后续还会有新的方式冲击市场。

    二、艺术品市场发展基本特征

    目前,随着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快速发展,在规模与结构的双重推动下,市场转型的进程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收藏投资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市场行为;与此同时,收藏投资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成为新时期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的课题。

    可以说,收藏投资文化是中国艺术品市场制度的一种重要补充形式,它在市场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形成共同信念及行为规范等方面的作用和功能不容忽视。在中国艺术品市场处于快速发展与转型的时期,其作用表现得尤为重要。概括地讲,优秀的收藏投资文化能够为艺术品市场的制度建立与完善提供思想、信念、规范等的支持,能够节约正式市场制度的运营成本,弥补正式制度的缺失与不足。同时,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体系,收藏投资文化的价值判断,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政府管理部门对收藏文化创新所采取的激励措施与态度。也就是说,政府艺术品市场管理部门一旦出现“缺位” ,那么,其他非制度性收藏投资文化就会前来补位。特别是法律法规条文和制度,规定的仅仅是有限领域的交易关系的规范,而在法律、制度规范界定之外,收藏投资文化就会“当仁不让”“见缝插针” ,在艺术品市场制度的盲区地带发挥积极作用。而当前中国艺术品市场收藏投资文化的缺失,最集中的就是体现为信用机制与环境的缺失,这正是收藏投资文化价值体系能够发挥作用的地方,这也是当下我们研究与探讨新形势下中国艺术品收藏投资文化发展的重要现实意义。

    艺术品市场进入稳定发展的常态

    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历史可谓是源流久远,在长期的收藏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相对体系化、稳定的传统,这些传统直到今天仍然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但我们又不能不深刻地认识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特别是进入新的世纪以来,随着国力的增强,市场规模的拓展,以及中国概念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认知与接纳,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地位在国际艺术品市场发展过程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国际化与互联网科技的推动下,国际艺术品市场的综合治理也越来越需要中国艺术品市场发挥更多、更大、更全面的作用。在这种大格局中,中国艺术品市场无论从市场体系、市场结构、定价机制与动力体系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可以说,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逐渐地进入了一个新的常态,而这一常态下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 .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过程中“商品化——资产化——金融化——证券化(大众化) ”的趋势已经展现出来。在这一趋势中,艺术品及其资源资产化是核心,资产的金融化是重点。

    2 .中国艺术品市场作为一种新的市场形态,其发展的战略地位越来越突出。

    3 .随着中国艺术品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与创新业态的不断发展,中国艺术品市场对世界艺术品市场的引领作用在加强,中国艺术品市场参与世界艺术品市场治理过程的作用在增强。

    4 .中国艺术品市场参与人群众多,社会关注度高,大众化趋势明显。

    5 .中国艺术品市场国际化进程越来越明显。首先是国际艺术品市场的介入:先画廊,后拍卖,再到国际大的艺术品市场资讯服务巨头纷纷来到中国,参与市场竞争,最抢眼的就是国际两大拍卖公司苏富比、佳士得进入中国落地生根,国际大资讯机构纷纷发布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研究报告与提供相应的研究服务。其次是中国艺术品市场走出去,不仅仅是拍卖公司在境外设立机构开展业务,国际交流与合作频繁,更重要的是国内市场开始消费国外的艺术品,从古董家具到艺术名家作品。第三,艺术品保税业务的迅速兴起,带动物流、保险等业态的国际化发展进程,也是一个非常生动的写照。

    6 .中国艺术品市场资产化进程加快。资产化动力的形成总体上源自两个大方面的推动:一是国际市场层面,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之后,艺术品特别是经典艺术家的典范之作作为优质资产,被广泛验证与推崇,艺术品资产化成为世界话题;另一个特点呈现在国内市场层面:面对巨大的需求与消费结构快速转型的大背景,不动产登记条例的公布,财产保有税、遗产税等政策预期的不断强化,艺术品资产正在进入人们财富管理的视野,成为一种新的财富管理工具。

    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这一新的常态,与传统的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形态相比,已经有了重大转变,尤其是市场的系统性、结构性层面发生了一些重大变化。事实上,最为主要的变化还是表现在市场形态的转变与进化方面。具体就是:

    1 .鉴赏收藏的市场形态,其基本的理念是眼力与专业知识是最重要的资本,这时,艺术品的功用就是个人鉴赏、投资喜好、增值保值与礼品等。

    2 .专家+投资(或顾问+投资)收藏投资市场形态,其基本的理念是艺术品也是一种投资品,这时,艺术品的功用就是鉴赏、礼品与投资。但由于中国艺术品市场环境及专业基础知识的门槛较高,体制性的保障又很难到位,专家的介入在这个阶段就成为必然。这时转借介入的形式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专家投资;二是专家顾问+投资。

    3 .资产化、金融化的市场新形态,其基本的理念是中国艺术品及其资源的资产化、金融化是推动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重要动力,金融资本对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杠杆作用不断得到发挥。在这个阶段,由于市场环境不断向好,体制性支持不断到位,艺术品市场正在成为一种有效的投资管理平台。当然,要做到这一点还要取决于:艺术品均质性标准的建立与真假问题的解决;资产金融化的实现与服务支撑体系的建立;资本杠杆作用的产生;市场进入与退出机制的建立。

    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这种形态变化与新的基本特征的确立,用市场发展的基本现实,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基本的发展态势:中国艺术品市场已经进入一个新的、稳定发展的常态。

    艺术品市场收藏投资文化建设的转型与重构

    与中国艺术品市场新常态相对应,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收藏投资文化也正处在重要的转型与重构的过程中。具体来讲,这种转型与重构的基本架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收藏投资的市场生态在变化。即从个人的、圈子的市场,进一步发展到公开的商品生产、资产市场,再到今天逐步向市场生态化的方向发展,收藏投资市场的功能与体系进一步健全。

    2 .收藏投资的价值发现平台在转变。事实上,在不同的市场形态下,收藏投资的价值发现平台是不同的,经历了从个人、圈子、市场交易体系到金融体系参与的平台化等几个阶段,收藏投资的价值发现平台在多元化发展中不断丰富与完善。

    3 .市场动力结构推动下的收藏投资价值评判标准的变化。近几年,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动力结构的变化,最突出地体现在由礼品市场向投资市场的推动与转化,收藏投资价值评判标准也不断从重名头、重码头、重地位向重以艺价比为核心的价值投资取向变化。

    4 .市场的多元化与全球化条件下的收藏投资价值取向与价值挖掘方式的变化。中国艺术品收藏投资市场的价值取向与价值挖掘方式,正在走向以价值为核心的收藏投资文化观,以及以“真”“精”“新”为核心的传统收藏投资文化观的对接融合。

    5 .文化传播及文化基础的转化,使收藏投资文化的形态进一步现代化。通信、互联网及信息处理与管理技术的融合发展,以及媒介融合的趋势,都使收藏投资文化的发展面临新的格局与环境,这必然会推动其发展形态的进一步提升。

    6 .市场基础与体系的不断完善发展,使收藏投资文化的发展更加体系化、专业化、科学化、规范化。一级市场体系、二级市场体系及博物馆美术馆体系的建立,使收藏投资文化的市场基础与体系不断完善,可以说,收藏投资文化的发展正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艺术品市场收藏投资文化建设的基本趋势

    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转型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新常态下,中国艺术品市场收藏投资文化建设中的基本趋势,总体上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重视全球化的价值观与规范的强力推动,正在使中国艺术品传统收藏投资文化在传承中出新、在传承中变革成为可能;基于新常态的收藏投资文化理念与规范正在形成,理性平衡正式与非正式制度在收藏文化发展中的作用。中国艺术品市场中的非正式制度变迁处于严重滞后的状况,导致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严重不协调。尽管中国艺术品市场转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由于我国艺术品市场的正式制度主要是在求强求富的目标指引下,通过自上而下的人为选择过程而导入的,而非正式制度却仍然更多地表现为以适应传统的艺术品市场特征的理念形态和习惯、习俗体系,因此,在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之间就必然会产生剧烈的冲突与震荡。只有通过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变迁协同,才能够充分实现艺术品收藏投资文化的功能延伸和结构扩容。

    2 .法制与市场机制因素已成为对中国艺术品市场收藏投资文化建设的主导性影响。除了“收藏投资文化”与“信用危机”以及传统文化中的非正式制度因素之外,中国文化传统中“情法兼顾”的模糊性也给现代“市场规则”的确立带来了很大的问题。在艺术品市场的运作中,遵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以市场机制与规则来对参与市场竞争的各个主体进行约束是市场发展的基础,也是收藏投资文化建设的基础。树立公平竞争的市场规则与公正的法律规则,艺术品收藏投资文化才能有效建立并发挥出相应的功能。

    3 .发挥收藏投资文化对艺术品市场体系运作规范建立与参与主体能力的建设的作用,是一个市场治理的方向。中国艺术品市场由于缺乏系统理论的支撑及相应的运作规范,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层次不高,资本进入缓慢,且进入市场运作的资本过度分散,投机意识浓重。其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收藏投资文化尚未完全建立起来,文化对收藏投资市场的软制约作用发挥不出来。而正是这种过度的投机与急功近利,致使中国艺术品市场缺乏法制与文化的制约,乱象丛生。由于中国艺术品市场化的发展更多地依赖于民间能力及力量的自我推动,进一步发挥收藏投资文化对艺术品市场体系运作规范的作用,以及进一步推进其参与市场体系主体的能力建设,意义更为重大与直接。

    4 .收藏投资文化建设已成为中国艺术品市场管理体制与制度建设的一部分。在新世纪里,随着中国艺术品市场规模的不断成长与转型,收藏投资文化体系的不断建立,针对困惑我们的一些问题,我们会不断发现与寻找答案及解决途径;同时,这也会给我们以更多信心与解决问题的智慧、办法,其中,以收藏投资文化来推进艺术品市场的体制及制度建设,就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5 .诚信机制建设已成为中国艺术品市场收藏投资文化建设的核心与基础。其中,建立艺术品市场征信体系是突破艺术品市场诚信机制建设发展瓶颈的重要举措,是进一步建设与发展艺术品收藏投资文化的急迫需要。

    6 .重视“市场+互联网”融合机制在收藏投资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基础性的引导地位,充分发挥“市场+互联网”融合机制的引领作用,实现与寻找市场机制、政府意志与收藏投资文化建设相融合的接口与路径。

    7 .总结、普及与推广中国艺术品市场收藏投资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理念、规范等,是新常态下中国艺术品市场转型发展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三、艺术品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艺术金融化已成发展趋势 艺术品市场需求高达6万亿

    产业信息网发布的《2015-2020年中国艺术品市场需求预测及战略咨询报告》显示,近几年,随着中国艺术市场的迅勐发展,许多金融机构如银行、信託、基金等,纷纷介入艺术品领域,金融资本的介入,使艺术品成为一种投资产品,实现金融资本与艺术品对接、艺术品投资的融合,艺术资源变为金融资产。随着大量资本的介入及相关体系的逐步完善,中国艺术金融化的时代已经到来。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中国文交所董事局主席丁晓飞觉得从三个方面可以说明这一点:一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取得长足发展,人均GDP不断攀升,家庭资产勐增,诞生了许多新高净值人群,他们大多文化水准较高,品位较高,参与艺术品投资的愿望更加强烈;二是,中国艺术品市场经过20年的发展,已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从不成熟到形成体系,艺术品资源的价值被认知、开发、发掘,艺术品投资的回报率较之房地产、股票高很多,吸引了众多投资者争相加入;三是,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许多艺术品机构和金融机构都推出了新的金融产品,主要推出的有艺术品融资、艺术品信託、艺术基金、艺术品份额化等。艺术品投资已成全球公认的第三大投资形式,风靡全球。

    艺术金融化是未来发展趋势

    艺术金融化不但为金融产业的发展寻找到一条新的途径,是金融业发展的一个新方向,也为艺术市场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艺术品金融化在西方金融界有悠久的歷史,世界上歷史最悠久和投资业务最大的几家银行,包括瑞士联合银行,瑞士信贷,荷兰银行等金融机构,都涉猎并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艺术银行服务系统,下设有专门的艺术银行部。

    中国艺术金融化起步较晚,与西方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中国艺术品机构和金融机构都在积极探索新的途径,不断推出新的产品,目前,主要推出的有艺术品融资、艺术品信託、艺术基金、艺术品份额化等,其中艺术品份额化做得尤其出色,而艺术品份额化方面,中国文交所做得最为出色。中国文交所在短短三年的实际运营的时间里,已陆续推出了四十多个文化艺术品权益份额资产包,投资人会员高达五万余人,交易商会员近四十家,推介代理商多达600余家,遍佈全球,并以其为文化界和金融界做出的突出贡献,受到全球投资者的广泛认可和青睐。中国文交所秉承“根植中华、和合共赢”的经营理念,坚持走高端路线,所推出的文化艺术品权益份额资产包都是国际国内公认的顶级艺术大师的艺术精品,例如齐白石、张大千、陈逸飞的绘画,朱炳仁的铜雕,王怀民的瓷画等等。

    这些金融产品的推出加快了艺术与金融结合的进程和步伐。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意识到艺术品值得投资,艺术市场只有在资本助力下,才能进一步发展壮大。在艺术品市场异常繁荣的今天,艺术金融已经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产业链条,不仅有自己的产品体系,还有独立的交易平臺以及相应的支撑和服务系统,艺术金融已经完全按照产业化的理念发展。“发展到今天,艺术金融取得重大突破,艺术与金融的对接不再是零散的、点对点的,或者仅仅是产品级的,而是体系性、产业化的形成,这标志着艺术金融已经真正进入体系化、产业化的发展阶段。”这是丁晓飞比较认同的一个观点。

    艺术品市场需求高达6万亿

    近年来,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迅勐,交易额勐增,2011年中国艺术品市场交易总额达到2108亿元,其中艺术品拍卖市场的交易额为975亿元。2013年中国艺术品的交易额稳居全球第二位,占全球艺术品市场份额的24%(2013年全球艺术品成交总额为474亿欧元)。在此形势下,艺术金融也以强劲之势迅勐发展,2011年,不包括艺术品信託、艺术品融资、艺术品证券化,仅艺术基金一项就达到了50多亿元的发行规模。由此可见,艺术金融发展前景非常广阔,蕴含很大的市场空间和市场价值。

    中国艺术品市场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西沐在中国经济和艺术品市场规模的基础上,计算出艺术品金融发展的潜力。根据巴克利银行的推荐数据:机构投资者与高端人士会配置5%的资产进行艺术品投资。如果以保守的5%作为对艺术品的潜在的需求进行估计,按中国130万亿元的财富这样一个保守的数字计算,中国艺术品市场潜在的需求就是6万多亿元。

    6万多亿元的市场需求,带来了巨大的艺术产业发展空间,丁晓飞也认为,“艺术金融化会引发相关产业的发展,最直接的就是文创产业,这个产业链太大了。”比如艺术授权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将艺术资源转化为日常用品,市场的发展潜力非常大,也有机构试水。艺术金融化会衍生出很多类似艺术文创、版权买卖交易这样的产业,还有很多无形的艺术文物,它们的价值可以通过文创产业实现。

    目前,文化产业已上升到国家政策,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艺术金融化无疑会成为推动文化艺术产业发展,推进艺术市场壮大,促进中国文化艺术传播的重要途径。借助金融化的手段,促进艺术的影响,只有以强有力的推广方式,中国文化艺术在世界竞争中才能站得住脚。


中国产业信息行业频道本文采编:CY205



中国产业信息网微信公众号
中国产业信息网微信服务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