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钙化性胃癌1例

 阿尔梅 2018-03-30

文章来源: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8293):228

作者:李晓光,全松石


        病例  男,77岁。进食后嗳气,腹痛伴乏力纳差3月余,病程中体质量下降10 kg。查体:左上腹部轻压痛。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CT平扫:胃窦及部分胃体部壁弥漫性增厚形成肿块,大小约12.0 cm×6.6 cm,致胃腔不均匀狭窄,肿瘤实质部分CT值约20~30 HU,其内见弥漫分布的细小钙化结节,最大直径约0.6 cm(图1,2)。CT增强:病变轻度强化,强化净值约10~20 HU(图3),伴局部胃黏膜破坏,胃周可见多个肿大的淋巴结(图4)。

        患者入院第2 d于我院行胃癌根治术,术中所见:胃窦壁明显增厚并形成巨大肿块,大小约10.0 cm,浸润性生长,穿透浆膜层,周围可见肿大淋巴结。病理:(胃窦、胃体)弥漫型黏液腺癌,肿瘤细胞分化程度较低,浸润生长至浆膜外,伴黏液湖及多发钙化形成,大网膜见肿瘤细胞(图5),送检胃周共24枚淋巴结中5枚见癌转移。依据新版WHO胃肿瘤TNM分期,确诊该患为T4bN2Am0,ⅢC期胃癌。

       图1,2  CT平扫:胃窦及部分胃体壁弥漫性增厚形成肿块(图1白箭),伴弥漫分布的钙化结节形成(图2黑箭),胃腔明显狭窄。  图3  动脉期,肿块轻度强化,浆膜面不光滑(箭头)。  图4  静脉期,胃窦部正常胃壁结构局部中断、消失(黑箭),胃周见肿大的淋巴结(白箭)。  图5  病理:(胃窦、胃体)弥漫型黏液腺癌,黏液湖中见钙化形成,癌细胞分化程度较低(HE)。


        讨论  钙化性胃癌由Fukuda于1922年首先报道,属胃癌的少见亚型,在总体胃肿瘤中发病率不足5%[1]。此类胃癌的显著特征除钙化外,还常伴有大量的黏液形成[2],组织学可具体表现为黏液腺癌或印戒细胞癌等其他类型。关于黏液内钙化的发生机制,国内外学者的说法不一,最可能的学说为构成黏液组织的主要糖蛋白与组成临时钙化带的软骨成分非常类似,故具有强烈的钙化倾向。由于癌组织内黏液及钙化成分的密度特点,CT检查对于此类疾病具有极大的诊断价值。结合本病例并通过总结文献,笔者认为钙化性胃癌的常见CT表现可有以下几点:①胃壁弥漫性增厚或形成肿块,伴黏膜破坏。②病灶密度较低,平扫CT值一般在10~40 HU,增强后不强化或轻度强化,密度低与病理上“黏液湖”形成相关。③低密度黏液湖内可见散在分布的钙化,常呈星芒状或粟粒状,大小以2~5 mm最多见。④浸润性生长,侵犯周围组织时与其分界不清,胃周及后腹膜淋巴结转移常见。值得注意的是,有文献报道本病在肝脏或淋巴结均可发生钙化性转移,机制则可能与肿瘤细胞的坏死或过度分化有关[3]。钙化性胃癌的肿瘤细胞组织学上多呈低分化或未分化,因而恶性度较高。Yan等学者报道,与常见胃腺癌比较,本类特殊亚型胃癌根治性切除治愈率及5年生存率更低,淋巴结转移及腹膜转移更加频繁,切除后复发概率也较高[4]。

        综上所述,钙化性胃癌少见,但恶性度普遍较高。CT对其诊断有很大优势,加深对本类胃癌影像学和病理学方面的理解对于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判定均有较为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娇,邱晓明. 钙化性胃癌1例[J].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5,26(6):456.

[2]Boullosa PE, Varela AB, Otero JP, et al. Calcified gastric carcinoma[J]. Rev Esp Enferm Dig, 2010, 102(11): 668-669.

[3]郑生喜,黄宝生,邓生德,等. 胃癌多发钙化性转移1例[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0,26(6):1099.

[4]Yan C, Zhu ZG, Yan M, et al. Clinico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mputed tomography features of mucinous gastric carcinoma[J]. J Int Med Res, 2011, 39(1): 291-30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