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芜湖“古八景”

 风云际会2009 2018-03-30
转自:折柳问天

芜湖“古八景”芜湖历史悠久,名胜很多。
公元1314——1320年由芜湖县令欧阳玄列出了“芜湖八景”:玩鞭春色、赭塔晴岚、神山时雨、吴波秋月、雄观江声、蛟矶烟浪、白马洞天、荆山寒壁.
芜湖八景为:赭塔晴岚、荆山寒壁、玩鞭春色、吴波秋月、镜湖细柳、雄观江声、蛟矶烟浪、白马洞天等。
各景的形成与定名时间,史载不详。借鉴近代《芜湖县志》上诗文析,宋代八景已是城市中的风景名胜了。
如张孝祥开辟的陶塘景区,即今“镜湖细柳”,还写有《游赭山》等名篇;更早期的黄庭坚和陆游等都著有关于八景的诗文。
元代史学家欧阳玄,在芜湖任县令期间,政绩颇著并主持定名。他写八景的诗篇曾载于《太平府志》,编入《经世大典》中。
芜湖八景均绘图形编入乾隆年间的《芜湖县志》。在民国以前有“神山时雨”、“犀牛望月”、“盆塘塔影”列入八景之说,历代史志未载。
八景历经天灾人祸,几度兴废。1949 年初,除赭山、镜湖和荆山景观有轮廓外,其他都名存实亡。经过政府和人民的长期努力,恢复和改造八景中的赭塔晴岚、荆山寒壁、玩鞭春色、神山时雨;余则因地形变迁或人为破坏,已荡然无存。
 
芜湖“古八景”一、赭塔晴岚
赭山由大小赭山组成,山石赭色,故名。主峰海拔84·8米,为城区群山之首,古邑称“雄阜”:左控大江,舳舻云连;俯瞰城廓,历历如绘,每当雨后,岚光缥缈。以景称“赭塔晴岚”。
赭塔:芜湖八景之首。1937年底日军驻上,赭山古迹被毁。1949年后,逐年投资建设,再现“赭塔晴岚”的景观。1958年赭山建成为公园。
此景是市中心的赭山,山上有古寺,寺后有古塔,每当雨后初霁,岚光如绘;近处,茂林修竹,青翠葱茏;远处,素练轻绕,白帆点点,充满诗情画意.
芜湖“古八景”二、荆山寒壁
山在市东南8公里处,由大小山头组成。(海拔96米与55米),相传大荆山是卞和得玉地。山下巨石名“鹤迹”,传为仙人所遗。明御史骆卷书写“寒壁”二字刻在崖际。“荆山寒壁”成为一大奇观。大荆山飞峰浮山,举一方之文学,又名“文笔峰”。小荆山“居六秀之方,位太乙璇宫之地”。与县城大成坊(县学府地)相对。又称“贵人峰”。山南有一巨石名“龟文”与“鹤迹”夹欧湖相对如石屏。两山隔欧湖对峙,状若娥眉,又称娥眉山。山与湖相通,元代知县欧阳玄常去游湖得名;湖水清澈如镜,山影碧透水底,故又称“荆山寒碧”。山水相映,树木葱郁,夏可避暑,冬令赏雪。元明清时,荆山是芜湖著名风景区之一,成为文人骚客游吟之地。
荆山自明成化年间(1465)开始采石,至嘉靖前后,荆山遍地疮夷,皆堑为坑谷坡陀。所谓左龟右鹤,漫无遗迹。水部许用中认为荆山是芜湖的“文运”。捐资撒给开山人,劝禁采石。在山上建梓潼祠,雇人守山,但屡禁不止,荆山秀色解体,石刻寒壁毁于1967年夏,荆山名胜销声匿迹。
此景位于东郊16里的荆山,山上石壁峭削,怪石奇特,人立山北壁下,顿感凉爽.
芜湖“古八景”三、玩鞭春色
古代,芜湖郊北二十里的“玩鞭亭”,每逢春季郊游,只见“近处村野四合,繁花如锦;左有长江如练,右有荆山似娥眉”。田园风光和郊野情趣令人陶醉。
1983年,市政府批准西江乡棠桥行政村农民集资兴建汀棠公园。1984年在公园内再建玩鞭亭恢复了“玩鞭春色”的景观。
此景于北郊20里,相传为晋明帝被叛将王敦追逼,仓皇逃跑,丢下宝鞭之处,后建有玩鞭亭.这里假山嶙峋,花草繁茂,景色清新,每当春暖花开之时,游人如织,春色盎然.
芜湖“古八景”
四、吴波秋月
古代芜湖“襟汉江白带而下”,长江经芜湖流向古吴国流域。宋隆兴二年(1164)在青弋江口中江塔与接官厅之间建一座“吴波亭”,由张孝祥书额。元代欧阳玄赋诗:“几回送客舣吴波,月上芜城夜若何!”“吴波秋月”景点由此得名。“吴波亭”,明初毁于战火,后合肥人杨偁任芜湖知县又重建,明末清军南侵复毁于战火。清道光年间赣南关道王泽告老回芜,在镜湖边筑“希古园”,滨岸有水阁凉亭,题名“吴波”,旨在恢复吴波秋月旧观,后废。原址即今柳春园。
此景位于青弋江入长江入口处,宋代时在此建有吴波亭,为豪门权贵接送官船之处.在月明风清之夜,又是欣赏江天景色之处.古代芜湖“襟汉江白带而下”,长江经芜湖流向古吴国流域。
宋隆兴二年(1164)在青弋江口中江塔与接官厅之间建一座“吴波亭”,由张孝祥书额。
元代欧阳玄赋诗:“几回送客舣吴波,月上芜城夜若何!”“吴波秋月”景点由此得名。
“吴波亭”,明初毁于战火,后合肥人杨偁任芜湖知县又重建,明末清军南侵复毁于战火。
清道光年间赣南关道王泽告老回芜,在镜湖边筑“希古园”,滨岸有水阁凉亭,题名“吴波”,旨在恢复吴波秋月旧观,后废。原址即今柳春园。
吴波亭建于江岸,有石阶通达江边。为迎送客和清秋赏月的极佳处。明黄箎诗《吴波秋月》“万项玻璃一色秋,水光蟾影两悠悠。冰壶倒浸银河冷,玉兔高悬夜气浮”。其亭占地势之利,徜徉之上,景状动人。
据县志记载,古有吴波亭,在县西,濒大江;相传在清弋江入口处,北岸边,位于中江塔与接官厅之间。亭建于南宋隆兴二年(公元1164年),为迎送官舟之所。由词人张孝祥书额名“吴波亭”。
据说吴波亭建筑古朴典雅,雄浑大观:木石结构,飞檐翘角,六根油漆红柱支撑起来,矗立在大麻石垒的高台上,有梯形石阶伸向水里,两边扶手栏杆游廊联结江岸。这里环境幽雅,风景秀丽:帆骛齐飞,江天一色:堤柳飘丝,古塔凌霄。每当清晨,细雨霏霏,江雾弥漫,惊涛拍岸,有霭气沉沉楚天阔之感,所以古芜湖称此景为“吴波烟浪”;但当清秋之夜,皓月当空,波澜不惊,静影澄壁,人们又称此景为“吴波秋月”。
元英宗延佑年间,史学家欧阳玄曾任芜湖三年县尹,有赏<吴波秋月>七律诗,首联是“几回送客舣吴波,月上芜城夜若何。”从此“吴波秋月”列为芜湖古八景之一。
明初知县杨徭增建屋宇六楹,作为送往迎来官员的馆驿。据县志记载,接官厅在驿前铺江边,明初知县杨徭建。据此,吴波亭可能就为后来的接官厅所代替。吴波亭因“江涨冲激,遗址遂废。”
清道光年间赣南道王泽退休回芜湖,在镜湖边筑“希右园”(故址约在今柳春园),滨岸有水阁凉亭。他自谓“不识吴波亭所在,临流阁榜字题新。因“就水阁题名以复旧观”。于是这里便有一座“吴波亭”。此时此地的吴波亭,也附有“秋月”二字,但“吴波秋月”虽“为邑名胜”,已失去迎送作用,专供骚人墨客舞文弄墨,吟风赏月而已。现以不复存在,故址处兴建了游艇码头,节假日供市民游湖,使“吴波秋月”再现新颜。

芜湖“古八景”
五、镜湖细柳
镜湖,位于市中心。民国八年《芜湖县志》:镜湖在赭山南(陶塘)。宋张孝祥捐田百亩,汇而成湖,环种杨柳芙藻,为邑中佳景区。镜湖以其柳树千株,柔条万缕而景胜一方,故名“镜湖细柳”又名“镜湖烟柳”。
镜湖细柳,作为景区,自南宋起,迄今有八百多年历史。张孝祥仕途坎坷,壮志难酬,“忧国空含情”。他捐田百亩开辟景区,易名陶塘。表达“归田园居”的意愿。还建“归去来堂”和“野志堂”,后毁。
清代,镜湖林亭见诸名人题咏。曾先后建长春园、洪园、陆羽茶社、琴余别馆、来佛亭、钱园、桂园、学圃草堂、希古园、柳春园、大花园、西花园、藕香居、烟雨墩等园林景点;清末民国初占作民居。
建国后,人民政府开辟公园风景,迎宾阁、观岚亭、柳春园和藕香居、大花园等景点。
1950年开始绿化湖滨,再现了“镜湖细柳”的景观,逐步兴建镜湖“小八景”(景名待定)目前,镜湖改造建设为较具规模的、开放式的风景区。

芜湖“古八景”六、雄观江声
雄观江声”是以“雄观亭”命名的景致,南宋初年建。原名“观澜亭”。
宋淳熙七年(1180)芜湖县令朱以在原址上重建;张孝祥书“观澜”匾额。
宋代建雄观亭,“雄观江声”的命名在其后。朱以建造的雄观亭后废。
明崇祯八年(1635)在鹤儿山麓的原址附近建造“雄观江声”和“三元殿”。古传三元殿有一块响石,其声澎湃。
清代毁于兵燹。
光绪十七年(1891)重新建造;民国初,三元殿内设“米业小学”,解放后改为长江路小学。
此景位于古吉祥寺右首.相传亭旁有一座雄观禅院,内有一响石,人立响石旁可以听到长江的波涛澎湃之声
 
芜湖“古八景”七、蛟矶烟浪
蛟矶山,位于长江对岸北站南约三公里处,今属无为县。矶石有洞穴,传说为蛟所居,故名蛟矶。《芜湖县志》载:“蛟矶山在县西南七里大江闵,高十丈,周九亩七分……每逢阴雨,烟波翻腾,故有“蛟矶烟浪”誉称等。
蛟矶兀突江岸,是观赏江波水色的佳地。明代寥驩《蛟矶》诗“天连回水宽,石拥孤山小。顷刻长风来,烟涛同缥缈。恍如蓬岛游,翱翔搂飞鸟。”千里波涛尽收眼底。明嘉靖名人边维垣、张山人撰写《蛟矶山志》,现已失落。
唐代蛟矶上建寺院。名“水心禅院”,宋政和年间(1111——1118)赐名“宁渊观”,后人又在江东建一“宁渊观”,蛟矶景又称“宁渊上观”。
宋代张孝祥的《宁渊观》和陆游的《入蜀记》均载。
明改建《灵泽夫人祠》(灵泽是三国孙权之妹,刘备的妃子),相传灵泽归省母亲,回蜀至此。得知刘蜀噩耗哀殒(又说投江自杀)。俗“娘娘庙”、《龙女祠》。
明人刘淮探索考证并著《灵泽辩疑记》,他认为传说不确,灵泽夫人祠有正殿一座,大殿左右共有翼楼十二楹,极盛时有屋宇九十九间半。民间有进祠烧香习俗“祷风涛不爽”。留下了众多文人墨客的作品。
明末清初,蛟矶景观始见衰落。今日的蛟矶成为残蚀的小山丘,只存一对狮子和断砖碎瓦。
此景位于芜湖对江二坝的江边.清代以前,曾是江中小岛,终日烟雾缭绕,浪花簇拥,每当春光明媚或秋高气爽之时,常有大批游人来观赏江景.
芜湖“古八景”八、白马洞天
白马山在市南十二公里处,海拨123米。志载:山面皆峻石嶙峋,内有洞穴,深广莫测。
夙多仙迹,故称“白马洞天”。古代的白马山远离市廛,山石奇异,绿树葱笼阴郁,充满山色野趣。明代王恒赋诗云:“白马山中别有天,洞天仙去已多年;至今遗迹游人赏,棋局松阴鹤自旋”。游人徜徉云外,悠然自得。
宋代,山上建有“三圣祠”,祠杞灵威公、灵公、灵显公。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又诏“三公”为三王,嗣后逐年破落。
元代白马山又兴盛一时,县令欧阳玄有“几度攀萝寻胜迹”的诗句。著名画家王蒙画有一幅《白马洞天图》,并题诗赞美。
明代“三圣祠”改名“护明寺”。成化年间(1465)道士葛志宽募化重修殿宇,恢复白马洞天景观。之后“护明寺”逐渐倒废。清末,娘娘殿也遗毁殆尽。
白马山穴内钟乳倒悬,深广叵测,名为“紫燕洞”,俗称“燕巢洞”。每到冬天,飞燕藏洞中避寒,春天离去。百姓有焚牛粪饼祭洞神习俗。南朝七年(463)敕禁此俗,使紫燕过冬绝迹。
至元明时,紫燕又逐渐多起来。
白马山岩适于烧石灰水泥,历代开山采石不竭,至清中晚期,白马洞天的景观日趋衰落。解放后,白马山建起年产百万吨水泥的中型水泥厂,炸山采石,古迹全毁。
此景位于南郊25里的白马山,山上有三圣祠,山腰有紫燕洞,传说山洞可知达山顶。
芜湖“古八景”
神山时雨
神山,位于城区东三公里处。有赤铸山,大小火炉山和马鞍山,统称神山。《芜湖县志》载:“(神山)山势逶迤,蟠结幽邃。远眺丹阳,诸峦锦亘相接。赭塔、荆壁东西夹辅。相传兹山为县治来冈,云。”
宋乾道七年(1171),芜湖遭大旱,县令沈端节到神山李卫公词祈雨,二日后果降大雨,拟仿苏东坡的《喜雨亭记》文意,在山上建《志喜亭》。神山祈雨应时而降,故名《神山时雨》。《太平府志》:“神山在县东北九里,与赤铸相连。《图经》云:“干将淬剑于此”上有磨剑池。”《芜湖县志》载:干将墓在赤铸山;大小火炉山之间铁门槛相传为干将铸剑时设炉处。
宋代前建李卫公祠,祀初唐大将李靖。
宋时废;明代重建又废。明人廖和廖大中曾赋诗咏颂。神山北麓的“罗汉寺”,建于宋政和年间,毁于明清之间。志喜亭于清嘉庆时废,原址上改建三茅君殿,后废。
1950年,神山等五座山上开始植树绿化。1978年辟为苗圃;1984年重建“志喜亭”,恢复“淬剑池”、“试剑池”和“铁门槛”等景点,辟建“神山公园”。此景位于东北郊的神山。1771年,芜湖大旱,县令沈端节在神山李卫公祠求雨,二日后果然下雨,遂在神山建志喜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