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博山山水】山头街道赵家谷堆

 润德7e95cucu8j 2018-03-30

赵家谷堆,坐落在尖古堆村南500米处。因古时此山属赵姓而得名,村民习惯称为谷堆顶。山体由北沿东岭可直达小寨顶。东北为小秀才峪,南连和尚峪岭,西为横立岭。登上峰顶,视野开阔。近观村居,沿岭而建。蜿蜒似龙,若楼若阁。远望城区,高楼林立。围观群峰,连绵不断。农田分布漫坡之上与沟谷之中。别具特色的石屋点缀在农田其间。村民饮水的东峪池就在它的北面。赵家谷堆东南,便是尼姑庵遗址。沿山北小路东行,可以前往水石屋洞。

抱窝岭 位于赵家谷堆以北1500米处。山体植被较好,主要树种为侧柏。

尼姑庵遗址 位于赵家谷堆东南。赵家谷堆主峰下有一块农田叫做庵子地,据说这里原有一座尼姑庵,究竟建于什么年代,毁于何时,均无记载。村中传说,这里的尼姑同唐赛儿是一伙的。唐赛儿失败后,尼姑庵自然也不会幸免。从前一块平整的岩石上,有舂米的石臼。人民公社时,因修路将其毁掉。也曾有人见过墙基,但是,现在已很难找到了。

东峪

东峪池 位于赵家谷堆以北的上东峪,是尖古堆村原来的主要水源地之一。此池呈椭圆形,东西直径近10米,南北5米余,深4米余。这里原是一处山泉,源头很旺。先人在此建池蓄水,供全村人饮用。根据建池碑文记载,该池始建于清同治八年(1869),又于1929年进行重修。现在村民用上了自来水,已经没有人来挑水吃了。池水清冽,源头依然旺盛。现在主要用来灌溉农田,种粮、种菜。

附:修建东峪池碑文

此处大池一个,并上下古井二眼,系尖穀堆阖庄仝修,以为汲水之所。日后倘有不测,阖庄承当,不与地主相干,空说无凭,立石志之。地主范东京同治八年十月初五日阖庄仝立附:重修大池外套水井一眼,上井送与地主,此系阖庄共议,故添字为证。

民国十八年三月上浣

涝场石屋群 赵家谷堆周围山岭和农田旁,分布着大小石屋60余口(座),别具风格。对于当时农民种地,很有实用价值。从修建时间上来看,最早的有上百年历史;从规模上,大的有十几平方米,小的仅三五平方米,高度大都在3至4米;形式上有方形,也有圆形。屋顶用青石板砌成圆锥形,并用一圆石球装饰屋顶。建筑材料都是就地取材,包括门窗的过梁全部用青石砌筑。内墙用黄泥抹好,外墙一般不装饰。它不怕风刮雨淋,不惧火灾,自然损毁速度很慢。所以,石屋是一种最经济的建筑。

石屋的作用在当时非常大。日间可做休息场所,又可躲风避雨;晚上住宿看护庄稼,守护牛羊。农闲时便将来年使用的肥料挑来存到里面。战乱中也可以避难。水石屋洞 位于赵家谷堆东南水石屋峪中。峪梢悬崖之下,有一处天然石窟,叫做水石屋洞。这里峪深坡陡,十分隐蔽。传说是古时老百姓避难的场所。石洞呈弧形,南北长约100余米,最宽处12米,最窄处3米,多数为8米左右,石洞最高处近4米,可容千人左右。石窟前南北砌有石墙,并设有枪眼和望孔。北边为洞门,两面岩石上有放置拦杠的孔洞。洞内一石,状若青蛙,名为石蛤蟆。其南面有一地面与窟顶相连的石柱,柱围2米余,人曰擎天柱。中间有出口,出口也是用石头垒砌。洞外另砌一道石墙,同样有枪眼,是第一道防线。洞中有一清泉,常年不涸。

水石屋洞与石墙(摄影 宋忠文)

石人石马 位于赵家谷堆北面的抱窝岭。抱窝岭北部,有一石峰卓起,高15米左右,状似人在马上,叫做石人石马。靠近石峰以南,有一段岩石,沿岭有序排列,称为马鬃。马头朝南。石峰北面的山岭,酷似马的屁股,俗称马腚,并有一常年不涸的山泉。石峰又称笔管峰。清末秀才范守纯诗中的“寨山尤物居,笔管秀才持”句,“笔管”即指此景。石峰西面与小寨相对,传说峰顶为唐赛儿竖大旗的地方。

附:由笔管山下达秀才峪

范守纯

诸峰名不一,立意实堪思。

指点由今日,徘徊吊古时。

寨山尤物居,笔管秀才持。

利害文兼武,唐家事亦奇。

注:范守纯(1856—1924年)字仁卿,号如山,晚清秀才。遗著有《感怀集》,辑诗480首,《石村集记》辑散文18篇。本文选自其《石村集记》。

(撰文 范家璞 摄影 韩祥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