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京城第一老炮怒斥媒体:窦唯离婚后幸不幸福,关你屁事?

 昵称34797360 2018-03-30



这几天有个视频挺火的,滚君看好多人都在转。


“京城首席顽主”马未都,在一节目上与梁文道对谈,聊起了窦唯和王菲的事儿。


马未都一脸嫌弃的说,人们天天说窦唯离开王菲之后就一蹶不振了,可这管你们什么事儿?人家也没侵害你啥利益,这么恶毒的去评价不像话!


再者,别人怎么样算是幸福关你们什么事儿?无聊的人太多!


节目片段


看到这段视频,当时就觉得马未都老爷子给我出了一口恶气!


天天听人说窦唯王菲分开了之后就颓了,就如何如何了,说了十几二十年了还天天有人念叨……可是窦唯真就颓了?谁告诉你们的?


马未都这位大顽主,确实是看得明白透彻。毕竟,游戏人生半辈子了,什么事儿没遇到过?可谓是身经百战了,见得多了。


这个连王朔见着都要叫声大哥的老顽主,这辈子真的是牛逼得很:不论是文学创作,还是影视剧制作,又或者是后来的文物收藏,随便哪个领域,都是顶尖的人物字号。


马未都


不像那些端着架子的文人墨客或者收藏家,马未都的形象其实很糙,就像一个学识渊博的邻家老大爷一样。加上那从骨子里隐约透出来的江湖气,总会给人一种直爽畅快的感觉。


也正是因为这种江湖气和游戏人生的态度,使得他平添许多争议……


不论人们怎么说,这个年逾花甲却依旧四处谈笑风生的老先生,确实是个非常有意思的人。


(一)


就像前头视频里一样,马未都总是会非常直白的,把自己看不惯的东西,开诚布公的讲出来。


而遇到想干的、喜欢的,则是不顾一切去做,完全不管别人的非议。


比如二十多年前,他开办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观复博物馆。全国有2000多家私人博物馆,可他这是唯一一家不拿国家一分钱的博物馆。


观复博物馆


后来他又要把所有收藏全部捐赠,一件不留……


就是这么想一出是一出,可只要他喜欢,就没有不敢干的事儿!


从部队大院长起来的老马,可以说是把部队大院里那种不撞南墙不回头,撞了南墙更不回头的气质体现的淋漓尽致。


小时候,大院墙上贴着“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八个字。尽管年纪还小,马未都就已经感觉到,这不是应该属于他的人生。


严肃还能活泼?这不是扯淡吗?


不过他也没能料到,多年以后的他自己,还真是既严肃又活泼:严肃的对待学问,活泼的对待生活。


老马撸猫


老马11岁时候,正好赶上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才四年级就被迫撤学了。没有学能上,一切只是来源只能靠自己。


没有人能想到,多年以后的他竟然能有如此深的文化功底。


到他14岁的时候,他的父亲马丹林带着他去了东北,入住了废弃机场改建的五七干校。


一家四口人,和另外的一家三口,为了“革命需要”,硬生生的挤在一起,成了一个七口之家。当时下艰苦的环境,可见一斑。


然而这对马未都他爹来说,并不算是困难。马丹林曾经可是饱读诗书备受尊敬的教师,可适逢国难,亲兄弟被炸死,他义无反顾的就冲上了抗日战场。


马丹林


生死都看淡了,还差一碗饭不成?


不过自己饿没问题,孩子不能饿死啊!有这么一天,马丹林神神秘秘的把年少的马未都带到一个破房子里,掏出揣着的几大把黄豆,要给他炒豆子吃。


马未都本来就饿,看到炒的香喷喷的豆子,眼馋得不行。终于炒好了,可是他爹端锅的手滑了一下,所有豆子都掉进火堆里……


在战场上和日本人拼刺刀都没怂过的马丹林,在这一刻差点哭了。


马未都时至如今提起来这事儿,提起当年父亲的愧疚之情,他都不禁落泪。


有对他这么好的父亲,他如何能让父亲失望?于是他更加立志要发愤图强,总得活出个样来!


(二)


还是在五七干校那段时间,有个邻居有本《红楼梦》,年轻的老马就去借这本书看。


回到家来,可以说是废寝忘食,茶不思饭不想的。


读到黛玉身死,宝玉出家……一幕一幕,把马未都震撼了,原来这就是文学,可以撼动人心灵的一种力量!


影视作品中的宝玉与黛玉


从此,马未都沉醉于文字之中,只要有字的东西,他都要去看一看。


这个四年级就没学上的年轻人,找到了自己前进的方向,他不遗余力的去打听谁有书,然后去借,去看。


哪怕别人用来糊墙,撕没了一半的书,他也要去要过来看看。


求知若渴,这个词儿很能体现他的精神风貌。


1975年底,马未都回到了北京,被分配到航天无人部当铣工。尽管工作辛苦,可是马未都此时开心的不行不行的。


为啥?因为北京有图书馆!


就这样干到了1981年,马未都经历了人生的一大转折点:他的小说《今夜月儿圆》在《中国青年报》发表了。


《中国青年报》·1981年8月20日


那个年代有一股“文学热”,是人不是人的都去写东西,当然了,水平也是参差不齐。


马未都水平确实高,虽然学没上几年,但是这些年的书没有白读。在那个爱情稀缺,文学刚刚解除禁锢的年代,这个描写车工被车间女神爱上的故事火了。


当时的《中国青年报》发行了500万份,按照当时平均每份传阅十次来看,阅读量直逼五千万。


《今夜月儿圆》,当之无愧的大爆款,让马未都走上了第一个人生巅峰。


当时外号“瘦马”的马未都,彻底的红了,每天收到的读者来信都得读者用车拉他家去。


别说他一个体重一百来斤的“瘦马”了,哪怕吕布胯下赤菟胭脂兽,也受不了这个啊!


年轻的马未都与朋友


当时《青年文学》主编陈洁东找到意气风发的马未都,给他一篇稿子,问他能不能改。


老马那会儿还正沉积在成功之中呢,锐气十足,只用了一下午时间,就改的让陈主编非常满意。


“你来杂志社当编辑吧,60块钱工资。”陈主编一句话,把马未都乐的鼻涕泡都出来了。


《青年文学》编辑部啊!里头都是各路大作家、大记者、大编辑,自己一个四年级学历的年轻人就这么进去了?简直嗨了治了!


马未都的虽然学历最低,但眼力却最好。当时最负盛名的那些作家,比如莫言、余华、苏童,刘震云等人的稿子,全都从他手里过,其他被发掘的好作家更是不计其数。


后来有这么一次,有人和马未都说,有个叫王朔的小孩想找他。


那时候王朔还很木讷,乍一看呆头呆脑的,红着脸不说话。


马未都与王朔


马未都问:“你的稿子呢?”

 

王朔把《橡皮人》稿子拿给他。马未都翻开第一页:


“一切都是从我第一次遗精开始的。”


作品怎么样呢?用老北京的话说,叫“嗨了治了、尖了局了”。马未都眼前一亮,再往后翻翻,写的真好。


其他编辑看过之后,都说不行,太赤裸,发表不了。可马未都才不管那一套,与那些老编辑怒目而视,大手一拍桌子:谁说不能发表,我偏要发表!


终于,《橡皮人》发表了,王朔红遍全国。而作为发掘了这匹千里马的伯乐,马未都是由衷的开心。


《橡皮人》


王朔说,他认识马未都时候,就像是在和光打招呼,在最黑的地方见。


(三)


后来,马未都逐渐发现,这个所谓的“文学界”似乎没有那么干净。人们被功名利禄迷住了眼,只知道钱,却不去追寻正八经的文化。


于是乎,风头正盛的马未都就那么不声不响的隐退文学界了。


他只想干踏踏实实的事儿,而不是混迹名利场。


辞职后,马未都与王朔、刘震云组建了“海马影视创作室”,又要大搞一场。


他们拍了《海马歌舞厅》,策划了红极一时的《渴望》。


《海马歌舞厅》剧照


海马影视创作室在90年代初,带给了马未都600万人民币的收益,不过这巨额金钱也让马未都看清了另一件事:


影视界比文学界还要脏!


他心里不是滋味,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于是乎,在影视界本来可以大展拳脚的马未都,再次急流勇退。


从此,曾经的“作家”和“编剧”都死了,只剩下四九城里那个穿大褂布鞋的“闲人”马未都。


“闲人”形象的马未都


这时的马未都,又有钱又有闲,狠了狠心,决定去干点自己想干的事儿,比如收藏古董。


曾经的工作使他的交往圈子极广,认识了很多收藏界大家,比如朱家缙、王世襄等大师,使得他的鉴赏水平急速提升。


多年后,马未都回忆起曾经与这两位大师一起去故宫开会,有些暴发户想装逼,说自己买了个多大多大的四合院。朱家缙老先生微微一笑,说你那院里能划船吗?


说到这,马未都一脸嘲讽的笑,说朱先生那可是狂才啊,和他装逼,这不是找死吗!


朱家缙


早在没辞职的时候,他就喜欢这个。虽然鉴赏水平有限,可他依旧天天奔玉渊潭公园古董早市去淘他喜欢的东西。


看到邻居大爷家有个好坛子,他就天天下班了去大爷家给干活,什么腌白菜还是摇煤球,啥活都接,干完了就蹲在那看坛子。


折腾了有一个月,老先生看他挺喜欢的,就和他说:“你真喜欢就这玩意儿,得了,拿回家去吧!”


马未都乐的抱着坛子就跑,生怕老先生反悔了。


包括马未都刚成家那会儿,好不容易攒了1600块钱,准备买电视机的,结果说出去买电视,拖了一组四扇屏回来……给媳妇气够呛,不过也确实拿他没辙。


马未都一家


后来过了几年,电视也买了,可是家里遭贼了。


听到媳妇打电话说家里闹贼,赶紧跑回家。回家一看,电视没了,屏风还在,马未都悬着的一颗心算是放了下来。


马未都傻乐着说,这贼,没文化太可怕!


警察看着也纳闷,说这瘦子有毛病啊,头一次见着家里丢东西还乐的人。


马未都接着傻乐,说这贼真仗义!


老马心态就是那么好,每天总是笑呵呵的。


后来辞了工作专心去收藏古董时候,他认真的那面可以说是表现的淋漓尽致了:每天与各种工匠、民俗艺人混迹一起,满世界的淘换老旧家具,以至于好多人都以为他是收废品的。


为了弄清各个时期的瓷器有啥特点,他天天跑去故宫。灯光太暗看不清,他就拎个手电筒。


每次见到他,保安都像防贼一样,看着贼眉鼠眼的,天天往瓷器旁边钻……


马未都看瓷器


到后来,不管什么样的瓷器,只要让他看一眼,就能给你分析个道道出来。


当时还有个段子,就是说马未都去看瓷器,发现有一个瓷器被动过,就和工作人员说这事儿。工作人员开始不信,打听其他工作人员一问,说是因为拍照确实动过。


人们就很惊讶,问他咋知道的,这摆的挺整齐啊?


“我天天看,就能看见一面,今儿看见里头那面了,可不就是动过吗!”马未都眼睛一眯,一副很自然而然的语气。


(四)


他太爱这东西了,到1992年时候,他的收藏已经一千多件了,家里根本就放不下。甚至为了放一个黄花梨大方桌,他给床都从屋里扔了出去,每天上桌子睡觉。


香港导演李翰祥也是著名收藏家,可能是冥冥之中注定的,他在临死前一天联系马未都,要转给他一大批古董家具,列出了整个清单和价格。


第二天一早马未都要去看货时候,发现李翰祥突然去世了。


李翰祥


李翰祥儿子来了,马未都说:“这些东西都托付给我了,这是缘分,我不讲价,照单全收。”


又如之前有个荷兰老人想转让一批数目庞大的藏书票,但好多人找他他都不卖,觉得不是自己想要的继承者。


马未都知道这个消息之后,立即乘坐飞机赶过去,见到老先生时候就说了一句话:


“我想建一个藏书票馆,只是想用来存放这些藏书票。”


就是这两句话,给荷兰老先生感动了,泪流满面马未都把这12万张,共计重达3.2吨的书票拉了回去,建了书票收藏馆。


书票


收藏的东西,其实不只是一种货物,更是一种文化,是人心。


同时,也是一种契约精神。


多年以后,提及曹云金和郭德纲的撕逼大战,马未都当时气的够呛,直接就在节目上怒斥曹云金:


“说你认不认他,那也是你师父啊!”


背信弃义,说话不算话,你这玩意哪行!内心没点契约精神,那不像话!


曹云金与郭德纲


他开了观复博物馆,创造了中国多个博物馆奇迹——

 

观复博物馆是中国唯一一个不花国家一分钱的博物馆。马未都把博物馆的门票设计成六张书签,二十年里,没有一个人往地上扔过一张门票。


而这费尽一生心血的博物馆,就在2010年8月份,被他宣布所有物件全部捐献,一件不留。


随便抻出一件就价值千万,就这么全捐了。


从妻子到朋友,全都劝他,哪怕王朔和冯小刚这种看淡了挺多事儿的人,都觉得心疼。可是马未都很是随性:


“我不是古董商,不需要子承父业,我不希望我像老地主那样,死了之后,孩子们为我留下的玩意,争得头破血流。”


马未都依旧潇洒,还做一些节目,给人们讲解那些古董里面的文化和内涵。


当他看到那些坑蒙拐骗的所谓“鉴宝节目”,更是破口大骂:


把所有东西都用钱去衡量,而不谈文化,这不正常!各种坑蒙拐骗,简直是害人!


电视节目中的马未都


马未都说,他也心疼,一辈子的心血、一辈子的情都在这些物件上。不过要想博物馆继续走下去,自己真的不行。


这就像病人,捐出就像动手术,手术之后,才能更健康。


放下了这些后顾之忧,老马似乎变得轻松起来,也开始上一些古董收藏之外的节目,和人们聊聊闲天,谈谈人生,还是挺好。


哪怕已经到了这个岁数,遇到喜欢的话题还是兴奋的不行,遇到看不惯的事儿还是要批判一番,就像年轻时候一样。


犹如一个隐于市中的侠客一般,嬉笑怒骂间,都带着一股爽快的江湖气。


或许脾气不太好,或许偶尔得罪人,但那股逼人内心的英气,足够让人们对这个喜欢古董的老头眼前一亮。


任你如何的大风大浪关我屁事,我就干我喜欢的事儿,游戏人生。


京城首席顽主,实至名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