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赚钱的交易未必对,赔钱的交易不一定错!

 有智慧不如趁势 2018-03-31


 

 内文引用的量化公式说明:

风险报酬率 = 风险係数 x 权益曲线标准差 ( 正期望值系统的权益标准差离散性越低代表风险越低。低标准差策略除了资金成长平顺的特徵外,亦有利于获利后的部位加码,因为任何策略都难以准确预测短期市场波动,然而标准差较大的策略往往在加码后承受加倍的亏损。 )


获利因子 = 策略累积获利金额 / 累积亏损金额 ( 获利因子越大,一般来说代表策略表现较好。使用获利因子的观点更容易协助交易者避免被胜率的问题所误导,胜率低但获利因子高的策略可用多商品组合降低投资权益曲线的标准差。相关性 0.6 的两个商品结合后风险报酬率较单一商品减少 15%。 )


许多成功的交易者在访谈或回忆录中强调纪律的重要性,机械化的交易模式便是採用一连串纪律行为的表现。不论主动或程式交易者,拥有一套面对获利、亏损的判别与处置机制,是多数投资人共同追求的。


当盘势随着大型趋势飞扬时,任何一种指标都能轻易地协助交易人判断多空,不同策略的差别只在于获利多寡而已。例如 2013 年日本股市出现了历史性大涨,日经指数全年上涨约 57 %,创下过去 40 年来最大升幅,至今仍维持在自 2008 年金融海啸以来的高点。在这种时空背景之下,即便以矇眼射飞镖的方式买进并持续持有股票,多数投资者也能稳坐获利,所以在这段期间内赚钱并不能印证交易策略逻辑的正确性。


投资人易于把赚到钱的策略直接当作赚钱的原因,反之将一切亏损视为错误,但这是正确的吗?每一种指标或系统 ( 指标 & 风险 & 部位等综合包装 ) 都在追求配套后的正期望值,而非胜率。近年来避险基金管理者除了「获利因子 ( profit factor ) 」这个一向被视为关键的评比数值外,更格外重视「风险报酬率 ( rate of risk return on investment )」。一支获利率高的基金并不代表它具有较好的策略,因为把部位加倍就能轻易把获利也加倍,但亏损同时倍增,因此风险报酬率是检视基金表现最透彻的方法。大部分风险报酬率较低的基金交易胜率低于百分之五十,但获利因子可观,亦即资产是不断经由较多的小型亏损与少部分大型获利共同堆迭而成。由此可见,一套完善的交易策略本身就具有承受赔钱的能力,交易人并不应该尝试闪躲每一次失败。


去年 ( 2013 ) 下半年美国道琼工业指数与 S&P500 指数的向上趋势都以大型振幅上下摆盪前进,此时套用任何一种传统技术指标都能轻鬆获利,一则是因为波段区间大,二来上下双向趋势的杂讯率都很低。微信longeon然而若一位交易者在这段时间中依据市场表现制定出以传统参数 ( 12 / 26 / 9 ) 的 MACD 作为交易依据的指标,并在累积半年获利后增加买卖数量,同样的交易模式在今年不仅让他获利回吐,资金更可能亏损至低于去年中以前的水位。


然而,我们到底该从哪些方向思考交易策略的正确性?亏损不一定错,获利也可能发生于偶然,下面是一般投资者面对这类问题常有两项错误:


一旦赔钱,便认为策略失效而将它捨弃,甚至在策略亏损远小于可接受损失之前便採取行动,接着又建立一个自己不甚了解的新策略,导致陷入不断捨弃策略、创造的循环。


因为亏损而不断调整指标参数,希望同一种指标在不同的时期都能带入获利。第一种可能是使指标过度适应历史资料 ( overfitting ):另一种则是在发现盘整时将指标参数钝化,一旦趋势出现后才察觉布局已晚,并再将参数敏感性提升,使用小週期计算后又在接着而来的盘整期间受创,反覆在懊悔间徘徊。


以上问题主要源自于使用者对交易策略的了解不通透,无法确定交易系统具有多少承担亏损的能力,或是在长期中「应该承受哪种程度的错误」。我们建议交易人第一步需先确立自己的策略是一套正报酬系统再执行,否则难以坚守每一个环节。在确定了策略的期望值后,改善策略的方式从逻辑着手,儘可能避免无谓的检讨每一个亏损并调整策略,看答桉写考卷的设计方式往往无法使策略成功的面对未来市场。


完整的策略包含许多环节,除了获利,风险与亏损也是交易者需要花费心思管理的部分。获利与风险是一体两面的好朋友,在追求更大获利的同时,风险必然随之增加,能够找出一套风险报酬比偏低的策略才能在市场长远的路途中胜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