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骞是“丝路开拓者”,他出使西域的初衷却与“丝绸之路”无关

 恶猪王520 2018-03-31

“闻道寻源使,从此天路回。牵猪去几许?宛马至今来。……”这是唐代诗人杜甫,安史之乱中避难秦州(今甘肃天水)时,写下的一首诗。诗中所歌颂的“寻源使”,就是西汉的张骞。

张骞(约前164-前114)是汉中城固人,西汉最有名的探险家,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也是我国古代外交第一人。他曾两次出使西域和中亚、阿富汗,历时近30年,加强了中原和西域少数民族的联系,进一步发展了汉朝与中亚各地人民的友好关系,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张骞通西域最终完成了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壮举。他对于开通丝绸之路居功至伟,是一位对我国和世界历史做出过伟大贡献的人物。我国历史学家翦伯赞(1898-1968)评价说:“张骞使中国种族第一次知道中原以外还有广大的西方世界,从而开辟中国史上政治和经济之新时代。”

在中国历史上,张骞通西域的故事,早巳家喻户晓。汉武帝时期,汉朝与匈奴连年征战,为了瓦解强大的北方匈奴帝国,汉武帝派使节张骞深入西域联合大月氏等国试图共同进攻匈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从长安出发出使西域,他开拓汉朝通往西域的天山南路与天山北路两道路,并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黄瓜、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等等,从而成功开拓了“丝绸之路”。张骞纪念馆大柱上有对联:“探险促交融诸邦始列大宛传,凿通开丝路千秋高扬博望魂”,点出张骞的历史功绩。他为汉朝与西域诸国的友好关系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

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国是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丝绸之路的开辟并不像它的名字那样平和柔滑。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招募有识之士出使西域,张骞毅然应募,他带领百余人,第一次出使西域,经历13年艰辛,行程万余里,两度被匈奴关押,最后仅余两人回到长安。虽然没有达到联合大月氏(中亚阿富汗一带)共同抗击匈奴的目的,但对于西域的地理、物产、风俗习惯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为汉朝开辟通往中亚的交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公元前119年,对沿途有了亲身了解的张骞再度出使西域,这一次,他带着300百余人和价值巨大的金帛货物到了西域各国,开始了东西方最初的大型商贸交往。自此开通了丝绸之路。“东西使者,络绎不绝。商贩胡客,相望于道。”当时是以长安为起点,最远到达中亚和大夏(今阿富汗)。至于继续西去西亚诸国的商路,则在波斯帝国和亚历山大大帝时期已经开辟。这样丝绸之路就成为促成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交通线。

张骞出使西域是一次失败的为战争服务的外交行动,丝绸之路只是汉人首次向西探索的副产品,甚至与商贸无关。在偏于封闭的传统社会,张骞的出使,在民族交流史上开辟了新纪元,被誉为'凿空'的行动。西域诸国从此呈现在中原人的视野中,东西方的商人们纷纷沿着张骞探出的道路往来贸易,成就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