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5-1) 清热药                  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万物和合 2018-03-31
1石膏  2寒水石  3知母   4芦根   5天花粉  6竹叶  7淡竹叶   8鸭跖草    9栀子  10夏枯草  11决明子  12谷精草  13密蒙花  14青葙子

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本类药物性味多苦寒或甘寒,清热力较强,用以治疗火热较盛的病证,故称为清热泻火药。本类药物以清泄气分邪热为主,适用于热病邪入气分而见高热、口渴、汗出、烦燥,甚或神昏谵语、舌红苔黄、脉洪数实者。此外,因各药归经的差异,还分别适用于肺热、胃热、心火、肝火等引起的脏腑火热证。
使用清热泻火药时,若里热炽盛而正气已虚,则宜选配补虚药,以扶正祛邪。
一.石膏
【药性】甘、辛,大寒。归肺、胃经。
【功效】  生用:清热泄火,除烦止渴;煅用:敛疮生肌,收湿,止血。
【应用】
1.温热病气分实热证  为清泻肺胃气分实热之要药。治温热病气分实热。能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又祛祛暑。
2.肺热咳嗽证  
3.胃火牙痛、头痛、实热消渴   治胃火上攻之牙龈肿痛,如清胃散;治胃热上蒸、耗伤津液之消渴证,如玉女煎。
4.溃疡不敛,瀑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生石膏煎服,15~60g,宜先煎。煅石膏适量外用,研末撒敷患处。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及阴虚内热者忌用。

二.寒水石
【药性】辛、咸,寒。归心、胃、肾经。
【功效】清热泻火。
【应用】
1.热病烦渴,癫狂  入心经能清泻心火以除烦,入胃经而涛泄胃火以止渴。 
2.口疮,热毒疮肿,丹毒烫伤  取本品清热泻火之功,可治热毒疮疡等让。治口疮,与黄柏等分为末,撒敷患处,如娥黄散;治热毒疮肿,本品火火段,配青黛等分为末,香油调搽;治水火烫伤,配赤石胎等分为末,菜油调敷,破烂有水者,取药末散患处,如水石散;治小儿丹毒,用本品研末,水调和猪胆汁涂之。
【用法用量】煎服,10~15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服。
三.知母
【药性】苦、甘,寒。归肺、胃、肾经。
【功效】
【应用】
1.热病烦渴  苦寒能清热泻火除烦,甘寒质润能生津润燥止渴,善治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者,常与石膏相须为用,如白虎汤。
2.肺热燥咳  长于泻肺热,润肺燥。
3.骨蒸潮热  兼入肾经而能滋肾阴、泻肾火、退骨蒸,用治阴虚火旺所致骨蒸潮热、盗汗、心烦者,常配黄柏、生地黄等药用,如知柏地黄丸。
4.内热消渴  治阴虚内热之消渴证,如玉液汤。
5.肠燥便秘  常配生地黄、玄参、麦冬等药用。
【用法用量】  煎服,6~12g。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质润,有滑肠作用,故脾虚便溏者不宜用。
四.芦根
【药性】甘,寒。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
【应用】
1.热病烦渴   可用治热病伤津,烦热口渴,配麦门冬、天花粉等药用。或以其鲜汁配麦冬汁、梨汁、荸荠计、藕计服,如五汁饮。
2.胃热呕哕  可用鲜品配青竹茹、生姜等煎服,如芦根饮子;也可单用煎浓计频饮(《肘后方》)。
3.肺热咳嗽,肺痈吐脓  治肺热咳嗽,配黄芩、浙贝母、瓜蒌等药;治风热咳嗽,如桑菊饮;治肺痈吐脓,则多配薏苡仁、冬瓜仁等,如苇茎汤。
4.热淋涩痛  功能清热利尿,用治热淋涩,小便短赤。
【用法用量】  煎服,干品15~30g;鲜品加倍,或捣汁用。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服。
五.天花粉
【药性】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
【应用】  煎服,
1.热病烦渴  既能清肺胃二经实热,又能生津止渴,故常用治热病烦渴。  
2.肺热燥咳  治燥热伤肺,干咳少痰,痰中带血等肺热燥咳。
3.内热消渴   治积热内蕴,化燥伤津之消渴,常配麦门冬、芦根、白茅根等药用(《千金方》);若配人参,则治内热消渴,气阴两伤者,如玉壶丸。
4.疮疡胂毒  能消肿排脓,末成脓者可使消散,脓己成者可溃疡排脓。
【用法用量】  煎服,10~15g。
【使用注意】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
六.竹叶
【药性】甘、辛、淡,寒。归心、胃、小肠经。
【功效】清热泻火,除烦,生津,利尿。
【应用】
1.热病烦渴
2.口疮尿赤 清心泻火作用更强,多用于温病热陷心包,神昏谵语之证。
【用法用量】  煎服,6~15g;鲜品15~30g。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骨蒸潮热者忌用。

七.淡竹叶
【药性】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
【功效】清热泻火,除烦,利尿。
【应用】
1.热病烦渴,
2.口疮尿赤、热淋涩痛
【用法用量】煎服,6~9g。

八.鸭跖草
【药性】甘、淡,寒。归肺、胃、小肠经。
【功效】清热泻火,解毒,利水消肿。
【应用】
1.风热感冒,高热烦渴  清热泻火力强。
2.咽喉肿痛,痈疮疔毒
3.水肿尿少,热淋涩痛  既能谈渗利水从消肿,又能清泄湿热以通淋。
【用法用量】 煎服,15~30g。
【使用注意】脾胃虚弱者,用量宜少。

九.栀子
【药性】苦,寒。归心、肺、三焦经
【功效】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应用】
1.热病心烦   为治热病心烦、躁扰不宁之要药。
2.湿热黄疸  有清利下焦肝胆湿热之功效。
3.血淋涩痛
4.血热吐衄  功能清热凉血,可用治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等证。
5.目赤肿痛  清泻三焦热邪,可治肝胆火热上攻之目赤肿痛。
6.火毒疮疡  
【用法用量】  煎服,5~10g。外用生品适量,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本品苦寒伤胃,脾虚便溏者不宜用。

十.夏枯草
【药性】辛、苦,寒。归肝、胆经。
【功效】清热泻火,明目,散结消肿。
【应用】
1.目赤肿痛,头痛眩晕,国珠夜痛。
2.瘰疬,瘿瘤
3.乳痈肿
【用法用量】煎服,9~15g。或熬膏服。
【使用注意】脾胃虚弱者慎用。

十一.决明子
【药性】甘、苦、咸,微寒。归肝、大肠经。
【功效】清热明目,润肠通便。
【应用】
1.目赤肿痛,羞明多泪,目暗不明。
2.头痛,眩晕
3.肠燥便秘
【用法用量】  煎服,10~15g;用于润肠通便,不宜久煎。
【使用注意】气虚便溏者不宜用。
【古籍摘要】苦能泄热,咸能软坚,甘能补血,力薄气浮,又能升散风邪,坟为治目收泪止痛耍药。

十二.谷精草
【药性】辛、甘,平。归肝、肺经。
【功效】
【应用】
1.风热目赤,眼生翳膜
2.风热头痛、齿痛
【用法用量】  煎服,5~10g。
【使用注意】阴虚血亏之眼疾者不宜用。
【古籍摘要】“凡治目中诸病,加而用之,甚良。明目退翳之功,似在菊花之上也。”

十三.密蒙花
【药性】甘,微寒。归肝、胆经。
【功效】清热泻火,养肝明目,退翳。
【应用】
1.目赤肿痛,羞明多泪,眼生翳膜   治肝火郁滞,眼生翳膜,如拨云退翳丸。
2.肝虚目暗,视物昏花  本品既能清肝,又能养肝,故不用治肝虚有热所致目暗干涩、视物昏花者,如绿风还睛丸。
【用法用量】  煎服,9~15g。
【古籍摘要】《本草经疏》:“此药甘以补血,寒以除热,肝血足而诸证无不愈矣。”

十四.青葙子
【药性】苦,微寒。归肝经。
【功效】清热泻火,明目退翳。
【应用】
1.肝热目赤,眼生翳膜,视物昏花   本品苦寒清降,功专清泻肝经实火以明目退翳。
2.肝火眩晕
【用法用量】煎服,10~15g。
【使用注意】本品有扩散瞳孔作用,青光眼患者禁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