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植保无人机:挣农民的钱还是让农民挣钱?

 玺石气象 2018-03-31

  飞手遥控着飞机喷洒农药的场景,越来越多出现在农田和果园。这种场景通常被称为无人机植保,也称“飞行防护”和“农用航空”。植保无人机已经出现极飞、天翼合创等龙头企业,消费级无人机领军企业大疆早前也发布了植保无人机,并介入飞行防护操作员培训领域,围绕着农用植保的市场竞争逐步变热。


  农业植保这块蛋糕不好吃


  当前,以规模化生产为标志的农业转型升级,撞上无人机产业的爆发式增长,“机器代人”的植保无人机开始被推广应用。在航拍等消费级领域竞争日趋激烈的无人机产业,古老的农业成为2.0时代的竞追逐场。


  从国家政策设计层面看,“农用航空”从2014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开始,已经陆续有扶持、支持政策落地。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2016年有望迎来植保无人机“爆发”的元年。经粗略测算,未来该领域的市场容量有望超过1000亿。



  农业植保这块蛋糕不好吃/图   来源网络


  但是,目前植保无人机一直处于“叫好不叫座”的尴尬状态,究其原因,无非是土地流转遇冷、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匮乏、留守在农村的庄稼人不懂新技术、无人机使用复杂、价格高等原因。


  在我国现有的集体土地所有制下,土地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承载着直接经济效用、社会保障效用和就业保障效用。农民在没有其他保障的情况下,不敢贸然流转土地。同时,土地流转价格对于农民来说过低。土地是农民安身立命的基础,自然希望能有人出高价,否则还不如自己种。土地流转遇冷导致耕地分散,在分散土地上不利于无人机作业。


  由于农业植保机的使用对操作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目前农村老年化严重,青壮年劳动力严重不足,因此在农村推广植保无人机大部分还是依赖飞防队。农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所谓“无农不稳”,人首先要吃饱饭,其次才能从事各种工作。现在这种状况持续下去,没有壮劳力种田,对国家来说无疑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农村缺乏足够的青壮年劳动力,老一辈的体力和精力都跟不上,不懂得科学种地,土地又分散、不集中,这种种因素都不利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更不用提需要较高技术水平的无人机了,植保无人机无用武之地。


  被寄予厚望的新型主体也不好过,随着流转土地数量的集中,新型经营主体肩上扛着的巨大风险。种粮大户由于种的粮食多,产量大,对价格浮动尤为敏感。对于流转几百上千亩的种粮大户来说,适应规模化经营是很有必要的,因此不得不购置农机,像拖拉机、收割机等大型农机,一旦购买都是好几十万。粮食价格的突然下跌,对于种粮大户来说,损失的更多。


  不少无人机企业进军农业时,都怀着雄心壮志,没有考虑复杂的现实因素。现在飞机卖不动,做服务又是亏本的状态,进退两难。忙不迭的跺脚,悔不当初。


  中国农业大学植保机械与施药技术中心主任何雄奎教授认为,很多企业家看到农业植保机是块大蛋糕,都想来吃,但是不懂农业又没有农业情怀的人是干不好植保无人机的。


  赚农民的钱还是让农民赚钱?


  无人机企业目前还没有摸索到一个合适的盈利模式。每一家采取的方式都差不多,目前很多企也采取了卖飞机和卖服务两种模式同时进行。


  天翼合创总裁田甜介绍他们目前采取的是三条腿走路的姿势。一是传统的飞机销售,客户是专业的飞防队伍,直接够买飞机,这是传统的模式。二是自己成立飞防服务队,主要负责演示、推广性作业任务以及对用户进行作业模式培训。三是无人机飞防联盟形式,也是主推的模式。和地方有市场渠道的单位合作,强强联合,变竞争为合作。天翼合创负责提供设备、培训驾驶员,而对方提供市场和管理。


  大疆在发布农业植保无人机MG-1时也提到了“四个破局”计划。包括做示范田、培养飞手、扶植创业和设立服务网点。说直白一点其实和天翼合创的模式差不多。大疆会成立自己的无人机植保队,只不过植保队提供的是示范田的作用。而极飞走的是领一条不同的路,极飞在农业市场采用的是自己成立植保站,然后为周边农田提供植保服务的“重”模式。也就是说,极飞不卖飞机,只负责拿地,然后进行喷药服务,只走服务商的路子。


  事实上,农户购买无人机是小概率事件,目前更多的公司是在靠卖服务。毕竟一架无人机的价格相当于一辆小轿车的价格,散户在购买时还是有点肉痛的。所以,很多无人机企业也不建议散户购买无人机。


  同时,有部分企业也在致力于解决由于青壮年劳动不足、老年人体力精力跟不上导致植保无人机难以推进的难题。包括天翼合创和大疆等公司都在进行农业植保机的培训、维修网点的建设,希望留住农村青壮年就近就业、创业。


  现在农村还有一类人的处境很尴尬,很多初中毕业或高中毕业的人,不愿意种田,也不会种田。去城市工作学历又不占优势,同时也没有一项足以谋生的技能。再加上父母均到城市务工,爷爷奶奶对他们过于溺爱,造成他们有强烈的自尊和极端的自卑,性格敏感又多疑。可以说,这部分人已经是社会不安定因素的一环了。怎样安置他们也是一个问题。


  国家鼓励返乡农民工、退伍军人、大学生回乡创业,无人机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前期投入少、职业高大上、挣得也比打工多,再加上植保无人机简单易操作,培训起来也很快,这将是不错的创业项目。这还农民以高收入、给农民以尊严的行业利润非常微薄,甚至时时面临着人才流失的风险,很容易吃力还赔钱。



  农民挣钱植保无人机才有生意可做/图   来源网络


  行文至此,笔者不禁思考起一个问题:无人机企业做出来的植保无人机到底是要挣农民的钱,还是要让农民挣钱呢?


  如果紧紧盯着农民的荷包,事实上普通农民收入一般较为微薄,消费观念保守。显然只想着挣农民的钱不是一条很快的发家致富的路子,只有带动农民一起致富,在这个过程中让农民尝到甜头,反过来让农民离不开无人机才是正解。无人机不应该做为飞机出现在农民身边,而应该作为普通的农机进入农民的生活。


  投身农业没有情怀是行不通的


  农业是一个周期长、见效慢的产业,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要抱着急于求成的心态来做农业。毫无疑问,这样的回答是在野双方均能认同的标准答案,从来没有人质疑过。


  此前有专家表示,很多无人机企业进军农业是看中了国家对农业的扶持政策和各类补贴。有一位农民曾反思:我的兄弟姐妹以及父辈祖辈们,没有政府的支持不也一直在做农业吗?为什么我没有了政府的支持会抱怨?我做农业的理由难道仅仅是为了获得政府支持吗?


  事实上,农业无所谓机会不机会,它只是适不适合,农业只属于有情怀的人。农业不同于其他任何产业,它除了作为商品的属性外,更担当着对生命的根本维系。正是由于农业伴随着对生命的担当和承载,所以选择从事农业就必须默认这种责任,无可推脱。然而,当下中国,人们讨论农业的发展机会时,却仅仅讨论它的经济属性和商品属性,而剥离农业所承载的特殊使命。



  农业还是要讲情怀/图   来源网络


  手持大笔资金进军农业植保无人机的人,就会陷入这个圈套:一帮研究投资和商业模式的人告诉你农业应该怎么做;一帮有钱有权很任性却不懂农业的人到农村跑马圈地;政府在利益的诱逼下开始以产业化或新农村改造的名义赶农民上楼;一些从来没有下过地只会鹦鹉学舌般的专家开始指导农民如何“科学种田”……


  这样乱指挥一通是不可能做好农业的,没有对土地的敬畏之心,没有胸怀天下的责任感,只拿着热钱贸然进入农业植保的无人机企业,还是趁早退出这个市场,干点见效快、投资回报率高的事吧。


  农业只适合有情怀的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