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见方三日 世上满樱花

 昵称37113326 2018-03-31

周四又一篇文章被删除,先是审核不通过,楼主用关键词发自动回复消息,结果连底稿都被直接删除了。其实已经很小心了,用春秋笔法,尽量不触及敏感词。但是还是过不了。可能是相关方面的文章一律不能写吧。

都不知道写啥了。莫非像笑话说的那样,只有两个不能写:这也不能写,那也不能写?

既然不然写,就讲点别的,扯淡侃大山吧。前面是石头墙,没必要非得把脑袋往南墙上撞,绕过去便是。


1


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楼下的樱花开得正旺。公园里盛开的樱花树下也是游人如织,纷纷合影留念,人面樱花相映红。

樱花虽说原产于中国,但把赏樱发扬光大的却是日本。樱花是日本的国花,世界上观赏的樱花大多是日本选培出来的,每年3月15日至415日的樱花花季期间,日本人常常邀请三五亲朋好友铺上垫子在樱花树下聚会宴饮,引吭高歌、翩翩起舞,如痴如醉,犹如一场花事的狂欢节。日本人还创造了日本独特的赏樱花方式称为“花见”,边赏樱边喝的酒称为“花见酒”,花落时漫天花瓣飘舞称为“樱吹雪”,而夜晚观赏照明灯下的樱花被称为“夜樱见”。


国内的武大校园、南京的鸡鸣寺、北京的玉渊潭公园、上海的顾村花园也是著名的赏樱花处,每到樱花盛开的季节,游人熙熙攘攘、摩肩接踵,宛如春运时节的火车站。近期兴起赏樱风气可以说是出口转内销,但在古代中国樱花的地位并不出众,在梅花、牡丹、菊花、兰花、芍药等名花之后,而且常常樱、桃不分,混为一谈。


为何日本人对樱花情有独钟呢?可能是跟日本人推崇的武士精神相合吧。樱花的花期短,只有一周左右,整棵樱花树从开花到全谢大约半个月左右,昨日还是遮天蔽日的花束,第二天就只剩下光溜溜的枝条了,一树樱花边开边落,令人感叹生命的无常。日本江户时代的俳句诗人大岛蓼太说过“不见方三日 世上满樱花”、“世间短暂犹如樱花”。樱花的花期虽短,但是却开得绚烂美丽,在短暂的花期中怒放展现最美的一面,凋落时如雪花一般飞扬,不污不染,干脆利落。

日本的战国时期战乱频繁,武士常年征战在外,“瓦罐不离井上破,将军难免阵前亡”,战死沙场是常事。樱花花期短暂而绚烂怒放,受到了武士阶层的喜爱,被看做是武士精神的象征。日本战国时期的霸主织田信长在大战前喜唱《敦盛》:“人间五十年,与天地相比,不过渺小一物;看世事,梦幻似水,任人生一度,入灭随即当前”鼓舞士气,其思想与樱花精神相契合吧。



2


日本有武士,欧洲有骑士。在封建时期,战争是贵族和职业军人的事情,与平民无关。所谓贵族,更多是一种责任和荣誉,冲锋在前,绝不后退。如普鲁士的容克贵族其实就是一群职业军人,欧洲各国的王均要亲自上阵搏杀,在战场上因为国王战死战役翻盘的时期比比皆是。如在跟奥斯曼土耳其人的瓦尔纳战役中,匈牙利国王在冲锋时战死,导致战场局势雪崩,丧送了大好局面。

这从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中就可以看出不同:中国的帅是居住在九宫格里,不能出城,由卫士保护,而国际象棋中的王可是相当凶悍,满场跑,人挡杀人,佛挡杀佛。


因为战争是贵族之间的事情,所以无论是欧洲的封建时期还是日本的战国时期,交战都还遵守一定的规则,不杀战俘,国王和骑士等贵族被俘后可以用金钱赎回,交战的双方并不会赶尽杀绝,并不是一场全民的战争,而是一场有限的战争。当时的骑士们遵循八种道德规范之中就有怜悯,甚至在战争中禁用杀伤力巨大的武器,例如英格兰长弓等,骑士之间的战争更多的时候像是一场比武。


中国在春秋时期倒是遵循也是这种贵族式的战争规则,各国之间的战争也是温情脉脉的,点到为止,俘虏了国王、贵族也可以用金钱、领地赎回,并不是以灭国亡族为目的。如春秋时期的霸主齐恒公做得最多的就是武装行军炫耀武力,真正大打出手的时候很少。但是到了战国时期战争则相当残酷,如秦赵长平之战,白起坑杀赵国降卒四十余万,灭魏,引黄河水淹大梁城,数十万人成鱼鳖。已经是血腥的全面战争而非贵族式的有限战争。都说中国古代是封建制度,其实自从秦以后,就不是封建分封制度而是集权的郡县制度,中国在这方面比欧洲、日本要早熟得多。


《日内瓦公约》即是这种有限度战争规则的体现。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使得骑士精神衰落了,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无独有偶,日本的武士也被历史淘汰了,就像在《最后的武士》电影中所描绘的那样,一个训练了十余年的武士,在热兵器时代抵不过训练几个月的火枪手。

火器的出现使得战争变得更加残酷。当时流行的是一种被称为“排队枪毙”的线列步兵战术,双方的军人排成一排互相射击。这种战术伤亡率很高,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部队的伤亡率甚至达到了八成。《飘》中的女主角斯嘉丽听到战争结束的消息终于暗自松了一口气,因为南方实在支撑不下去了,除了老弱病残,适龄的男性白人青年大多战死,留下一堆寡妇和老女人,没有男人可嫁。

 

1853-1856年爆发的克里米亚战争,英国轻骑兵旅按照错误的命令开展的自杀式冲锋,大概是骑士精神最后的余辉。这次失败的冲锋因英国诗人丁尼生创作的《轻骑旅的冲锋》(《The Charge of the Light Brigade》)而广为人知。以至于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日莱特湾海战之时,美方舰队司令哈尔西中了日军的调虎离山之计,主力北上,让日军栗田舰队溜进了莱特湾登陆场。无奈之下,美军小型的塔菲3号锡罐军舰迎着日本战列舰的巨炮发起了自杀式的冲锋,结果三艘驱逐舰都被一一击沉。美军太平洋舰队司令部接到求援电报后,询问哈尔西的电报中就引用了《轻骑旅的冲锋》中的诗句。

 


到了一战时期,随着机关枪、坦克的发明,骑士般的冲锋已经不再是勇敢和无畏的象征,而纯粹是愚蠢的自杀了。如一战索姆河战役,英军采用密集队形突击,遭德军新研发的马克沁机枪的强大火力杀伤,曾经在一天之内阵亡6 万余人。最终索姆河战役英法联军在半年时间内伤亡近八十万人,多数倒在德国制造的马克沁重机枪之下。


马克沁重机枪一直到中国内战时期都还在使用,国军悍将张灵甫的74师部队中就大量装备。然而马克沁机枪是水冷式,需要大量用水进行冷却。在孟良崮之战中,国军主力74师被团团围困,然而山上并无水源,机枪一会儿就过热炸膛。奇怪的是,74师被歼灭后不久,孟良崮就下起了瓢泼大雨。有些事情,只能说是天注定吧。就像明末,明军三大主力孙传庭入河南与闯军决战,之前河南大旱数年,赤地千里。偏偏在明军决战前夕下起了大雨,导致明军火炮淋湿、粮道泥泞不继,最终一败涂地。孙传庭的部队当时是大明最后的希望,传庭死而大明亡。


3


现在网上一些年轻人动辄喊打喊杀,可能是电视神剧看多了或者是游戏玩多了,以为战争是儿戏。其实哪怕是轻武器伤害对人体的伤害都是巨大、而致命的,完全不像影视和游戏中展现的那样。

眼下绝地求生(PUBG)大火,不少网友天天叫“吃鸡”。虽然该游戏的仿真度较高,但是跟真实的枪战还是两回事。现实中不可能戴着三级头,一枪打不死。没有头盔能够防止步枪子弹的直射,即使能防住,冲击力也能颈椎折断。躯干上中一枪,就会失去战斗力,至于狙击枪机枪子弹甚至能够将人打成两截。

即使是中了小口径子弹,大出血也会死人,得不到及时救治不说送命,十有八九得截肢,就像电影《芳华》中的男主角刘峰一样。

普通的砖墙都不能挡住子弹的射击,什么沙发、办公桌椅就更不用说了,汽车只有金属轮毂能挡子弹,其他地方跟纸糊的差不多,躲在后面无非是起到遮挡敌方视线的作用。

 

这些还只是轻武器的伤害,到了二战时期,火炮和航空炸弹的轰炸更为恐怖,二战期间军人的伤亡百分之八十以上是炮弹和炸弹的轰炸所致。而且交战双方不像一战期间双方还能互相克制遵守规则不攻击平民,战争双方杀红了眼,开启了全面战争模式,对于平民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如南京大屠杀、重庆大轰炸、伦敦大轰炸、盟军的德国鲁尔区大轰炸、东京大轰炸等等。如东京大轰炸,又被称为“李梅火攻”,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5年美国陆军航空队对日本首都东京的一系列大规模战略轰炸(主要指1945310日、525日两次轰炸)。因负责轰炸任务的第21轰炸机部队司令名为柯蒂斯·李梅(Curtis LeMay),故这一空袭日本史称“李梅火攻”。


1945年39日至10日,美军派出334B-29轰炸机从马利亚纳群岛出发,再次使用凝固汽油弹对东京进行持续2小时的轰炸,每架飞机携带六至八吨燃烧弹,燃烧面积可达6500平方米。二十四时十五分,两架导航机到达东京上空,在预定目标区下町地区投下照明弹,接着投下燃烧弹,为后续飞机指示目标。随后大批轰炸机接着以单机间隔依次进入投掷燃烧弹,火势迅速蔓延开来。当晚东京出现 火灾旋风(Firestorm,大火造成的灼热气浪与冷空气形成强劲对流风)334B-29共投下了超过2千吨燃烧弹,产生的高温足以使区内所有可燃物(包括人体)烧着,直接造成近4万人死亡,近41平方千米的地方被焚毁,主要是皇居以东的地区,东京约有四分之一被夷为平地,其中18%是工业区,63%是商业区,其余是住宅区。

之后火灾蔓延,计划中的22个工业目标全部摧毁,267千多幢建筑付之一炬,上百万人无家可归,83793人被烧死,10万被烧伤或呛伤。李梅火攻造成的伤亡比之后的广岛、长崎原子弹轰炸还要高,而且死者也远比死于核武器的攻击之下痛苦。宫崎骏有部动画片《萤火虫之墓》反应了这段历史。德国、日本尝到了战争的苦头,所以国民中一直都有反战的情绪,随着经历过战争的一代人逐渐老去,很多人也淡忘了当年的苦痛。

 

在战争中,所谓不攻击平民,那是有限度的战争或者是一方占据绝对优势,可以讲风度。真正到了灭国之战,生死搏杀之际,就顾不上许多了。就像过去讲的一个笑话:两人手谈(下围棋),先是飘飘然宛如世外高人,之后是站起来冥思苦想,最后则是扭打作一团。下棋尚且如此,何况关乎生死存亡的战争?自然是无所不用其极。


4

 

核武器和洲际导弹的出现,更是令个人的武勇不值一提。大轰炸飞行员还得冒着敌方的防空炮火去投弹,而核导弹只要用按钮,动动手指,一个上百万人口的大都市就灰飞烟灭。

现在一些愤青甚至专家动辄叫嚣核战,更多的是一种博弈战术,希望能在气势上压倒对方,使对方退让获得额外的收益。


只是把希望建立在对方的软弱而非自身的实力上是不靠谱的。事实上,在美国与前苏联冷战争霸时期,一直是美国用核武器在威胁前苏联,而不是相反。因为前苏联在欧洲地区常规力量上占据绝对优势,欧美内部评估,如果开战,只需一个星期前苏联的钢铁洪流就能淹没西欧。但是美国最先研发核武器,在核武装上领先前苏联。所以,美国一直威胁前苏联,如果进攻西欧将会动用核力量打击,维持了战略均衡。


不要以为美国是在空言恫吓,在62年古巴导弹危机中,美国总统肯尼迪做好了跟前苏联全面核战的准备,洲际导弹都已经架在发射架上。美国的核力量还是占据优势的,美方内部评估,将会损失上百个城市,伤亡数千万人,而前苏联全灭。也许是意识到核力量的不足,最后时刻赫鲁晓夫退缩了,避免了全面核战争。

 

之后美苏展开了军备竞赛,双方各自生产了数万枚核武器。最终凭借经济上的优势,美国把苏联拖垮了。毕竟这么多核武器要消耗海量的资源,导弹和黄油只能选择一样,而核武器又不能当面包吃,和平时期全然无用,还得花大笔的金钱去维护,所以最终美国和俄罗斯展开了谈判,进行核裁军。

 

美国在六十年代出现的嬉皮士和垮掉的一代,也跟核战的阴影有关,说不定某天在睡梦中世界就爆发全面核战争,城市一片火海,自然没有谁愿意去努力学习、工作,今朝有酒今朝醉。

 

其实核危机的威胁并没有走远,不说半岛的核危机,就是在大洋之下,美国的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也在静静地潜伏。该核潜艇装载24枚核导弹,每枚装载1215万吨当量的分弹头,射程达12000公里,336个分弹头可以在半小时内摧毁对方200-300个大中型城市或重要的战略目标。如果爆发核战争,仅仅一艘就能让中国所有的地级以上城市分到一枚吧,所以说达摩克利斯之剑一直悬挂在我们的头顶,只是大家习以为常,恍然不觉。



至于说核战导致地球毁灭的,这是高看人类的能力了。在自然力量面前,人类还是很渺小。人类最大威力的核武器不过5000万吨级,火山爆发和地震的能量是其数百倍。导致恐龙灭绝的陨石撞击,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岛上留下一个直径大约有180公里,深900米陨石坑,据估计其当量达120万亿吨,是人类所有核武器总当量的数千倍。哪怕是这样的撞击,也只是让当时的顶端生物恐龙灭绝,地球生物圈和哺乳动物并未毁灭,还迎来了人类的纪元。

 

所以核战毁灭的不过是人类而非地球。在这个科技大爆炸、变幻莫测日新月异的年代,战争已经跟骑士、武士精神无关。如果不能够和平共处的话,人类自身的命运也许会像樱花一样迅速凋亡。也许我们会像恐龙一样灭绝,虽然不是因为天灾而是自作孽。

下一个统治地球的优势物种将会是谁?蟑螂?不太可能,这可不是星际争霸游戏,虫族的神经系统和大脑容量不够发达;鼠类?有可能,当初我们的哺乳动物先祖也是像老鼠一样大小,在恐龙的统治下靠残羹冷炙生存。


也许我们穿越到未来,看到的并非是《猩球大战》中所预言的那样,黑猩猩统治世界——猩猩跟人类体型无二,人类无法幸存的灾难,猩猩也不例外;而是看到一只硕大的老鼠威风凛凛地坐在王座之上,宛如郑渊洁的童话故事一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