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其它344、鲜为人知的“江西画坛十老”

 雪妮雪妮 2018-03-31
江西画坛自古不乏巨匠,从北宋的董源,到清初以罗牧为代表的“江西画派”形成,再到八大山人,都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及至现代,以黄秋园为代表的“江西十老”画家先后声名鹊起,他们深厚的艺术造诣和强烈的艺术个性宛如灿烂星辰照耀全国画坛,也为江西艺术界赢得了盛誉。如今,尽管斯人已逝,但“十老”画家仍深深地感染着后来者,他们的学画经历乃至一些趣闻轶事也至今为人津津乐道。
带你走近“江西画坛十老”,在他们的一些人生轶事中缅怀这些大师。
坚守“传统”的黄秋园
曾策划过“江西十老书画作品展”的青年画家邹卫,对“江西十老”的生平故事非常了解。在谈到十老之一的黄秋园时,他告诉记者,以自学而终成大师,黄秋园的艺术人生颇具传奇色彩。就艺术个性而言,黄秋园毕生坚持传统绘画风格,他在几十年的治艺生涯中临摹过无数名人的字画,古字画俨然就是他的老师。
这样的砥砺或许并不奇特,但由于黄秋园一直效法古人,坚守传统,而且他的个性非常执拗,从来不愿放弃自己的艺术准则去迎合当时的潮流,因而他的画长期得不到社会的认可,黄秋园在世时曾一度非常落魄,直到辞世时一代大师居然连美术协会员都不是,这成了中国美术史上的一大奇闻。
“当时处于文革时期,大家都在画红、光、亮,有很多中国的传统东西是不会被看好的,甚至有人说他专门画传统山水、才子佳人是非常顽固的。”邹卫感慨地说。
一如梵高、莫扎特等艺术巨匠的人生悲欢,1984年当黄秋园去世近十年后,他的作品第一次在北京展出时,引发了中国美术界的振动。国画泰斗 李可染先生评价黄秋园的山水画“有石溪笔墨之圆厚、石涛意境之清新、王蒙布局之茂密,二石、山樵在世,亦必叹服!”至此,黄秋园和黄秋园的画作才逐渐享誉全国,最终为江西画坛竖起了一座丰碑。
描绘时代的彭友善
中国画讲究的是一种意境,彭友善却独出其外,他总是用手中画笔去描绘时代,反映人民的疾苦与呼声。从上世纪30年代起,他经常用自己的画笔去唤起人民的斗志,去抵抗外辱的侵略,因此被人称为爱国画家。也正是因为这种时刻走在时代前列的精神,让他和国画大师徐悲鸿心意相通,结下了师生之情。
“我父亲准备留洋上学之前,画了一幅八尺长的《流民图》,徐悲鸿一看到就被震住了。”彭友善之子彭开天告诉记者,《流民图》现存在革命烈士纪念馆,表现的是老百姓流离失所痛苦的画面。“这张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