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破沙场碉堡易,破心中碉堡难丨之一——“碉堡”里的人

 与春天同行 2018-03-31

明朝圣人王阳明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如今“贼人已不在,碉堡如丛生”,也就有了——“破沙场碉堡易,破心中碉堡难!”

“碉堡”的地方,是一副什么画面?脑子里蹦出了下面这些关键词~

不过,今天我们所要说的“碉堡”,不是战场上的防御建筑,而是一些人如同“封闭磁场”一样的朋友圈!

我打开他的朋友圈,却看到……

有一天,刚在微信发了条朋友圈,不到5秒,就有一位朋友给我点了个赞,“这是谁啊,那么关心我?”

“咦?这不是老李吗?好久没联系,他最近在干嘛呢?”脑子里一边想着,一边就顺手去点开他的朋友圈,可是我突然发现,在他的朋友圈,我只能看到一条黑线……

隔着屏幕,我感到有一丝冰冷!眼睛死死的盯着这一条黑线,仿佛看到了一座厚厚的碉堡!

站在碉堡外,我看不到里面的人是何模样,但里面的人却在看着我,刚刚还在跟我打招呼!脑子里开始寻找各种理由,以求慰藉自己!让我再一次想起那句:朋友圈的人都是朋友吗?

可是心尖儿上的那一粒冰花,已经止不住地迅速长大,俨然有变成一座冰山的趋势,五味陈杂!

谁把朋友圈筑成了一座碉堡?

如今,被拒于“朋友圈”之外的现象,屡见不鲜。自从微信出了这个功能,一些人就开始高筑朋友圈的围墙了。但这样一来,心与心之间的鸿沟,会不会越来越深呢?

往往新加一个好友时,都会在第一时间,好奇地打开他的朋友圈,可要是被一片空白拦住了,内心里一定是怅然若失的。是内敛?还是不爱与人交流呢?

有些“老朋友”之间,更是玩儿起了“躲猫猫”。某段子:陌生人都可以看到你十条信息,我作为你好友只能看你三条信息,那我删了你不是更好?

那些把朋友圈筑成碉堡的人,他们在碉堡里,别人在碉堡外,他可以随意观察别人,别人却看不到他。

虽然都是碉堡,但这个碉堡是砖做的、还是纸糊的?是坚硬如铁、还是薄如蝉翼呢?

不同的碉堡,住着不同的人

第一种碉堡,叫“不让他看我的朋友圈”!

“谁让你是我曾经的闺蜜、死党、同学、老师、同事、上下级领导、老板、恋人……既然那些都过去了,我现在也要全新的开始,就不必与“曾经”有太多交集了!”

“那些微商、不熟的人、看不顺眼的人,勉强留在通讯录可以,但朋友圈就免了!”

一般人进行这种设置时,是针对的特定的人。大多是为了告别过去,告别骚扰,或是避免麻烦等……但无形之中,就已经筑起了一座座坚硬如铁的碉堡了!

外面的人进不去,里面的人不出来!防御了“感情”、隔离了“信任”、避免了“沟通”!细细想来,这一座碉堡比身披铠甲还要理想!

第二种碉堡,叫“仅展示三天的朋友圈”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没错,三天前的我,已经配不上今天的我了!”

“朋友圈都是隐私啊,我想记录自己的过去,发的说说也都是回忆,但是我又不想让别人看太多……”

“这项功能很有意思,玩玩嘛又能怎样?你管我!”

据了解,设置“仅展示最近三天朋友圈”的人,以年轻人局多,多因隐私、好玩儿、任性等原因。你的生活我不便打扰,但我的生活没你也挺好!

不过,碉堡已经筑成,至于是在碉堡里狙击别人、窥探别人,还是为了保护自己的私有领地,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第三种碉堡,叫“仅展示最近半年的朋友圈”

“半年的时间,足以了解一个人的性格脾气了,如果想要了解我更多,还是当面交流的好,不要以为翻了我的朋友圈,就能对我了如指掌!”

半年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足以去了解一个人,也足以改变一个人。

设置“仅展示最近半年的朋友圈”的人,应该是想要把最好的自己留给大家,至于过往,就让它过去吧!谁还没点秘密呢!

可是,半年也是一座“碉堡”,对于一个真正关心你的人,任何权限的限制,都是阻碍交流的壁垒!

第四种碉堡,叫“真假碉堡”!

“我的朋友圈虽然是展示的全部,但早已经不是我自己的了!”

“我的朋友圈随便翻,发出来就是分享给大家的!有啥不能看的!只要你愿意,翻到2012年4月18日也可以嘛!(朋友圈于2012年4月19日上线)”

即使是没有任何权限限制的朋友圈,也分为两类!其中一类的朋友圈,有发各种商品的、有发招聘信息的、有发公司活动的、有发政务新闻的……他们可能是微商、公司员工、公务员、广告推广业务员……

另一类,就是普通人的朋友圈,拍的是真实的照片,说的是真实的话,表达的是真实的感情,分享的是真实的生活,这些人的朋友圈,是一片没有壁垒的青青草原!

你的朋友圈是一座碉堡吗?还是一片青青草原呢?看了这篇文章,会不会默默地把“三天可见”的权限改了、把碉堡拆了呢?

有人可能也会问:张小龙的朋友圈,是不是也设置过“三天可见”的权限呢?

微信为何这样设置朋友圈的权限?

“把所有用户看作是一个人,这个人是没有性别、年龄、区域、教育程度的属性,他就是一个对象,他包括了所有用户,他是所有用户共同需求的交集。”微信之父张小龙这样说。

“艺术家张小龙,一个孤独的创作者,一个「不善沟通」的产品经理!”他的好友和菜头说,张小龙是一个生性孤独的人。外在开朗,内心保守。

1、了解人性

2、了解群体心理

3、产品经理像上帝一样,可建造系统,制定规则,让群体在系统中演化……

都说腾讯对人性的研究最为透彻,可是人与人之间建立的这座碉堡,又体现了微信团队对人性什么的思考呢?

张小龙作为微信的创始人,对朋友圈权限的设置,体现了他怎样的心理呢?是为了保护隐私,还是为了保护那一份孤独呢?

隐私与开放、简约与时尚、渴望交流与守卫孤独……到底是怎样一个矛盾的结合?且听小编下回分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