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门非傲世, 守道是谋身。 有人说,生命总在一定的阅历之下,开始大彻大悟。曾经,我对这句话半信半疑,现在,我相信了。 不仅相信了,而且将这个“一定阅历”的年龄,准确定位在五十岁。 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 “知天命”,不是听天由命、无所事事。 而是知道了理想实现之艰难,故而随遇而安,做事情不再企求结果。用我自己的理解,就是活着,不再有势利的目的了。 这几年来,我除了上班下班,渐渐习惯了深居简出,买菜做饭,喝茶看花,日子过得简单,却自觉充实。 有朋友埋怨我,说我老了,说我没有进取心,不好玩了。 我只回他两句话: “闭门非傲世,守道是谋身。” 壹丨 这句话,是晚唐诗人杜荀鹤的一句诗句。 所谓“谋身”,指为自身打算,修身养性的意思。 人活着,心境很重要。 年少时,谁都想着鲜衣怒马,锦衣玉食,出人头地,此时的心境,一定是紧张与不安。而过了中年之后,就要学会闲适淡然,随遇而安了。 王维世称“诗佛”。他描写自然的诗句中,往往参有佛光禅影的哲学。中年的王维写下《终南别业》: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越来越喜欢王维的这种心态了。人走到水穷之处,难免会有意犹未尽的失落,或者紧张。而王维“坐看”二字,足以见他闲适如常的心境。 中国文人中,最得王维随遇而安真髓的,应该是苏东坡。 《前赤壁赋》说: “唯有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苏东坡多次被流放,可是,他说,要想心情愉快,只需要听到清风,看到明月也就行了。 何处无清风,何处无明月?只是很少人,有他那般的闲情与心情罢了。 贰丨 随遇而安是一种态度。 它不是得过且过,因循苟且,而是顺其自然,顺势而为。面对生命中所经历的一切,无论成功,失败,得意,失意,均能看淡。老神在在,古井不波。 绍圣元年,朝廷以苏轼起草制诰“讥刺先朝”的罪名,撤掉其翰林侍读学士。先贬英州,接着,在一个月内,连续三次降官。 数次被贬,生活潦倒,本应郁郁寡欢。 可他却写了这么一首诗: “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
苏东坡什么态度呢?他说: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辈子经历的,又不止这场小雨,还不是都顺其自然的过来了。 再贬,也不过尔尔。 叁丨 随遇而安,更是一种能力。 人生或有悲喜,脚下路有长短,恰是那些坎坷与磨砺,让人生有了蜕变与成长,慢慢懂得了,与其执念,不如放下。 这就是孔子所言“五十而天命”的本意了。 但不是每个人说放下就都能放下。放下,也是一种能力。 僧璨《信心铭》说: “智者无为,愚人自缚。” 意思是说,智者,能摆脱世俗,自然清静无为。而愚人(痴迷的人),却想不开,总是把自身紧紧束缚。 在佛教看来,一切众生的寿夭、贫富、愚智,以及所处环境的违顺、苦乐等,都是唯人自招的。 众生如蚕,不断吐出烦恼丝,使三界六道的茧子,越来越厚实,自我束缚,而难以出离了。 能出离的,都是智者,而愚人,是放不下、逃不出的。所以说,随遇而安是一种能力,需要内心的修炼,方能做到的。 肆丨 《明心宝鉴》说: “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世事静方见,人情淡始长。” 这是说在喧嚣的社会、浮躁的人生中,心性的简静安定,最为珍贵。 心安定了,个性就安定了,一个人身心都在安适的状态下,住茅屋都觉得妥当,粗茶淡饭也甘之如饴。 人之所以会焦虑,在于内心的不安。在于攀比,在于执念。而内心不安,又生发于人的欲望。
修炼到一种境界,你便会醍醐灌顶,生命的意义,不是权势,不是财富,也不是才华。权势、财富都会得而复失,才华也会慢慢退化。生命的意义,在于一颗平常心。 与其为名利而牺牲身体、劳耗精神,不如静下心来,做些自己真正喜欢的事吧。 与其为了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而殚精竭虑、心力交瘁,不如放弃身外之物,安贫乐道好了。 以安定之心,应对纷繁复杂的烦躁之遇,一切繁华和纷绕,都在你的平静中化作虚无,心灵的境界在宁静中得到升华。 生命是自己的,生活也是自己的。心安,就好。 伍丨 每个人对生活,都有不同的诠释,是好是坏,是对是错,皆是选择而已。 选择繁华,抑或简居,选择庙堂,抑或市井,都是一种选择。 每一种选择,都有其利弊,只要你欢喜,活得不累就好。 黄庭坚说: “去子之取舍与爱憎,唯人自缚,非天黥。” 不是上天要惩罚谁,而是人,常常把自己当作了囚徒。 更不能把你理解的幸福标准,套在别人的身上,成为评判他人幸福与否的衡器。分明是既囚禁了自己,也囚禁了别人。 被人仰视,那自是锦树银花,风光得意。被人俯视,则必是俯首于世俗,满是谄媚与疲态。 做人,其实只要做事问心无愧,自己觉得舒适,就不必执念于他人的评判,不必纠缠于成败得失。内心不慌,脚步不乱,自己觉得盈实就好。 随遇而安,享受淡定的幸福,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有了归处,便是好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