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恒先钣喷快修 2018-04-01

同山东省很多地方特别是胶东地区一样,境内还有数量可观的居民口传祖籍“小云南”,一些民间家谱亦有类似记载。然细问“小云南”在何处却又含糊不清,无论乡僻野老,莫能道其原委。关于“小云南”出处,民间众说纷纭,国内史学界也说法不一,可谓扑朔迷离。
     “小云南”确有其地,在西南边陲的云南省。“云南”之名,始于2000多年前西汉时所置的云南县。元至元十一年(1274),云南郡改称云南州,属大理路。明洪武十五年(1382),降云南州为云南县,属大理府。清初沿革地理学家和学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相传古云南郡治此,土人称为小云南,以别于云南治城云。”
     历史上民间居民迁徙是常有的事。但是,包括《明史》在内的很多正史却并无自这个“小云南”向北方大规模迁民的记载。
     实际上,“小云南”一说与明朝的卫所制度有直接的关系。明初,朱元璋定鼎南京后,数次派使臣诏谕占据云南的梁王归顺,均遭拒绝,遂于洪武十四年(1381)九月,派傅友德、蓝玉、沐英统兵13万征伐。平定云南后,这些汉族军士便落籍云南乌撒、毕节一带,驻守乌撒卫等卫所实行军屯。乌撒卫是今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的县城所在地。元初置乌撒乌蒙宣慰司,其辖地为今贵州省之威宁、赫章及云南省昭通、鲁甸、彝良等县。乌撒地理位置重要,为从北面进出云南之交通要道,元朝初期即从湖广等地调兵于乌撒屯戍。明洪武十五年正月置乌撒卫,由于当地土司时有谋叛,因而明政府除按常规置卫所军外,还留重兵驻守,这些不属卫所建置的汉族军人据说有10余万人。当年这些来自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东、四川等地的明军驻守云南长达20余年,为数众多的军士与当地女子结婚,其中不乏许多苗族、彝族姑娘,第二代也已长成。
     此时,倭寇不断侵扰浙江、山东沿海地区。为加强胶东半岛一带的海防,自洪武中起先后在胶东半岛设置宁海、登州、莱州、靖海、成山、威海、鳌山、大嵩等卫及宁津、奇山、海阳、胶州、雄崖等守御所,这些卫所需屯兵把守,明朝即实施源源不断地从乌撒卫、大理、通海等地调兵的战略。当然位于滇东北的乌撒卫(今滇黔川交界处一带)只是军队调防的一个代表地名,或是云南军户迁移的一个集合地点罢了。
     这些受朱元璋派遣出征云南的汉族军士及其家属北归后,先是以设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的鳌山卫等地为主要集散地,然后又被分拨到胶东各卫所,此后又再不断迁徙各地。由于一下子从云南来了这么多人聚居一起,久而久之,当事人和当地人为区别云南而称之为“小云南”是很自然的事。如此说来,境内许多姓氏家谱和口碑流传提及的“小云南”,即是由云南省北归的军户。在东北三省,“小云南说”最为普遍,也被多数人所认同,好多谱书都有记载,并且指出其地域范围在莱州、登州、青州一带,这实际上是对其先辈祖籍地的叠加和简化记忆。可见,“小云南”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一个移民族群”整体的俚称,类似东北人称山东移民为“小山东”一样。时间久了,“小云南”这样的称呼难免被相当部分人在编家谱或追寻祖源时附会上。

境内居民自称明代来自“小云南”并立村的村庄有14个,这些居民凡称其先祖于明代从“小云南”迁来的,经查都是守御从军落籍的军户,再详查具体地址,多系安徽、江苏两省北部地区迁来,其中多数是跟随朱元璋起兵,后戍边胶东落籍,时间大都是永乐年间。这就与上述当年明军队从乌撒卫调防鳌山卫,然后再调配各卫所,或者落籍为民后逐渐东迁的说法相吻合。也就是说,当初平定云南的军队大多属于朱元璋家乡一带的军人。所以从根上讲,“小云南”移民的祖籍应当还是安徽、江苏一带。

历史上特别是如今,有很多来自云南省的女子万里迢迢来到胶东,以求嫁人,好像冥冥里他们知道这里有他们亲戚似的。乳山市除汉族外还有26个少数民族,云南省的15个世居少数民族境内就有10个,虽然人数较少。是否可以这样认为,云南与胶东确有那么久的历史渊源,或者他们当地民众口口相传,历史上他们的先辈曾迁往的胶东半岛生存环境比云南的要好,故相约结伴前来落户居住?还有,旧时境内好多居民有阴历十月初一(老百姓称“月一”)以及腊月三十给祖先发纸(烧纸)的习俗,他们都是向西南方向磕头,曰不忘祖先。看来,永乐年间,军士其云南眷属随之北归,民间称其祖籍是“小云南”,也算是空穴来风,未必无因。

境内明代“小云南”移民有来自本地军户落籍,也有是从军后落籍外地又逐渐迁移境内落户的,还有的是在境内继续析设居住的。境内现在还有很多村庄依然保留所、寨的名称,如:海阳所、东南寨、张家寨、中寨、寨前、北寨、南寨、乳山寨、砦里等。可以看出他们先是落籍某村,然后其后裔又继续分迁。以海阳所为例,当年守御千户所军户落籍后,成为境内姓氏最多的村庄,后来有些军户又迁出在境内他处新立有23个村,迁入他村落户的也有13个村。再如,刘家庄是明永乐年间,刘党由小云南从军海阳守御所任千户职,世袭三代,至弘治年间,刘召由海阳所迁此立村。所后王家庄是明永乐年间,王姓由小云南从军靖海卫,明末迁此建村,等等。

从境内居民的姓氏上来看,不少姓氏也都是来源于军户落籍,他们都是年老退役落籍或裁卫所后,便成了落籍的军屯户。这些军户落籍姓氏涉及境内约100多个村庄。如于姓,境内第一大姓,今约1.6万户,各镇均有分布,以南部沿海各镇和中部的夏村、大孤山两镇为多。其中芦头、水头两村于姓系明永乐年间后由云南从军海阳所落籍,其后裔析居封赠山、姜家庄等村。其他落籍军户的主要姓氏还有王、刘、李、张、孙、赵、胡、许、陈等,大都是明洪武、永乐年间由小云南从军宁海卫、海阳所落籍,后裔析居境内各村的。

从胶东地区看,在明代移民的浪潮中,军户的迁移落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些落籍军户也是境内村落和居民的重要构成部分,为后来境内的社会发展和文化特色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