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吃货!你应该来了解一下西方主食的演变历史

 cat1208 2018-04-01


当罗马帝国的荣光消散,中世纪的黑暗时代紧随,昔日的地中海经济圈也宣告崩溃。中世纪欧洲平民百姓和普通士兵的餐桌上最常见的主食是各种谷物加蔬菜煮成的稀粥和啤酒汤。在土豆引入欧洲以前,这种啤酒汤是饭桌上的重头戏,买不起面包的平民喜欢它,上流阶层也不例外。

 


啤酒汤

 

成为奥尔良公爵(奥尔良家族是波旁王室的重要分支)夫人的德意志公主伊丽莎白·夏洛特曾经在一封写往故乡的信中感叹凡尔赛宫的饮食不合自己的口味,并怀念自己家乡的啤酒汤的味道:“茶喝起来像泡了干草的水,咖啡像煤堆里捞出来的假豆子做的饮料,巧克力又太甜。我最喜欢的还是德国啤酒汤,经常喝我的胃就不疼了。”奥尔良公爵夫人所说的啤酒汤做法是:在锅里倒上啤酒加热,然后在其他容器里分别打上一个鸡蛋,放一点儿黄油,倒上一点儿凉啤酒搅拌,最后把热好的啤酒倒进容器,最后加点儿盐和糖。《哈利波特》一书里魔法师学校的“黄油啤酒”就是这种啤酒汤的再现,这种啤酒汤出现的时间比较晚,因为盐和糖都是当时非常昂贵的食品。

 

至于面包,则是骑士们的主食,而且是加了木屑和石灰的黑面包。我们现在吃的面包在当时被称为“皇后面包”,是顶级的大贵族和大主教才能吃上的最高档的食品。烤制面包从来就不是一项简单的活,精细的面粉在东西方都一度价格高昂,韩国电视剧《大长今》里那句著名的台词“面粉是一种珍贵的食材”并不是笑谈。我们可以用肉价和面粉的价格做一下比较,如今肉类的价格几乎是面粉的15倍。而在文艺复兴早期,即使是全欧洲最富庶的意大利,猪肉也只比小麦面粉贵两倍,小牛肉也不过贵二点五倍。当时欧洲的现状是:“社会地位越低的人,消耗在面包上的收入比例就越高。”磨制面粉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磨面一度是暴利的行当,是不少达官贵人争相投资的热门产业。唐玄宗时代,长安城最大的磨坊主就是大宦官高力士,工业革命以前的欧洲也是如此。从磨坊买来面粉来烘焙面包是当时大多数人的选择,因为磨面消耗的时间和体力实在是过于巨大了。对当时的欧洲人来说,想要吃到面包还有一个头疼的难题:他们没有太多的选择,必须要到行会指定的面包店去买,难免会遇到质次价高的情况。

 


木薯面包,黑面包

 

在中世纪,黑面包是人家贵族餐桌上的美食,普通士兵只能吃点儿谷物、蔬菜,喝点儿稀粥、啤酒汤。黑面包真正被端上普通士兵的餐桌,还要到地理大发现以后。在西班牙征服美洲的过程中,欧洲人发明了另外一种面包—大名鼎鼎的“征服者面包”木薯面包。欧洲定义的面包实际上就是烤制的谷物食品,引发无数犹太人流血事件的无酵饼其实也算面包的一种。按照这种说法,我们今天吃到的烧饼显然比木薯面包更符合当时的面包标准。

 

这种面包中的“异端”出现在科尔特斯和皮萨罗征服了大片美洲土地之后,那时的西班牙王室将这一大片美洲土地和印第安人分封给这群有功之臣。科尔特斯分得了五千多户印第安人的“私产”,这些印第安人的产出就是他的收益。科尔特斯的收益其实并不像福布斯“世界千年富豪排行榜”上估计的那么多,他的全部年收入是5000 比索(西班牙银币,比索相当于38 克白银),也就是清朝一个蒙古王爷的收入。这笔钱其实是科尔特斯封地上可以出售的物产比如红色染料、可可等产品的收益,而墨西哥银矿的开发收入则要等到他去世后才会出现。此外,印第安人还要负责为这群征服者提供食物,美洲土生土长的木薯就这样被磨成了细粉、烤制成面包,用来供养这群幸运的西班牙“堂·吉诃德”。西班牙人发现木薯的食用功能后,这种神奇的食品又被葡萄牙人伊比利亚带到了非洲,并在非洲的殖民地上大力推广,木薯作物及其加工食品成了现在很多非洲国家的主食。

 

除此之外,中世纪的欧洲并没出现过其他主食。著名的意大利面其实是入侵西西里岛的阿拉伯人发明的。西西里岛是距非洲最近的岛屿,公元世纪时,它被阿拉伯人从拜占庭帝国的手中夺走。阿拉伯人带来了从中亚地区学来的面条制作法,发明了意大利面。西西里岛上的磨坊产业也因此而发达起来。与现在不同,那时的西西里岛与穆斯林地区的贸易经济非常发达,是各方势力的争夺焦点。挪威王子哈拉尔德在拜占庭帝国当雇佣兵时,就曾参与拜占庭对西西里岛的争夺。这位集狡猾和强悍于一身的王子后来趁着拜占庭帝国的内乱,洗劫了拜占庭皇宫,并回到挪威称王,最后死在了争夺英国的战斗中。真正将西西里岛夺回来的是来自诺曼底的欧特维尔家族。欧特维尔家族是诺曼底坦克雷德男爵的后裔,其家族子嗣众多。欧特维尔家族的12 个子嗣中有个都前往意大利南部展开骑士冒险之旅,凭借着惊人的谋略和勇猛,欧特维尔家族的后代打垮了阿拉伯人建立的西西里王国(这个小王国的收入一度是欧洲各王国中的翘楚)。

 


油画《意大利市场》,画中的小摊贩卖着意大利面

 

随着西西里岛回归基督教世界,意大利面也随之流传到了意大利的各个地区,但它还只是富人的美食。马可波罗曾经食用过意大利面,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他的游记中,马可波罗对能在中国吃到面条感到大为惊讶。因为他已经吃过了地道的意大利面,所以他用意大利面的专用名词“细面”(Vermicelli)和“宽面”(Lasagne)来形容自己吃到的中国面条。12 世纪中叶,阿拉伯地理学家易得里斯在他的西西里游记中写到:“特米尼(Termini)以西有个叫托拉比亚(Trabia)的小镇,那可真是个迷人的地方。镇子里溪流纵横,依傍着河流,那里建起了许多磨坊。在这片广袤的平原中,密布着许多大型庄园。每年,那里出产大量的意大利面,销往四面八方。送去卡拉布里亚(Calabria)、中亚和欧洲其他地方的意大利面一船又一船。意大利面很快在亚平宁半岛各地流行开来。14 世纪以后,从南到北意大利面行会纷纷建立起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意大利面也进入了寻常家庭的餐桌,成为意大利人不可或缺的美食。

 

为意大利面而战,也形成了意大利人独有的战争文化。1647 年,一场保护意大利面的战斗在西西里打响。统治西西里岛的西班牙哈布斯堡王室制定了新的收税标准,即按照面条的消耗量来征税。当西班牙的士兵们开始挨家挨户地称量当地居民用来制作意大利面的面粉时,一向对西班牙统治者恭顺的西西里人开始反抗。激烈的巷战持续了一个多星期,当地人不惜用鲜血争取意大利面的自主权,政府当局最终取消了这项引起巨大公愤的面粉税。“意大利人必须对意大利面有绝对自主权”,在意大利统一战争获胜后,红衣军统帅加里波第用加了橄榄油的金枪鱼意大利面来庆祝胜利。

 

有人将意大利面奉为信仰,也有人将意大利面视作沉疴。墨索里尼是地道的工业强国主义者,在他的眼中,意大利面不仅需要精心烹制,也需要细心品尝,这种慢节奏的美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意大利的工业发展。他的理论家马里内蒂就曾叫嚣“意大利面是荒谬可笑的美食宗教,是传统主义者的菜肴。它难以消化,卖相野蛮,对营养含量造成误导,让人吃了之后心存疑虑、行动缓慢且悲观。所以说,面食对意大利人是绝对没有好处的,吃多了只会让人热情尽失。如果意大利人能戒除吃面的习惯,那成就不知会有多高。”因此墨索里尼本人奉行着简单饮食“多吃面包、少吃面”的概念,每天的主食是3公升牛奶搭配面包,并辅以少量水果。


为了改变意大利人的生活节奏,使他们“振作”起来。墨索里尼政府开始他们对意大利面的负面宣传,并公开表示“看那些卡布里岛的胖子、佛罗伦萨的肥掌柜、罗马的屁股大到可以把巷子堵起来的老妈妈,他们都是因为吃了太多的意大利面”。墨索里尼政府为公民设计的理想食谱很能体现工业时代的节奏,需要用到和今天富士康自动餐饮设备相媲美的大型金属搅拌器和蒸馏锅。然而意大利人已经习惯了意大利面的味道,不可能像墨索里尼期待中的那样再去效法古罗马简单高效的饮食。要知道意大利可是一个吃货的国度,即使在公民选举这样严肃的场合,选民也往往会把选票投给派发的免费意大利面又多、又好吃的政党。这样不接地气的做法自然遭到了群体抵制。即使是意大利军队,也照样不去理会法西斯的教导,照样大吃意大利面,甚至闹出了为了吃意大利面全军成建制地被俘虏的笑话。如果墨索里尼用“保卫意大利面,保卫比萨,打败吃汉堡、热狗的美国人”作为宣战口号,也许效果会好得多。


在征服全世界的过程中,英国人的饮食习惯也改变了不少,主食的变化就是其中的一项,比如印度的咖喱饭。英国庄园主在全盛时期非常热衷于印度饮食,咖喱饭曾在英国风靡一时,由英国人改良的鸡蛋、鱼肉、米饭版奇奇里(印度做法是小扁豆、黄油、米饭混合而成)成了当时在英国绅士们间流行的早餐。在饮食习惯方面,荷兰人的变化比英国人更为明显。在殖民印度尼西亚和台湾的活动中,荷兰入乡随俗,将大米当作主食。占据台湾后,荷兰人就改行当了“地主”,向开发台湾的福建移民征收的大米成为了东印度公司当时的一大收入来源。在东印度公司最大的殖民据点印度尼西亚的巴达维亚,荷兰人还用大米招募了大批流浪的日本武士来充当自己的打手。


本文摘自《舌尖上的战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