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诗词意境四向度鉴赏略论

 阳关残雪 2018-04-01


古诗词意境四向度鉴赏略论

诗的生命在意境,意境的灵魂在情感,故赏诗境就是悟诗情,如吴乔说:“夫诗以情为主,以景为宾。景无自生,惟情所化。” (《围炉诗话》)亦是说“情乃诗之胚、景乃诗之媒,合而为诗。”(谢榛《四溟诗话》)而“情感是生生不息的,意象也是生生不息的,换一种情感就是换一种意象,换一种意象就是换一种境界。即景可以生情,情可以生景。”(朱光潜《谈美》P60)综其各说,意境,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而使读者沉浸于、创造于其中的一个想象世界,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情感与理智的统一,理想与现实的统一。简言之,意境就是情与景的契合。所以,朱光潜说:“诗的境界是在刹那间见终古,在微尘中见大手,在有限中寓无限。”(《诗论》P35) 那么,我们如何鉴赏其意境呢?本文提出四向度整合鉴赏法——①研析题目,初探意境融合方式;②领悟意象,鉴赏意境融合之美;③整合意境,营构意境呼应之美;④感悟生命,焕发诗人人格之美。

一、研析题目,初探意境融合方式

诗题往往是全诗的眼睛,在古诗词的审美鉴赏中,意义主要有三。

一是,暗示诗词的类型。如全国卷:2002年《春夜洛城闻笛》(李白)为思乡诗,2003年《过香积寺》(王维)和2005年《雨后池上》(刘攽)是咏物诗,2004年《江城子》(欧阳炯)是怀古词。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送别诗,高适的《塞上听吹笛》是边塞诗,朱熹的《观书有感》是明理诗,如此等等,大都可以从诗题的相关词来初探诗的类型。

二是,营造情绪一情感氛围。或则点明“情”之时空,如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夜”,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的“临安”,或则点明“情”之基调,如杜甫《恨别》中的“恨”,王昌龄《闺怨》中的“怨”。或则点明“情”之指向,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忆”和“山东兄弟”,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中的“寄”和“京师诸弟”。当然,这种分别不是绝对的,而往往具有交互性。

三是,暗示意境的结合方式。相对而言意境的结合方式,主要有三:一是情由境生,如王昌龄的《闺怨》,因主人公久居深“闺”而“怨”自生出“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怨情。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因“闻笛”(曲中的“折柳”之音)而顿生“何人不起故园情”。但值得说明的是,如果没有触景之前情感的蓄积,就不会有触景之后情感的迸发。二是移情入境。如杜甫《春望》,题目不是因“春”而望,而是心有所“望”,即将自己的忧国之思与怀民之情移入春之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三是体贴物情,物我情融。是指景物经过诗人情感的点染与化合,也便染上了我情。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雨知人意,人解物情,物我同构,契合无垠,共奏出生命的天籁之音。 总之,把握诗题,在于快捷捕捉诗的情调、情脉和情结,为进而结合全诗鉴赏作准备。

古诗词意境四向度鉴赏略论

二、领悟意象,鉴赏意境融合之美

意象,简言之,就是象的意化(自然的人化)和意的对象化(人的自然化)。朱光潜谓:“意象是意志的外射或对象化”(《诗论》P44)。说到底,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的情趣化、个性化。那么,意象与意境的关系何以理解?即“境生于象而超乎象”(刘禹锡语)。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情趣化组合后的升华,意境的范围大,通常是整首诗或几句诗,是整体效应,贵虚。而意象是构成意境的一些具体而细小的单位,贵实。打个比方,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那飘忽的、变幻的、色彩斑斓、千姿百态的云,它的魅力恰好诗的意境。

第一,要鉴赏意境的融合之美,其核心是鉴赏意象的融合之美,而意象之间的融合不是物理的而是化学反应,因为诗是精妙的观感表现于精妙的语言,其语言是超逻辑的,是不借助于介词、连词等虚词关联的直接组合,故此,构成了诗歌语言的多义美。如欧阳修的《蝶恋花》写少妇的孤独迟暮之感,其中有这样的诗句:“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门掩”和“黄昏”直接组合,其关系不确定,可理解为黄昏时分将门掩上(因为她估计今天丈夫不来了)。也可理解为将黄昏掩于门外,又可理解为在黄昏时分将春光掩在门内,关住春光使它不要离去,或许三者均有之。但不管怎样,那少妇却有一个关门的动作,时间又是黄昏,而这个动作正表现了她的寂寞、失望和惆怅。

第二,要鉴赏诗词的意境,就要抓住统摄全诗意境的核心意象,再找与之化合的配角意象,进而理清其意象线索,即情感脉络。因情之与意境,犹山之隐脉,水之暗流,也如明·何景明所言“诗文有不可移之法者,辞断而意属,联类而比喻也。”正如是,则诗之境界全出。如,柳宗元的《江雪》,中“鸟飞绝”、“人踪灭”、“蓑笠翁”这些意象均因“雪”而出,又一“独钓”的动作,生动地活化出一个遗世独立的隐者形象,其中“雪”为核心意象。

第三,我们还可用词法分析法:

1、研名词赏虚实。名词之为意象,是“情”之载体。“形象大于思想”,艺术就是通过逼真的形象传达内在的精神气韵。宋·范晞文说:“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对床夜话》)对此,宗白华认为“化景物为情思”是对虚实相生的正确定义。中国诗的一大美学特征就是虚实相生,至于虚而为实,是心灵感受的真实,因为意境本是在活泼泼的心灵飞跃而又凝神寂照的体验中突然成就的。如李白的“白发三千丈”合理吗?但对表现诗人乍对明镜看到白发的惊讶之情,是再真实不过了。李贺的“思牵今夜肠应直”合理吗?但对表现那种迷离恍惚的幽思,是再真实不过了。

2、研动词赏动静,看指向与强度。意象之美,在贵动尚静,而源于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不二,直探生命本源,诚如禅境。“鸟鸣山更幽”不是吗?再如2005年全国卷《雨后池上》(宋·刘攽)前两句“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写静,后两句“东风忽起垂杨柳,更作荷心万点声”中“忽起”写动,动静结合,创意出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的优美意境。其中意象的指向与强度,也可反射诗歌的感情基调与作品风格。如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杜甫的“故凭锦水将双泪,好过瞿塘滟滪堆”李白的“明月”指向空中,显飘逸之感,“滟滪堆”指向水下,给人沉郁之感。 3、由形容词赏诗人的情感色调,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第一句有声有色的织成新鲜优美的意境,第二句,蓝天白鹭自由飞翔,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颜色字,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一句一景,传达出无比欢愉之情,构成一个统一的审美意境真可谓“语不及情而情自无限”。

古诗词意境四向度鉴赏略论

三、整合意境,营构意境呼应之美

这里所谓的意境整合,是指整合诗人之意境、诗歌之意境,读者之意境,而达到一种审美情趣上的心灵呼唤和思想碰撞。因为一首诗的胜利不仅是内容上胜利,更是美学上的胜利,也就是意境的胜利;一首诗的生命不独作者一人维持,也要靠读者帮忙才行,所以,谈诗就是再做诗。且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阅读过程中的“多重对话”(教科书、作者、编者、学生),只有“对话”,才有利于以学生的心灵激活文本的语言,以文本的语言点燃学生的心灵。 所以,我们在鉴赏诗词时,要进行多重对话,即:

一要“知人论世”,研究诗人的思想身世,但必须借助于诗人的感情生活来研究。因“诗人与哲学家究竟不同,他固然不能没有思想,但是他的思想未必是方法系统的逻辑推理,而是从生活中领悟出来,与感情打成一片,蕴藏在他的心灵深处,等时机到来,忽然迸发,如灵光一现,所以诗人的思想不能离开他的情感生活去研究。”可见“诗人的思想和感情不能分开,诗主要的是情感而不是思想的表现,因此,研究一个诗人的感情生活这比分析他的思想更重要。”(朱光潜《诗论》P199),二要透过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来“披文以入情”。三要以我的经验去观照、去创造文本意境。如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史”般诗人,他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汉·司马光指出:“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他皆类此,不可遍举。”(《续诗话》)这就是三重意境整合的审美效应。

古诗词意境四向度鉴赏略论

四、感悟生命,焕发诗人人格之美

诗词鉴赏,首先是语言的鉴赏,最高境界就是意境和风格的鉴赏。至于“风格”,法国自然科学家布韦说“风格即人格。”弥尔顿也说“谁想做一个诗人,他必须自己是一首真正的诗。“对此,我们说,赏诗,就是诗人之人格与诗词之风格的合而为一。如杜甫之与沉郁顿挫,李白之与清新飘逸,王维之与恬淡优美,孟浩然之与素淡自然,王昌龄之与雄壮豪迈,李贺之与雄浑奇特,王安石之与雄建高峻等等。就诗之风格,如宫廷诗的缠绵宛转,田园诗的恬淡宁谧,山水诗的清新优美,边塞诗的悲凉慷慨,讽喻诗的沉郁激愤,咏史诗的雄浑壮阔等。 诗之于诗人,犹如苹果之于果汁,是诗人感于物、发于思、触于景、缘于情,最终是归于生命的焕化,所以,一首诗的胜利不仅是诗歌内容上的胜利,更是美学上的胜利,尤是情感上的胜利,而情感的迸发是人格的折射,人格的凸显是生命的写真。故此,我们说文学四分法之小说与戏剧重再现,是典型形象的塑造,而诗歌与散文重表现,是审美人格的折射。中国是一个诗的国都,如从“诗三百”开启了中国诗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从神话传说开启了浪漫主义创作风格,至诗的巅峰时代唐代,便承前之现实风格便有杜甫将史诗般诗推向“实”的巅峰;承前之浪漫风格便有李白将诗推向“虚”的巅峰。概言之,在中国诗的历史长河中永远闪耀着人格美的光芒,正是这些人格美的光芒照耀了和照耀着中国文明的灿烂星空,这星空中闪烁的光源便是诗人的人格伟力。所以,赏诗就是悟生命赏人格。

总之,“艺术本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诗歌尤其如此,它是使人生和自然和谐完美的使者。其鉴赏的角度和方法尽管很多,但我们必须做整体的把握,即:以意象的分析为核心,以领悟诗心的幽情壮采为主线,以意境和风格的鉴赏为旨归,以期创造性地把握诗歌的审美因子。

古诗词意境四向度鉴赏略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