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常见鸟类—珠颈斑鸠

 七彩阳光3109 2018-04-01


珠颈斑鸠

目名:鸽形目

科名:鸠鸽科

属名:斑鸠属

学名:Streptopelia chinensis

英文名:Spotted Dove

别名:花斑鸠、花脖斑鸠、珍珠鸠、斑颈鸠、珠颈鸽、野鸽子。

体长:27-32cm,小型鸟类。

生息状况:东南地区常见留鸟。遍布于中国中部和南部,西抵四川西部和云南,北至河北南部和山东,南达台湾、香港和海南岛。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缅甸、中南半岛和印度尼西亚,已被引种到澳大利亚和美国。

辨认特征:

1、嘴黑色。

2、头部深蓝色。

3、虹膜橘黄色。

4、颈侧黑色斑块上布满白点。

5、背部、翅膀灰褐色。

6、下腹部暗红色。

7、雌鸟羽色与雄鸟相似,但不如雄鸟明亮,光泽较少。

8、尾较长,外侧尾羽前段的白色甚宽。

9、脚红色。

(通体褐色,颈部至腹部略沾粉色。最引人注意的是它的颈部两侧为黑色,密布白色点斑,像许许多多的“珍珠”散落在颈部,故名“珠颈”斑鸠。)

习性:

1、喜欢和人类共生,栖息于村庄周围及稻田。地面取食。

2、食物为果实、谷物和其他植物的种子,以及昆虫。

3、一般不群居,常单独或成对立于开阔路面。

栖息环境:栖息于有稀疏树木生长的平原、草地、低山丘陵和农田地带,也常出现于村庄附近的杂木林、竹林及地边树上或住家附近。

食性:主要以植物种子为食。特别是农作物种子,如稻谷、玉米、小麦、碗豆、黄豆、菜豆、油菜、芝麻、高梁、绿豆等。有时也吃蝇蛆、蜗牛、昆虫等动物性食物。

繁殖:5-7月繁殖。繁殖于树上(偶尔也在地面或者建筑上繁殖),以树枝在树杈间编筑简陋的编织巢,巢呈平盘状,甚为简陋,主要由一些细枝堆叠而成,结构甚为松散。每窝产卵2-3枚,卵白色,椭圆形,光滑无斑。幼鸟孵出后,亲鸟嗉囊能将食物消化成食糜并分泌一些特殊成分形成“鸽乳”,用于喂养幼鸟。孵化期15-18天。孵蛋、养育小斑鸠则是由雄鸟和雌鸟轮流照料,喂食它们鸽乳。再过约两星期,小斑鸠就必须离巢。通常由雄鸟寻找合适的地方,再带雌鸟去选,选一个双方都认为可以的地方,一起筑巢;但也可能“鹊巢鸠占”,占用之前其他珠颈斑鸠或其他鸟类的巢。珠颈斑鸠每年至少可以繁殖3次。

观鸟月份(广州):1-12月。

观鸟地点:城市公园绿地、居民生活小区、田野村庄。

其他:

1、珍珠斑点只有成年的珠颈斑鸠才有,幼鸟是没有的(此外,印度还有一个亚种也是没有“珍珠”的),且幼鸟的颜色也没有成鸟那样鲜艳。

2、常成小群活动,有时也与其他斑鸠混群活动。常三三两两分散栖于相邻的树枝头。

3、栖息环境较为固定,如无干扰,可以较长时间不变。觅食多在地上,受惊后立刻飞到附近树上。飞行快速,但不能持久。飞行时两翅煽动较快。

4、鸣声响亮,鸣叫时作点头状。鸣声似“Ku-Ku-u-ou”。反复重复鸣叫。在久雨初晴时和久晴欲雨时鸣叫特别频繁。

5、珠颈斑鸠觅食时会在地面边走边寻找草叶或道路上的植物种子、果实、小虫来吃。

6、通常在天亮后离开栖息树到地上觅食。离开栖息地前常鸣叫一阵。觅食活动多以早晨7-9时和下午3-5时较为活跃。

7、求偶的雄性在表演时身体会极度倾斜,并在绕圈

飞行时舒展自己的双翅和尾巴以吸引雌性。  珠颈斑鸠通常为一夫一妻制。

8、生性胆小,人若靠近,则常转身以背相向。除晨昏觅食外,平时都栖息在跨空电线、树林中。它们的飞行姿势与凤头鸠类似,着陆时尾巴会上倾。

亚成鸟


相似种辨别:

1、珠颈斑鸠与灰斑鸠:灰斑鸠颈部具黑白相间的半领环;虹膜红褐色;脚红色。


2、珠颈斑鸠与火斑鸠:灰斑鸠雌鸟酒红色。火斑鸠雌鸟颈部具全黑色的半领环;虹膜褐色;脚灰黑色。


3、珠颈斑鸠与山斑鸠:山斑鸠颈部图案与珠颈斑鸠最为接近,但为黑白斜条纹,而非黑白点斑;虹膜黄色;脚红色;双翼具鳞片状的棕红色斑纹。


4、珠颈斑鸠和鸽子:鸽是鸽形目鸠鸽科数百种鸟类的统称。我们平常所说的鸽子只是鸽属中的1种,而且是家鸽。鸽是鸠鸽科的总称,有很多种,家鸽是由“原鸽”人工选育出的品种,斑鸠是野鸽诸多种族的一种。

凤头鸠


全球分布图


(注:以上图片均来自于互联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