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社会教化体系下的义乌“老古话”

 wzh5050293 2018-04-02
 义乌方言中有大量的俗语、谚语,义乌人称之为“老古话”,也叫“古语话”。
  社会教化体系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政权而对治下的百姓和官员进行的教育和感化所形成的一系列政策、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宣教人员以及各种文化表现形式等等的总和。就义乌而言,各朝各代的“市政府(县衙)”的“孤老院”常派人(义乌人称之为“教化子”)以“唱木陀”、“打莲花”、“唱新闻”、“打花鼓”等形式挨村挨户的宣教,这种宣传教育极大地影响了当地百姓的价值理念和思维方式,而这些影响可以从代代相传的义乌“老古话”中得到某些印证。“老古话”又对宣教内容进行了高度浓缩,并且使之更加生动活泼,朗朗上口,易于老百姓的口头相传,逐渐成为他们的行为规范和行动指南。从这个意义上讲,义乌“老古话”也是社会教化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笔者以为具有教化职能的“老古话”并不仅仅是对官方的教化被动地接受,它自身有一个选择、吸收、消化的过程;同时,义乌的先民们把他们在生产和社会实践中得到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后也将之升华为“老古话”,这些“老古话”对后来者同样有着规劝教育的作用,而且数量不少(在下文中读者可以自行辨别),由上述两个部分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教化体系。
  义乌“老古话”的内涵是相当大的,比如还有农谚。20年以前还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义乌县流传着数不胜数的农谚也是理所当然的,但在这里不便展开讨论。笔者拟从社会教化这个“纲”,来收集、分类义乌俗语,再做一些简要的评点,以期能给有志于研究义乌方言或者义乌习俗者有所裨益,能给今天的社会宣传工作者有所启迪,能作为各界人士学习使用义乌方言的参考资料。尽管笔者是个土生土长的义乌人,收集工作虽然有天然的便利,但由于义乌方言的特殊性,有相当一部分字打不出,所以错误在所难免,恳请方家斧正。
  为人处世篇
  许多老古话是我们祖先为人处世的“座右铭”,这些智慧的结晶就是放在今天来讲也不显过时。老古话包罗万象,但总的说来无非是:做人要有良心,要做好事;要追求上进,勤耕苦读,热爱本职工作;要有正确的钱财观,远离赌场,不取不义之财;待人接物要有雅量等等。
  “树靠根,侬(人)靠心”,“心好天加福”这里的“心”指良心。“做人要有天理良心”、“好有好报、恶有恶报”等,许多“老话”都告诫人们去恶行善,不欺天理、不昧良心,要做好人。
  “好事做不起,恶事不要行”。为人排难解忧,修路铺桥,拯灾救难等好事,要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基础,普通百姓的确不太容易。但不行恶事是人人应做到的,这是为人的起码准则。
  “若要好,上代好”,“上代好”不是上代家私好,而是上代做人好。“积德行善”是先贤修身治家的信条,他们懂得“厚德”才能“积福”,“积善"才有“余庆”。
  “牛要绳,侬(人)要名”,牛如果不用绳牵着就会乱闯,谁也管不住。一个人如果名誉不要,什么事都会干。“强盗、乌龟、贼”都是人做的。这句老古话,教育世人要珍惜自己的名誉,不做坏事。更要立志高远,努力拼搏,为国争光,为己争名。
  “树要皮,人要脸”。“脸”指脸面,每个人都爱面子,都喜欢听好话。教育人不要伤他人的脸面,即使开玩笑也要有个度。
  “勤耕苦读”。这是我们义乌人崇尚的传统,教育子孙要勤劳种田,刻苦读书。
  “水浸石头烂”。只要肯下功夫,总有一天能够把某样事情做好,或者,完成一项看起来不能实现的目标。
  “后生侬不要眠到日头孔红,三个五更(即清晨)抵一工”,“天上有得脱(脱:落下意思)也要起得早”,都要求年轻人要勤劳。
  “六月不晒背,十二月要悔”,指农忙季节,不下地劳动,躲在家中玩,到寒冬腊月无柴无米,空叹:“悔不该”。也告戒年轻人少壮须努力,莫到老“徒伤悲”。
  “孝敬田稻自(自己)得谷,孝敬长辈自得福”。
  “只有背布袋借米,没有背布袋借字”,“字”是无法借的,平时不努力,用时方恨少。
  “日里不要眼口热别人的田稻好,晚上不要眼口热别人的老婆好”,“眼口热”即羡慕。教育人们不要有非分之想。
  “雄鸡好身毛”、“红辣椒”、“白禾稻杆”
  在农妇眼里,雄鸡除了一身漂亮的羽毛外,不能像母鸡一样能生蛋,不能给家里带来多大的好处,所以它没有什么价值。“红辣椒”也是外表光鲜而已。“白禾稻杆”是指稻谷只长稻杆不结谷粒。规劝年轻人要有“肚里货功”,不要“白白大”、“食肚饭”。
  “学得手艺成,三分财主命”。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鼓励世人要做一行爱一行,做一行专一行。
  “锅都是仰天烧的”,形容各地生活差不多,不要这山望见那山高,要安心本职工作。
  “三十六行做遍,有衣裳无皮”(“皮”衣衫前后襟下面的边,也称皮头)形容样样会做,样样都做,一样也做不好。
  “锅破不管漏”,指只吃饭不管事。
  “食官饭打官鼓”,指做事不负责任,混饭吃。
  “不求金玉重重贵,但愿子孙个个贤”,这是一副常见的门联,也是一句老古话。它告诉人们教育子孙比赚钱更重要。当年大寨人有一句话说的很在理:“要给孩子们一个好思想,不要给孩子们金窝窝”。我们现在怎样教育孩子值得深思。
  “贪财送命”,财人人都爱,但不能贪,要取之有道。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应格外引起人们重视。
  “白利财不安家”,“白铜钿用不得”,教人别取不义之财。
  “靴脚银一篷烟,赌博铜钿在眼前,锄头柄万万年”。“靴脚银”比喻做官的钱,“锄头柄”比喻种田的钱。宣扬“勤劳致富”。
  “晴带伞,饱带饭,丰熟不忘饥歉年饭”。教育人们晴天不忘雨天,肚饱不忘饥时,丰年不忘歉年。有道是:有钱须记无钱日,得志莫忘失意时。居安思危。
  “薄食碗,轻走步”,比如生活过得轻松、自在。
  “骑马■(拿)担柱”,“担柱”是挑担时的一种辅助工具,它的作用:挑担时替在扁担的下面,换肩拄担柱着地,把担子支撑住,转身换肩。用担柱可以省力,尤其是长途挑担不可缺少。骑在马上本比较稳当,但还不放心,拿个担柱,万一落马,也许可以支撑一下。这句老古话形容对某人做事要十分警惕与提防。
  “赢想担,输想翻”,“有侬不走,有铜(铜钿)不走”,“三个不相信剩根铜钿绳”,这些古话十分形象的概括了“跌赌佬”在赌场中的心理、神态和结局。“十赌九输”,“赌不输钱世上经营第一”。我劝大家莫参赌。
  “气倒不可打官司,饿倒不要学做贼”,“穷要穷得硬,讨饭硬大路”,
  “夜路走得多总要碰上鬼”,奉劝那些不走正路的人不要抱侥幸心理,趁早洗手不干。
  “忍得一时气,消去百年灾”、“宰相肚里好撑船”、“量大福大”。都劝人遇事不能意气用事,要冷静,要学会忍让,更不要为一些小事耿耿于怀。
  “穷侬(人)不欺,■侬不欺”,“强人自有强人收”,为人不要恃强欺弱。古话说:“瞎眼有亮眼扶”,你欺人太甚,世上总有打抱不平的好汉。
  “恶别人一千,自(己)划上八百”,“端石头压自(己)脚板背”,劝人不要欺负他人,不要搞阴谋诡计。只想整别人的人,最后都没有好下场。
  “前半夜想自己,后半夜想别人”,“人人留股线日后好相见”,为人不要太自私,要多为别人着想。做到相互宽容,社会才会和谐。
  “红过头变紫,紫过头变白”。劝告有权有势者,不要以权压人,不要恃势欺人,自古来“多行不义必自毙”;也告戒那些帮凶不要狗仗人势,为虎作伥。
  “白口铁当文银”,形容任人不当,小才大用。
  “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皮匠:裨将的谐音,裨将常随诸葛亮征讨,行军布阵都有一套,即使诸葛亮不在,三个裨将也可抵挡一阵了。它启示我们做事要倾听群众意见,集思广益。
  家庭关系篇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关系的和谐与否关乎社会的稳定,国家的长治久安。历朝历代的政府非常注重家庭成员关系的规范,比如“孝”,“以孝治天下”,可以说把这种规范提升到一项基本国策的高度了。千百年来这种规范、理念成为我们成为了一种文化因子在义乌人的血管中流淌,代代相传。
  “上代下接”。通常指上辈人无德无才,他的后代品行恶劣,或指家传某种恶习。这是贬义词。每当儿媳妇跟公公婆婆吵架,她的公婆或者其他劝架总能送给她这句“上代下接”。意思是你现在是怎样对待公婆的,你的儿子、儿媳妇都看在眼里的,等你老了后,你的儿媳妇会用同样的方法来对付你。本人的印象中这句话的杀伤力非常非常的强,哪怕是最刁蛮的女人,也不敢与它短兵相接,只好乖乖地在作表面上屈服。
  “廿年媳妇廿年婆,再过廿年做太婆”。婆媳关系自古是最难处理的问题。以前婆媳关系普遍紧张,尤其是童养媳,小时受婆婆的气念念不忘,婆婆老了受到虐待。这句古话教育大家要尊老爱幼。
  “无好种草”,指父母行为不良,儿女品性恶劣。
  “爷娘待儿囡路样长,儿囡待爷娘箸样长”。说的是父母对自己的子女的疼爱是没有穷尽的,像世上的路那样长;而子女孝敬父母因为种种原因时间不会太长,就跟筷子那么短。所以,作为儿女总是亏欠父母的多,赶快抓紧时间孝顺吧,不要留下后悔!
  “不可宠在面上,只好宠在心里”。“宠宠不上”。什么是真正的疼爱子女?义乌老古话告诉我们:不要在子女面前过多地表现对他们的疼爱之情,尤其是小孩子需要教育的时候,不要因为疼爱他而坐失教育的良机。“宠宠不上”意为父母过多地宠爱子女,子女长大后不会成才的。
  “种田要好秧,生儿要好娘”。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任老师,历史上的伟人、名人大多都有个好母亲,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的故事妇孺皆知。
  “跌倒挖块泥”。做父母的竭尽其能,哪怕是跌到了,还是没有忘给自己的儿子挖块泥去。
  “宠子害子”,“少偷针,大偷金”,“偷白鲞,咬奶头”,“老树难折”,这几句老古话都指出孩子的不良行为应及时教育,不要等到无法收拾时才后悔。
  “爷娘白骨无教训”。没有家教的子女在外面惹事生非,受到谴责的往往是他的父母。
  “儿好生,气难争”。小孩子在一起玩耍哪有不吵架的?吵完后不到两分钟又玩在一起了。倒是为自己儿女争气的两家父母,此刻正大动干戈呢,或许从此就结下冤仇,“老死不相往来”了。
  “好爷好娘生好种,金瓜胡萝结斗桶”与“麒龙生麒子”这两句意思基本相同,为人父母如果正正规规,所生养子女的品行不会差到哪里去。告诫天下父母要严于律己,给自己的子女做好榜样,免得上梁不正下梁歪。还有一个是遗传学上的意思。
  “一爷一娘生九种”。可以解释为什么一样的爷娘所生养的子女有好有不肖呢。
  “无婆媳妇满街嬉,无娘的囡满天飞”此句形象地刻画出后辈一旦失去管教后,会产生怎样的严重后果。
  “爷亲娘亲不如铜钱银子亲”。不肖子的丑恶嘴脸。为了几个钱六亲不认,弄得鸡飞狗跳,抄刀弄枪,最后进了班房—何必呢!
  “一块麻糍搭块■”。麻糍是糯米做出来的,■也是用糯米做出来的,本质相同,只不过是敷料及形状不同。夫妻俩吵架,谁都认为自己比对方强,严重的时候吵得要离婚—旁人就会劝导说:你们两个成夫妻是“一块麻糍搭块锞”,不用吵了。
  “上山打虎亲兄弟,出阵打仗父子兵”。不用多说了,说明了血浓于水之亲情的重要,很多地方有这种说法,非唯义乌也。
  “大拳■朝外打,胳膊肘往里拐”。从人体的生理结构来讲,“大拳锞朝外打”才有力,“胳膊肘往里拐”才自然。用它来比喻平常不和的兄弟在面对外侮的时候,要搁置矛盾,同心协力,一致对外。
  “姑娘嫂落得好,除了爷娘就是嫂”,“无好姑娘害连嫂”,通常指小姑行为不正,名声不好,害及哥嫂。又引申为被他人牵连。
  “田三嫂”。婺剧中的人物,挖空心思想分家的一位村姑,在崇尚大家庭的封建社会里,不幸成为一个坏的典型。后来,所有想分家单过的媳妇都要被贴上“田三嫂”的标签。
  “分家不分命”。如果不得不分家,兄弟之间也不可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争得头破血流,家业是靠自己挣出来的。
  “十兄弟十邻舍,十姐妹十山头”。说明兄弟、姐妹要和气,长大了要各奔东西。
  社会关系篇
  本篇集中讲了义乌人的婚姻观,对亲戚、亲房、邻舍和朋友关系的认识,要团结、和睦是其主流。
  “有搭有配,穷搭穷配”,“只要侬对,哪管门当户对”。
  这是两个相反的意思。“有”是“富有”、“富足”的意思,“配”即结成夫妻之意,与“天仙配”中的“配”一个意思。历朝历代结亲都讲究门当户对,总有他的合理性——私下觉得这种组成家庭方式的具有一定程度的稳定性。
  “好囡勿出村,勿是爷爷便是孙”。同一个村里的居民,通常具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因此两个人论起辈分来不是爷爷辈就是孙子辈。一个女孩子不肯外嫁,一定要在本村找男朋友,就会遭受这种讥讽。不过同姓同村不通婚倒是符合优生学。
  “嫁囡勿是卖囡”。当女方父母在索要男方彩礼过多,超出男方父母的经济实力时,便可用这句话规劝女方父母。或者旁人讥讽女方父母在卖囡。
  “开头门多路风”。小时候总是纳闷父辈中有这么多的表亲姐妹结成夫妻的,爷爷告诉我说“开头门多路风”,因为是亲上加亲可以婚事简办,省下很多开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点没错。
  “远水救不了近火”。此句除了说邻里关系重要外,还有一层意思:结亲要近一点,相互间可以有个照应。所以义乌人很少有父母肯把自己的女儿远嫁外地的。
  “亲助亲,薄刀助板砧”。“助”在义乌方言中“支持”的意思,“薄刀”即“菜刀”,“板砧”即“切菜板”。菜刀与切菜板比喻亲戚亲属之间平日里不可能没有矛盾,而且可能不是一般的矛盾,但即便是这样,亲人之间还是要互相帮助。常常用于面临外侮之时。
  “自的爷娘别人背”。父母过辈靠亲房至亲帮忙办理丧事,不可能让其他人来操办。
  “兄弟不和被邻欺,邻舍不和被贼欺”。
  “邻舍碗对碗,亲戚篮对篮”。人际往来不可缺少。家里有点好吃的,不要忘了给邻居捧一碗去;亲戚之间也要礼尚往来。
  “有来有去”,“两厢敬重”。礼尚往来的意思。
  “人熟礼不熟”。即便是最熟的人也不要少了礼数,否则容易怠慢了人却不知道。
  “近亲戚远格式”。这句话现在很少能听到了。说的是一个女子嫁到邻村或本村,三天两头回娘家住,夫家人就有意见了,这就要坏了礼数。“远格式”就是说出嫁了的女子要安心在夫家相夫教子,不要天天往娘家跑。
  “高山大岭亦是平,乌风白雨亦是晴”。一句调侃老是爱往娘家跑的新媳妇的。
  “勤走菜园,懒走亲眷”。菜园子多走走,能够多出些菜;老往亲戚家里跑,是要让人讨厌的。
  “三年一回走亲戚,个个都客气;一日三回走亲戚,猫狗都憎厌”。
  “多个朋友多条路”。
  “只可交义气,不可交财气”。朋友之间只有交义气才能长久。很多时候都是因为经济的原因造成朋友反目的。
  “跟老虎食肉,跟家狗食屙”。慎于交友。要跟对人。
  “出六注(‘注’义乌话进的意思)四”。一般是指与亲友、邻里之间的往来;另一层意思是指与人交往应该给予的多,索取的少,这样一来朋友才愿意跟你交往下去。这个交友原则是否影响到现代义乌人的经营理念“先让你赚钱,而后我赚钱;你赚大钱,我赚小钱”不得而知。
  “三脚香炉,讨饭无路”。
  “和侬剥牛不如个侬剥狗”。按理说杀一头牛能得到的肉总比一只狗来的多,但为什么不愿意和人一块杀牛呢?就是利益分配问题不好弄。现在的义乌鲜有大企业的出现,可能跟这句话有关。
  本文从个人修养、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三个部分的“老古话”收集、诠释,庶几涵盖了人类的整个社会生活,比较完整地勾划出了社会教化体系这个“全景图”。但因时间关系,本次义乌“老古话”的收集限于义乌东北的苏溪、后宅一带,难免挂一漏万,待日后再做补充。权当引玉之砖吧。(孙建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