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同样是鲎,为什么中国鲎濒危了?

 静雅轩345 2018-04-02

前几天,我们介绍了“有学问的鱼”——<戳这复习>。当时我们提到,同样被人类利用,中国鲎与美洲鲎的命运大不相同,这是为什么?今天,让我们从鲎与人类的关系说起。

隐喻、器具与食物

在我国,关于中国鲎的记载由来已久。宋代的《尔雅·翼》中有“雌常负雄,虽风涛终不解,故号鱼媚。失雄则不能独活,渔者取之必得其双,故吴都赋云乘鲎鼋鼉”的记载,描述的是鲎在繁殖季节借高潮上岸产卵时,雌雄交配的场景。明代的《三才图会》和《本草纲目》中也有关于鲎的记载。不过,古人笔下的鲎常常被描绘成鱼。

 《三才图会》和《本草纲目》中的鲎。这都是什么怪物……

鲎融入了沿海地区的文化,出现了许多生动有趣的俗语、谚语,比如“抓鲎公,衰三冬”、“抓鲎母,衰一斗仔久”,意思是只抓成对出现的成鲎中的一只,就好像拆散了他人的好姻缘,是会带来厄运的。又如“鲎脚鲎蛲”,比喻有人办事不利索、迟钝、慢吞吞,也是当地人对鲎的习性非常了解以后得出的生活用语。

鲎脚长这样。图片:Kawahara Keiga(1823-1829)

而由于鲎形态奇特,披盔戴甲,其壳坚硬,剑尾避锋利,民间还认为它有驱邪镇宅之用。金门的居民会将鲎腹部的壳彩绘成老虎的样子,称为“虎头牌”,悬挂于门楣上以驱邪镇宅。

在中国南方沿海居民的生活中,鲎壳还常常被制作成 “鲎靴”,用来舀取东西或者炒菜。人们还有食鲎的习惯,比如以鲎为原料制作“鲎粿”等食物。

金门的虎头牌。图片:陈章波提供 

在亚洲沿海文化里,鲎还常常是好兆头的象征。日本渔民们认为在鲷鱼捕捞季节的第一网,如果能捕上一对中国鲎,会是丰产的预兆。在日语里,中国鲎叫做kabuto gani,翻译成中文可以叫武士头盔蟹,文艺点可以叫铠甲武士。因为鲎形似古代日本武士的头盔,日本人认为它们是日本内战时期(公元1180~1185年)武士转世后的化身。

“转发”鲎,受启发

今天人们也从鲎的形态和行为中获得启发。

1967年美国科学家哈特莱恩(Hartline)等人,因为成功解释了鲎视神经功能而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鲎复眼的独特构造为当代仿生学提供了灵感,其应用提高了电视的清晰度,有些可以在黑暗中拍摄影像的摄像机也是根据鲎的视觉原理制造的。

建筑学家们还从鲎的坚硬外壳、拱形结构、独特的形态构造中得到启发,基于“仿生鲎式结构”设计出“鲎式轻质堤坝”。这种堤坝不仅具有更高的稳定性,还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

从古至今,鲎为人类文明和创造力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更大的贡献,则是我们上次就提到过的鲎血制剂<忘了?戳这里>

中国鲎缘何濒危

中国鲎曾经遍布中国南方沿海地区,自浙江到海南都有数量巨大的野生中国鲎种群的分布。沿海渔民们还时常能想起,几十年前,每当夏季来临、大潮之际,成对成对的成年中国鲎就会挤满海滩交配产卵。然而,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鲎的命运发生了一个巨大的转折。

当时,鲎试剂刚刚引入中国,鲎试剂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市场对鲎血的巨大需求催生了对中国鲎的大量捕捞。在此之前,人们对鲎的利用仅限于沿海渔民“偶食鲎”、或者用鲎壳制作水瓢、锅铲、辟邪用的虎头牌等。

鲎血制剂,还记得上次这张图吗?图片:Mark Thiessen / National Geogarphic Creative

在取血技术还不过硬、采血规范还不成熟、鲎资源保护不受重视的情境下,大量中国鲎被捕捞、最终走向死亡

这些死亡其实并不完全是因为取血,更多是人们对被取血的中国鲎“物尽其用”的处理。这些处理方式包括将鲎壳作为几丁质原料卖给工厂、将鲎的尸体用于堆肥、将鲎作为食物卖到市场……

随着时间推移,中国鲎野外种群急剧减少,鲎试剂产业也受到重创跌入谷底,许多鲎试剂厂倒闭;像几丁质和堆肥这样“浪费”的利用方式也逐渐消失。但是,由于资源变得稀缺,中国鲎在餐饮市场反而更受欢迎,价格飙升。市场上甚至还出现了各种“坊间传闻”推销鲎的各种“食补”功能,比如“催奶通乳”、“清热解毒”之类的。

食用鲎的不止中国,今天它已发展出商业市场。图片:Pixabay

现在已不仅仅是渔民“偶食鲎”了,鲎的食用形成了一个不健康、没有规范的全民市场。这种资源的无序和过度利用,进一步导致中国鲎的野外种群数量持续下降。

根据美境自然科学保护团队四年多来的深入调查与研究,北部湾一带的中国鲎种群数量在近20年间下降了90%以上,近四年,鲎的数量依然每年在锐减,命运岌岌可危。曾经遍沙滩可见的鲎,如今却沦落为连渔民都难得一见的餐桌“佳肴”。中国鲎由此“濒临灭绝”。

无独有偶美洲鲎

然而,中国鲎的濒危本是可以避免的。在大洋彼岸,美洲鲎曾经也面临着跟中国鲎相似的情况。

除了鲎试剂对美洲鲎的大量需求,美国渔民从十九世纪初就开始大量捕鲎用于制作捕鱼的饵料、或者作为肥料。在上世纪80年代鲎试剂被开发出来后,大量捕鲎的现象变得越来越严重。每到繁殖季节,渔民可以轻易地从海滩上成卡车成卡车地往外运送成对的活鲎,而不必遵守任何管理条例或者支付任何费用。

美洲鲎上岸产卵盛况。图片:林吴颖

和中国鲎情形类似地,由于鲎壳含有大量几丁质,大部分美洲鲎也被作为原材料大量运往几丁质厂。美洲鲎的数量也开始急剧下降了。

故事到这里是不是跟中国鲎很相似?但是接下来,转折开始 

美洲鲎的启发

90年代初,关于美洲鲎的种群数量没有任何监管,科学研究和监测很缺乏,当地政府也并未重视。(跟中国90年代以来的情况一样样的!)有一位经常在美国特拉华州进行自然观察的老太太,意识到这种没有管理的捕捞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开始呼吁当地政府不要视而不见、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监管

20世纪20年代,对美洲鲎的大量捕捞和利用。图片:cdn.theatlantic.com

很快,特拉华州的渔业与野生生物管理局开始重视这件事情,规定捕鲎需要许可证和上报,并设置了全州捕鲎的配额。1992年,特拉华州认识到鲎对保护迁徙水鸟的重要性,开始在联邦所有地和州所有地范围内全面禁止捕鲎。鲎的数量还是在不断下降,到了1995年,公众和政策的进一步压力使得特拉华湾沿岸的特拉华州和新泽西州都紧急禁止了对鲎的捕捞。渐渐地,对于鲎的资源管理终于成为了全联邦政府关注的事情,美国其他有鲎分布的州都开始重视美洲鲎的保护和资源管理,规定了各自的资源管理条例。

在迁徙途中,红腹滨鹬等水鸟以美洲鲎的卵为食。图片:Gregory Breese / USFWS 

随着资源管理的日益完善和严格,美洲鲎的野外种群监测数据不断积累,各州的捕鲎配额和管理措施也更加有针对性。在2000年后,特拉华州美洲鲎的种群数量终于开始慢慢恢复。

现在,特拉华州当地的美洲鲎的保护与迁徙水鸟保护已经成为该地区保护的重要模范案例,鲎和水鸟的研究者、保护者、政策制定者、教育工作者都在各个方面深入合作。特拉华州的鲎保护,成为了全美其他州保护者的学习目标。这一切,都源于这一代又一代热心于鲎保护的人们不懈的努力。 

美洲鲎。图片:domdomegg / wiki commons

了解到美洲鲎的故事,一方面对中国鲎走到现在这个地步感到深深的遗憾,另一方面是不是也可以燃起一丝希望呢?往日不可追,当下却可以把握!只要我们不停止努力,谁又能知道,美洲鲎的现在,是会停留在中国鲎无法归去的旧梦里,还是会成为中国鲎恢复鼎盛的未来呢?

本文是物种日历特约稿件,来自物种日历作者@林吴颖,她在美境自然从事中国鲎的保护与研究。

喜欢她还可以关注

 美境自然 

id: BRC-GX

如欲成为志愿者参与鲎的保护

请联系marine@gxbrc.org

日历娘の推荐

北海巨妖、鲸蜡、岛鲸……

16世纪欧洲海图上描绘的奇幻生物

超乎你的想象


欧洲古《海图》异兽图考

尽在这本《海怪》

神秘世界也有科学解释

看这本,打开神奇世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