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讲堂】以弱胜强的93之夜----塔萨法隆格海战(3)

 陆一2 2018-04-02



  从前文的分析中,我们已经基本可以判断出受伤的四艘巡洋舰中三艘中雷的原因,但是“北安普顿”号究竟是如何中雷的呢?无论是塞缪尔?莫里森的专著还是日本方面的说法,均有许多疑点。比如前者认为,日本的“亲潮”号于21时39分发射的鱼雷,是击中“北安普顿”号的鱼雷。而日本方面认为,“亲潮”号仅在21时29分发射过鱼雷,认为“北安普顿”号是在21时39分中雷。更混乱的是,还有英文资料说,击中“北安普顿”号的是“江风”号发射的鱼雷。




  现在,关于“北安普顿”号中雷的疑惑,我们可以归纳为三个问题点,即发射鱼雷击中“北安普顿”号的是谁?鱼雷是什么时候发射的?击中“北安普顿”号是什么时候?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回到资料中去分析。关于这些问题,笔者认为是相互关联的,必须确定一个准确的时间过程,才能得出答案。按照正常的逻辑思维,在这样混乱的战斗中对别人一方的情况应该是无从仔细确认的,因此相对而言,自己一方在做些什么,遭遇到怎么样的情况相对可信。所以,个人认为“亲潮”发射鱼雷的时间,应该以日本方面资料为准,即21时29分,而“北安普顿”号中雷时间应该以美方资料为准,为21时48分。时间一旦确定,剩下的就很好推理了。首先“江风”号的鱼雷是完全不可能打到“北安普顿”号的(参看战场形势图)。因为,虽然“北安普顿”号在“江风”号发射鱼雷的攻击范围之内,但是请注意到“彭萨科拉”号中雷的位置与“江风”号发射位置之间的距离:大约4海里,而“江风”号发射鱼雷的位置距离“北安普顿”号中雷位置大约5海里。“彭萨科拉”号中雷时间是21时38分,距离发射时间8分钟,而“北安普顿”号中雷时间为21时48分,距发射时间18分钟。现在矛盾一目了然,除非有2条鱼雷出了故障,是正常鱼雷雷速一半还不到,才有可能打到“北安普顿”号,这种情况如果是1条鱼雷,还存在可能性,但是现在概率实在太低了。




  现在情况完全清楚了,是21时29分“亲潮”号发射的8条鱼雷中的2条,在发射19分钟后击中了嗅到死亡气息的“北安普顿”号。我们可以确定,“亲潮”号发射鱼雷的位置距离“北安普顿”号中雷位置大约11海里(折合约2万米)。而参考日本九三式氧气鱼雷的战术数据(航速/射程):49节/20000米,41节/32000米,37节/40000米;我们基本可以确认“亲潮”号发射的鱼雷,是调定37节航速的(从时间上计算,19分钟也基本是行进大约11海里)。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亲潮”号的指挥官是有心这么做的,而且实际由于美军对日军鱼雷性能的不了解以及“北安普顿”号的运气不佳,取得了惊人的战果。



  21时44分,对于鱼雷攻击效果表示基本满意的田中少将不愿在危险水域停留,他立即让全体部队撤离战场。为了掩护撤离和对美军舰队最后咬上一口,佐藤部队的“黑潮”号和“阳炎”号分别在21时45分和52分,向美军舰队所在方向发射了4枚和8枚鱼雷。


  此时,在日军的8艘驱逐舰中,只有“高波”号无法撤退了。她在美军巡洋舰队猛烈的炮火之下总计挨了37发203毫米、10发152毫米和难以计算的127毫米炮弹,完全烧成了一个火球,逐渐下沉。田中少将派遣“亲潮”号和“黑潮”号赶去救援“高波”号。22时46分,返回战场的“黑潮”号又向燃烧中的美军舰队发射了最后2条鱼雷,这是日本驱逐舰在塔萨法隆加海战的最后一击。23时21分,两驱逐舰对“高波”号开始实施救援,很快就发现了绕过萨沃岛从岛东侧返回战场的美军舰队,于是两舰放弃了救援行动,立即脱离战场,追赶主力。23时37分,刚刚完工仅三个月的“高波”号沉没,第31驱逐队司令清水利夫大佐、舰长小仓正身中佐以下150余人战死,残余水兵靠游泳登上瓜岛(关于“高波”号沉没的实际原因日本人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伤重沉没,另一种是美军驱逐舰发射鱼雷击沉。由于暂时没查到美军驱逐舰有发射鱼雷的记录,因此暂从前者)。



  在撤退中,他们没有遭到美军舰队的任何干扰。自从22时以后,接替指挥权的少将曾经勇敢地指挥“檀香山”号向日军退却方向追击了一段距离,但是因为害怕遭遇和友军一样的下场,最终放弃了摸黑的搜索――当然按照美国人的说法,他们很难找到目标,只看见塔萨法隆加角附近有航行灯的踪迹。这时,由于怀疑日本驱逐舰是运输人员的,可能有人员在海滩登陆,还靠近海滩炮轰了滩头――这当然没有任何战果。至于美军的驱逐舰,因为救援的需要,她们在后来发现日本驱逐舰的时候(就是去救援“高波”号的“亲潮”号和“黑潮”号),并没有进行积极的阻击。最后除了“高波”号,田中少将率领第2水雷战队的7艘驱逐舰安全地返回了肖特兰基地。而且日军在返回基地后的检查中发现,这7艘驱逐舰竟然毫发未损――从中可以看出美军在火炮使用上的低劣战术素质。



  塔萨法隆加海战(日本人称为隆加湾夜战)无疑是世界海战史上以弱胜强和完美鱼雷攻击战的范例。从双方投入的兵力看,美军有4艘重巡洋舰、1艘轻巡洋舰和6艘驱逐舰,很多军舰装备雷达系统;而日军仅有8艘驱逐舰,完全靠目力搜索;美军无疑处于较大的优势地位。但是何以美军会输掉这场战斗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其一,美军指挥官经验不足,拘泥战术,错失战机。从一开始,美军利用优势雷达,不仅前卫驱逐舰群发现了敌人,巡洋舰主队也及时发现了敌人。同时,驱逐舰队指挥官科尔中校已经找到了鱼雷攻击阵位,但是由于其不能自行决定开火,导致在和巡洋舰部队指挥争论中丧失了战机。此外,由于对威胁估计不足,美军指挥官过度倚重炮火,火炮也没有使用消焰设备或无焰装药,直接暴露了自己。这里赖特少将要负相当的责任(不过确实,战后赖特少将很诚实地承担了所有责任)。



  其二,情报不够准确,导致部队麻痹大意。由于美军对日军鱼雷射程估计不足,认为12000码就是安全距离了,因此出现了赖特巡洋舰编队初次射击日军的距离仅有9200码,导致防鱼雷准备不足。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美军的雷达发现了日军分成三支编队,实际上均在美军炮火延伸范围之内,而且美军的实力又占如此优势,居然主要的炮火都朝一个目标落,这个明显存在的火力分配问题,在笔者看来,就是因为赖特认为远处的日本军舰威胁不大,可以各个击破吧。



  其三,美军官兵战斗素质低下。这在两个地方体现――而且从日军的记录来看,美军射击的横向误差极大,属于缺乏训练。

  其四,前卫驱逐舰部队与主队距离太近,没有充分发挥前卫警戒的作用。


  事后美军进行了反省,除了尼米兹上将认为部队需要“训练、训练、再训练”以及警戒不充分、开火也略显早之外,美军还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如8英寸火炮因为射速慢,火力密度不足,无法在夜晚压制高速驱逐舰;SG雷达本来是作为定位使用,但通常更多的是用来修正弹着点。



  从日军角度而言,田中赖三少将以其丰富的经验和手下训练有素的配合,完成了经典的鱼雷攻击,其掌握战斗的节奏和攻击的时刻均恰到好处。


  然而,就战略角度而言,这场战斗并未能改变瓜岛战局的进程,两军可谓打了个平手――美军挫败了日军向岛上守军提供补给的企图,使得岛上日军的境遇雪上加霜。而日军则以较小的代价,重创了美军在瓜岛水域的有生力量,使得美军在一定时期内无力阻拦日军的行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