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家风!官桥一家四兄弟,三个北大,一个人大

 spdbwcd 2018-04-02

兄弟四人,三人考上北京大学、一人考上中国人民大学。廖荣厚、林理瑛夫妇的四个儿子成为一段佳话。这是怎样的一个家庭?南翼新城公众号搜集整理 

  经再三要求,记者终于走进这个家,与廖荣厚、林理瑛聊起家常,了解他们的曲折经历,感知他们的家训家风。 

全家合影

  一个小山村 种下颗颗善良 的种子 

  1969年底,新婚的林理瑛随公婆一家上山下乡,到离安溪县城90多公里的一处偏僻落后的小山村,一住十年。华生四兄弟相继在那里出生,林理瑛笑着说,儿子体谅她,都在夜里出生,要是白天,都会生在山上或田里。 

  当时,和父母兄弟姐妹八口人一起生活,全家只有远在外乡教书的廖荣厚一人领工资。口粮不够,但米汤虽清、亲情却浓,全家老少和睦相处共渡难关。廖荣厚除了最基本的生活费,工资全部交给当家的老父亲。林理瑛有裁缝手艺,利用雨天和晚上,在煤油灯下为人做衣服,加工费一分没留全部交给公公。有时要寄封信,一角钱也是临时向公公要。那些年,林理瑛除了带孩子,还要干家里、地里没完没了的家务和农活,有多繁忙多辛苦,没有亲身经历是很难体会到的。 

  1979年,获准回城不久,公公患上老年痴呆卧病在床。林理瑛觉得生活再难也要侍奉好老人,顾不上去打工好补贴家用,为老人喂饭、剪指甲、擤鼻涕。老人大小便几乎全拉在衣服上、床上,林理瑛每天挑着脏被褥衣服到城边的溪里洗。她身上背着几个月大的老四,身后跟着三岁的老三。大冬天里,卷起裤脚、光着脚蹚进冰冷的溪水里。碰上雨天,还要用煤炉烘干被褥。她和小婶两人轮流照料,公公卧床半年多,没长过褥疮。 

  下乡时,他们跟当地的农民相处很好,胜似亲人。回城后,农民朋友到城里办事、看病什么的,常会到他们家来。林理瑛尽管自己特别忙,但总是很热情接待,安排吃住。后来他们盖了房,还专门留一间客房,客人可谓“离时不离日”。有位村里的老大娘重病到城里住院,几位陪护的子女都挤住在他们家。出院时,林理瑛还送点钱。老大娘拉着林理瑛的手,泪如泉涌。他们还曾把一位农民朋友的儿子接到城里来读书,跟自己的孩子同吃、同住、同学习两年,俨如廖家老五。那孩子学习突飞猛进,初考时以优异成绩考上安溪一中,后来也考上大学。 

  父母的言行为孩子们种下善的种子。2008年盛夏的一天,在集美工作的大儿子陪母亲去同安,站在路边等人时,把矿泉水瓶扔进垃圾桶。这时正好过来一个老太太,想捡又够不着。他当即伸手进垃圾桶把那个空瓶掏出来给她。往前走,看见人行道上露出一截钢钉,就从远处找来一块石头费劲把它敲掉。他高兴地说,这钉很危险,敲掉它算是为民除害。在母亲心里,那天这两件芝麻小事让她深感欣慰,说明孩子没忘本,即使是最小的善事也会做。 

  林理瑛说,善心好像也会代代相传。小孙子小时候特喜欢玩硬币,有时睡前手里捏着一枚硬币,醒了硬币还抓在手里。有一天,林理瑛抱着他在公交站等车,遇到一位长胡子老大爷端个盆过来行乞。小孙子手里正拿着硬币,便自己主动放进老大爷盆里。 

  一封旧家书 上进成就了名校梦想 

  一个底层贫困家庭培养出四个名校学子,究竟有怎样的家庭教育?这是很多人好奇的地方。廖荣厚夫妇强调,还得由衷感谢学校老师。这么普通的贫困家庭,四兄弟曾有三人当过安溪一中学生会主席,一人当过校团委委员,在大学里也是优秀的学生干部。正是老师们的无私、公正、平等,给予兄弟四人更多的勇气和力量,让他们在学生时代就打下坚实基础,才华得到更好地培育和发挥。而这种锻炼的机会,反过来又让他们更加自律自强,从小做一个对自己有更高要求的人。老师曾说,兄弟四人个个德育过关、德高于才。廖荣厚说,作为家长,可能只是在德育方面有些配合。 

  确实,父母是孩子的榜样。1985年,林理瑛开了一间小五金店,门面只有两米左右,柜台十分简陋。但经营的不仅是商品更是诚信,交往的不仅客户更是朋友。小店铺顾客盈门,小生意红火,成了兄弟为人处世的实践基地。父母忙碌的身影是无声的召唤,孩子们一放学到家,招呼客人的、帮忙拿货的、算账收钱的、为客户送货的,个个都是母亲的得力帮手。除夕夜、年初一也不例外,即使是高考前一天,孩子仍帮着干。在共同劳动中,父母会不失时机启发教育孩子:东西可买卖,而知识是用金钱买不到的;赚钱的机会有无数次,而读书的机会却很有限;钱是一分一分挣的,知识是一点一滴积累的;对人要一视同仁,对待买一毛钱和买一百元钱的顾客,要有一样好的态度……父母通俗的教导,让孩子们明白了深刻的道理。 

  兄弟之间也有着独特的鼓励带动方式。老大考上北大后,来信鼓励二弟“期待两年后同游未名湖”。这封信被老二珍藏着,等到老三高考前,老二把这封信拿出来,在大哥的文字后面加了几句话寄给了老三。之后,老四高考前,又收到了这封信,上面有三个哥哥对他的期望和勉励。就这样,这封旧家书当了三次的高考“精神导师”。 

  一张全家福    点滴做起 真情报恩 

  曾有朋友以他们夫妇二人名字作了冠头联:“荣归祖德唯忠厚,理得人心乃明瑛。”大儿子说,这两句话是二人性格的真实写照,道出他们为人处世的特点,也成为孩子引以自勉的座佑铭。廖荣厚为人诚实严谨,做事认真、一丝不苟。他学校的一位领导曾说:“廖老师,我们的脑袋都可以交给他。”林理瑛吃苦耐劳,通情达理、坚毅隐忍。父母言传身教,孩子耳闻目染,不知不觉中两代人互相激励着——父母的为人处世激励着孩子,而孩子的品学兼优又安慰着父母;父母是孩子奋发向上的朴素榜样,孩子是父母超负荷劳动的力量源泉,共同造就了独特的“勤劳勤学一家子,互促互励两代人”。 

  寒门出孝子,孩子们个个都很孝顺。 前些年,老二、老四在国外工作求学,曾有八年没机会拍张全家福。最近几年,每到春节,孩子们都尽可能来到厦门跟父母团聚。对于兄弟们来说,拍全家福是对父母的一种感恩,是对自我的一种鞭策,告诉自己未来在工作中要做得更好,不辜负父母和这个大家庭。 

  古语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个“善”,是各种好、各种美德。父母的言传身教让兄弟们终生受用,成为人生中最值得珍视的财富。老三每年除夕都为父母擦皮鞋。儿媳们也都很尊重二老,常给二老买衣物。走到哪里,都不忘给婆婆买比较环保的染发剂和润肤霜、画眉笔、梳子等。她们也都尽责管教孩子,希望能延续廖家家风。 

  大儿子说,在全家看来,勤勉敬业、克己奉公、服务社会,就是最大的善、最好的报恩,“工作和生活的一切努力,都不仅是让自己过得去,更要让别人过得好!”

南翼新城公众号搜集整理


关注南翼新城公众号,每天接收最新本地资讯

欢迎下方留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