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古来摆:战后滞柳华侨的救济和复员

 三叔收藏 2018-04-02


讲起来,我们柳州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也一度成为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归国华侨的临时避难地。同时,在抗日战争期间为国家做贡献的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在经历完战争后也滞留柳州,那么,为什么这帮侨民会选择来柳州避难?他们在柳州的生活情况如何?最后又是怎么离开柳州回到侨居国的呢?

“华侨”,是指长期侨居在国外,没有加入外国籍的中国人。1938年,国际局势动荡,柳州广开大门,首批难侨抵达,一直到第二年12月,共有3550人在柳州居留。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缅甸的侨胞从云南、贵州方向过来,流落在柳州一带。


[柳州市档案局编研科科长 吴爱玲:回国逃难的华侨,以缅甸华侨最多,因为我们档案有记录是1400多人,缅甸归侨就占了1000多人,其他的马来西亚和印度,还有新加坡、香港、越南,其他的东南亚国家大致也就是三四百人。]


这些归国难侨中,大部分是广东、福建人,尤其是以台山、潮州和梅县人居多。战争爆发后,他们仓促撤退,侥幸回到柳州来。原本打算返回原籍老家,但此时广东大部分已经被日军占据,只好滞留在柳州。1944年,柳州沦陷,华侨们各自逃难,到了1945年6月,柳州光复,这些华侨连同数以万计的难民涌入柳州。


[柳州市档案局编研科科长 吴爱玲:当时柳州的难民有几万人,这些一千多个华侨就混杂在难民之中,去救济站、难民登记站,领一些基本的东西,有一些旧衣服。]

因为举目无亲,再加上战后初期物资匮乏,物价膨胀,好多归侨每天都在为温饱犯难,特别是难侨儿童,大部分营养不良,又遭受疾病威胁,情况真的是雪上加霜。


[柳州市档案局编研科科长 吴爱玲:很多华侨擦鞋子,饭店里面跑堂的,地头的,打短工的,很多都是华侨。]

话讲,文笔路中段有一条巷子,喊做侨家巷,就因为那里是当年东南亚华侨逃难来柳州住的地方之一。


[柳州文史专家 沈培光:140多个归侨,就有二三十个生病,生病了没有药,想请医生又没有钱。吃的又很困难,发的米一下子就吃完了,各个都是挨饿。当时已经是冬天了,也没有过冬的衣服穿,所以就很冷。]


1945年11月,善后救济总署广西分署在柳州成立,对难侨开展广泛的救济活动。侨胞们的身影开始陆续出现在难民救助站、难民救济院等救济机构中。


[柳州市档案局编研科科长 吴爱玲:当时这个分署机构是比较庞大的,国内外的人员都有,就是国外的志愿者也有。当时整个机构,广西分署有将近1000人,就是工作人员,不包括杂物人员。我们柳州总部就在乐群社。]

你像是从个人来说,针对因为战争失业的海外侨胞,广西分署不仅协助他们复业,还兼顾照料他们在国内的眷属。从大局来看,广西分署一并协助海外各地侨胞恢复教育、文化等事业,安排侨胞的孩子回国就学。只可惜好景不长,救济行动只维持了一段时间就结束了,而华侨的复员遣送也远比普通难民的遣送更复杂更繁琐,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1946年4月,国家开始对华侨进行复员,当时贵阳和昆明已经传来消息,说是政府将安排持有华侨证明的华侨复员。这时候,柳州的华侨就开始着急了啵。

[柳州市档案局编研科科长 吴爱玲:因为流落到柳州的华侨有证件的人不是太多,很多人是在战乱中一样没留有了。]

虽然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国民政府、南侨总会都在积极地想办法,但华侨的遣送进展依然缓慢。这时候,侨胞们开始意识到,必须有一个组织一个团体来处理华侨自身的事务。


[柳州市档案局编研科科长 吴爱玲:到了4月21日,就在屏山乡公所又举行了柳州南洋华侨协进会成立的仪式,这样柳州1000多华侨就有了个自己的家。]

落尾,考虑到滞柳华侨虽然是以南洋华侨为主,但也有来自欧洲、美洲的归侨,“南洋”二字难以涵盖全体归侨,于是就决定把“南洋华侨协进会”更名为“柳州华侨协进会”。经过相应的救助,第一批310名华侨踏上回家的路。

[柳州市档案局编研科科长 吴爱玲:每个人一天一斤米,13岁以上的。12岁到4岁之间,是每天半斤米。3岁以下小孩是没有米,但是后面对3岁以下小孩,大致有90个小孩,不定期发一些蒸汽奶]


[原善后救济总署广西分署柳州储运站站长刘雄儿子 刘安瑜:他(我爸)一查明,监发人他就负责发。还有底下有212个没有得到救济的,我爸又查明,经查明,又呈报到署长那个地方,又批下来,又开始又发。]

这样的救济行动坚持了一年多时间,到了1947年7月,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裁员,就停止了物资的供应。但是善后救济总署广西分署还坚持救济到同年的11月。不过,华侨复员工作就相当难推进了。

[柳州市档案局编研科科长 吴爱玲:有些国家他不是太愿意接受华侨返回他那里,因为要和他分口粮。/最初他们只同意有证件的人返回,有证件他还挑在他们国家有产业的,不要政府救济的。]

由于侨居国的蓄意严控,大部分华侨从柳州滞留到了广州,第一批310名华侨还没走完,第二批380多名华侨又来了。最终,广州因为城市承载能力有限,就禁止柳州移送华侨。于是,但凡有些经济能力的华侨就自行回国了,剩下的华侨要么回到柳州,要么留在国内找工作,最终,顺利回到侨居国的华侨只有400多人。


   一直以来,华侨与祖国的命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段辛酸的历史,也是抗战过程中一段很独特的回忆。至今,也很少有人懂得曾经有这么多名华侨来到柳州生活。在这批滞柳华侨中,又数南洋机工华侨的命运最为波折,他们为战争的胜利和柳州的建设做出了贡献,那么,他们当时在柳州的生活情况是怎样的?最后是否安然回到侨居国了呢?我们明天接着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