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5年后,对越反击战烈士终于等来妈妈

 007xm 2018-04-02
2018 04/02   16:05  
老兵回家
企鹅号



  儿子入伍仅仅3个月后,母亲成玉枚收到了阵亡通知书。那是在1983年4月16日上午,年仅20岁的儿子沈正军参加部队的815行动,敌军的一颗炮弹落到了阵地上。

  成玉枚是湖南株洲人,儿子牺牲后,家里的顶梁柱没了,日子开始走下坡路,去墓地看望儿子,对她来说是一个奢望。

  位于边境线上的广西那坡县,太过遥远。

  今年3月,湖南省民政厅得知情况后,委托一直在关怀烈士父母的龙越基金会协助沈妈妈完成这个心愿。得知这一消息,沈妈妈好开心。

  对于从来没有出过远门且已经81岁的沈妈妈来说,要去看望儿子,如果没有志愿者帮助,她连方向都搞不清。

  为了此次行程,弟弟沈正红专程前往老家,在老家的院子里抓了一袋土。在记忆中,哥哥长得很高大,是个时尚青年,在家时常拉起一帮子人,穿喇叭裤、拎着录音机唱歌跳舞。

  当年,哥哥就是从这个院子里离开,再也没有回来。

  一包家里的土,和一瓶村子边上的池塘里的水,是母亲带给儿子最好的礼物。成妈妈觉得,在祖国最南端那片红色的土地上,儿子会水土不服。

  沈妈妈从来没有坐过飞机。飞机刚起飞,她就有点不舒服,志愿者问她,她却不停地说,没事。下了飞机,还要坐汽车走很长的山路,沈妈妈一直坚持。

  对于这场等了35年的见面来说,这一路的颠簸,她完全没有觉得累。只是一直在问:还有多远?

  这35年来,她无数次地梦到自己的儿子,那张稚嫩的面孔。

  在战友的带领下,沈妈妈刚到儿子的墓前,就一下子哭倒在地,一边哭一边不停地喊着:儿啊,妈妈来看你了!

  百色义工协会的志愿者将沈妈妈抱在怀里,不停地安慰她。每年清明时节,这些志愿者们都要接待无数的妈妈。

  志愿者说,这些年,来的妈妈越来越少了,还有很多的烈士,不知道什么情况,他们的家人从来没有来过。

  沈妈妈从家里带来的土和水,被洒在儿子的墓前。这让沈妈妈感到了极大安慰,他觉得,儿子终于可以安息了。

  临走时,沈妈妈依依不舍,不停地回头张望。她知道,这是她第一次来看儿子,或许也是最后一次了。

  这次陪沈妈妈来广西扫墓的,还有儿子的战友张轻(左二)。

  张轻和沈正军来自同一个乡,入伍后又在同一个营。上战场前,他们曾有生死约定:如果一方牺牲了,活着的人要替他为父母行孝。这么多年来,张轻一直履行着承诺。

  在陵园里,沈妈妈碰到了儿子的好几个战友,他们都告诉沈妈妈:我们都是你的儿子。

  在陵园的展览室里,沈妈妈看到了儿子的照片。穿着军装的儿子,他的生命永远停留在了20岁的芳华。

  张轻代表沈妈妈举杯向当地的义工表示感谢。近年来,政府越来越重视优抚工作,来自民间的补充也更让这项工作有了温度。

  陵园管理人员,为每个烈士的墓碑上,重新安装了崭新的五星红旗。在广西、云南边境一线,有20多个在那场战争中牺牲的烈士墓地,安葬烈士逾万人。

  清明将至,前往这些地方的路上,已经开始拥堵。

  每一个烈士陵园里,都躺着无数个没有回家的孩子。对于母亲们来说,他们更懂得和平的珍贵。

  图/文:邓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