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晋书家司马光,砸缸可砸不出这样的书法

 明远小筑 2018-04-02

人们对司马光的熟知,莫过于小学课本中“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以及其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这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继司马迁《史记》以后最优秀的一部通史巨著。或许是其史学价值过于耀眼,但其实司马光还是位颇有成就的书法家。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登进士第,累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司马光《资治通鉴》残稿

手札 33.8cm×130cm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司马光《资治通鉴》手书残稿。这是司马光《资治通鉴》全世界唯一手稿。手稿为一长卷形状,共计29行465余字,记东晋永昌元年事,残稿改动涂抹处颇多。司马文正公的字,字体较拙,笔画内敛,但字体别有一种洒脱的感觉。隐隐感觉,起笔收笔明显受颜真卿颜体的影响。

司马光《资治通鉴》残稿 局部

司马光留存下来的书法作品不多,他的字瘦劲方正,一笔一画都写得十分规矩,即使是长篇大幅,也毫不马虎。如此端劲的书风,与他忠直严谨的个性也是相似的。

司马光之书法的成就,主要是由于他具有对书画和金石的学识与鉴赏之能,并根据个人胸臆,博采众家之长,融秦篆之圆劲、汉隶之凝重、晋人之蕴藉、唐楷之刚健于一炉,从而形成鲜明的个人面貌和风格,这在宋人书法中无疑是自成一家、独树一帜。

司马光《真书宁州帖》

纸本 32.7cm×57.6cm 上海博物馆藏

此帖为司马光答复其侄子司马富的手札,叮嘱其辞官归里,侍养尊亲,为司马光六十七岁时所作。其书法结体方正,用笔的起落明晰利落,古雅淳厚,并寓隶书笔意。钤有元滕用衡、苏大年,明沈周、项元汴,清江德量、伍元蕙、罗天池、潘延龄等鉴藏印记。

司马光《真书宁州帖》 局部

黄庭坚《论书》就曾评价说:“温公正书不甚善,而隶法极端劲,似其为人,所谓左准绳,右规矩,声为律、身为度者,观其书可想见其风采。”黄庭坚是一代大家,最重视作品的气韵,能得到他的激赏,说明司马光的书法成就的确过人。

司马光《天圣帖》

纸本 30.3cm×48.6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天圣帖》凡十七行,每行字数不一,共一百五十一字。司马光这幅跋语以工整的小楷书写。通幅结体端正、严谨,横平竖直的笔画中,隐隐可见些许隶书的波磔之美。而在起笔收笔或勾挑处的用笔与唐代大书家颜真卿相似。事实上,北宋士大夫书家的书风,大多受颜真卿影响。司马光的这件作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司马光《王尚恭墓志》 开封博物馆藏

刊于《中国书法》1999年第2期

司马光《王尚恭墓志》 局部

《王尚恭墓志》为司马光晚年所书的一方墓志。志石布局分上下两列,这种形式可能在书写此志文时为手卷形式,故摹勒在方形志石上只好分为上下两列。这样反而使志石布局疏朗明快,形式新颖别致。就司马光书法而论,此墓志书法取法不高,似是承袭曹魏《王基残碑》等“铭书石”而来,故其淳古不及汉隶、流美不及唐隶,但其用笔方折斩截,笔力力透毫端,笔画沉涩刚劲,结体多取纵势。字体虽小,而意气雄厚。转折之处,锋棱宛然,刚柔相济。线条以直弧相参,于朴拙之中带有十分秀美之态。其隶法之外兼带楷意,无一般唐隶多见的肥满之弊,有不怒而威的风致。在唐人尚法,宋人尚意之风盛行之际,可谓难得之佳作。通观整篇志文,朴茂高古,气势雄浑,透露出很强烈的金石气息。

司马光虽不以书法名扬天下,但他能根据个人胸臆,博采众家之长,融汉隶的凝重、晋人的蕴藉、唐楷的刚健于一炉,形成鲜明的个人面貌和风格,在宋人书法中也是独树一帜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