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里我们常常看到带有主角光环的人在身中数枪后还能杀死好几个人,现实中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先看看子弹的威力到底有多大:
首先,这是一根木头被AK47打了几枪,木头正面有几个小窟窿,看着感觉子弹威力也就那样?

我们再来看背面,有一个很大的窟窿,树木感觉都要裂开了,这就是子弹的威力。

不止木头这样,人被子弹打到也是一样。
如果子弹正面击中人体,子弹会在射入点皮肤上留下一个直径不到1厘米的小口。
但是,弹头在经过身体时形成的巨大力量会震伤脏器,然后以570米/秒的速度穿出人体,震波形成的出弹伤口直径有可能达到12厘米以上!也就是说,入弹口仅有手指粗细。
但是出弹口,却会像碗一样大。

所以枪击的威力这么大,防弹衣到底是如何防弹的?
1970年代初后使用的如金属、陶瓷、高性能复合材料板等硬质材料防弹衣,其防弹机理主要是在受弹击时材料发生破碎、裂纹、冲塞以及多层复合板出现分层等现象,从而吸收射击弹大量的冲击能。
当材料的硬度超过射击物的冲击能时,即可发生射击弹弹回现象而不贯穿。
19世纪80年代的,以内德·基利为首的一伙匪帮啸聚山林与维多利亚王朝作对。英国政府发出悬赏令,给每个匪帮帮众的人头标价8000英镑。
为了在围剿中生存下来,基利将耕地用的犁缝缀在一起制造出几件简易防弹衣。(这不是一般的匪徒…………)
这些防弹衣每件重达44千克,穿戴者虽然行动不便,但能有效防护自己的躯干、上肢和大腿。

最终,基利和手下四大匪头被包围在一家旅馆内。尽管警察的子弹没有一颗能打穿他们的防弹衣,但手脚等防弹衣防护不到的地方却被乱枪打穿,终被警察抓获。
尽管基利的防弹衣效果不错,但沉重的钢铁穿上后行动非常不便,于是人们开始寻质轻柔软的防弹材料。
其实早在19世纪60年代,摄政王兴宣大院君为抗击入侵,就曾命人用10层以上的棉花纤维制作出能防子弹的“棉质背甲”。1871年,海军入侵朝鲜江华岛时,缴获了一件“棉质背甲”并惊为天物,运回国珍藏在博物馆中直到2007年归还。

1881年,美国物理学者乔治·古德法罗听说有个商人遭枪击后毫发无损,原因是他折叠起来放在胸口衣袋中的丝绸手绢挡住了子弹。
经过6年的潜心研究,古德法罗终于写成一篇题为《论丝绸的防弹性》的论文,并开始尝试用丝绸纤维制作类似中世纪软铠甲的防弹衣。
1893年,洛杉矶市市长遇刺后,齐格伦的第一件商用防弹衣也问世了。
这款4层防弹衣厚约3.2毫米,全部由丝绸纤维制成,可抵御那个时代大多数低速子弹。为证明这件防弹衣的效果,齐格伦亲自穿上它在芝加哥做了一次试验,让一名枪手用左轮手枪近距离向自己射击,结果子弹全部被防弹衣挡下。
而如今的防弹衣当然更加先进了。
试验表明,软质防弹衣有5种吸收能量的方式:
⒈ 织物的拉伸变形:系指子弹入射方向的变形和入射点临近区域的拉伸变形;
⒉ 织物的毁坏:包括纤维的原纤化、纤维的断裂、纱线结构的结体以及织物结构的解体;
⒊ 热能:子弹的能量通过摩擦以热能方式散发;
⒋ 声能:子弹撞击防弹层后发出的声音所消耗的能量;
⒌ 弹体的形变。

这种被称为“软装甲”的软质防弹衣无法阻止具有足够能量或较重的直射弹丸侵入人体,因此有必要附加坚硬的插板、陶瓷板或复合板,即软、硬质材料结合,将两种防护机理集成在一起,才能起到对人体的保护作用从而达到防弹的目的。
这种软硬复合式防弹衣的防弹机制:
当子弹击中防弹衣时,首先与防弹衣中第一道防线的防弹钢板或增强陶瓷板或复合板接触。
在这接触的瞬间,子弹和硬质防弹材料都可能产生形变和断裂,于是,消耗了子弹大部分能量。
而软质防弹材料作为第二道防线,吸收并扩散子弹剩余部分的能量,并起到缓冲作用,从而阻止并降低了贯穿性损伤。
现在防弹衣还可以在网上买了……不过,一般人用不着吧。